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17:31:2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一、选择题
1.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作者追寻真理的足迹。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2.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藤野先生》一文写了“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B.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天蓬元帅”,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忠诚不二,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认为“进退两难”,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D.《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
3.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
A.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4.下面是某位同学在阅读《朝花夕拾》后摘抄的经典句子,据此推断这篇文章是( )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A.《无常》 B.《狗·猫·鼠》
C.《二十四孝图》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我”仇猫的最初原因,是“我”以为猫吃了自己“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B.《五猖会》叙述了我们去东关看迎神赛会的往事。“我”希望生一场重病,这样就可以不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
C.《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常常坐在许多头骨中间给“我”讲解,还喜欢询问“我”敢不敢解剖尸体,这些都让“我”觉得很为难。
D.《范爱农》中,“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后,想办法给范爱农找了个差事,但是范爱农生性孤傲,不愿意去。
6.下列对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C.《无常》一文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D.《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味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父亲的病》,记叙儿时的我要去看庙会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病中的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不会背就不能去看戏的经历。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无常》 B.《父亲的病》 C.《二十四孝图》 D.《风筝》
9.下列关于《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是描写的寿镜吾先生。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描写的范爱农。
C.“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这是描写的阿长(长妈妈)
D.“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是描写的藤野先生。
10.下列关于《朝花夕拾》里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
B.《朝花夕拾》不仅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时弊的批判,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
C.《五猖会》中“我”正要去看难得的盛大庙会,父亲却逼着“我”背《鉴略》中的一段,等“我”背完书之后,才和母亲、长妈妈等人高高兴兴去看五猖会。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二、填空题
11.下列选项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刻画的这两位女性形象相匹配的分别是:
衍太太:__________ 长妈妈:__________
A.年轻时是“豆腐西施”,老了却尖酸刻薄,市侩俗气脸皮厚,一副“圆规”似的站姿。
B.表面理解孩子的调皮,却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把孩子当成消遣的玩物。
C.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但“我”却对她怀有敬意。
D.无拘无束,不懂规矩,从不把事放在心上,天不怕地不怕,却又狡猾聪明地懂得躲避麻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丙)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他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13.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本句中“疑心”能否改为“觉得”,为什么?
14.结合(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内容分析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教学上各有什么特点?
15.(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试结合整部作品分析一下文中A的人物形象。
16.“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好奇心,下列选项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我在叔祖家看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十分渴望,在阿长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一套。
B.因《陶庵梦忆》中有对迎神赛会盛况的记载,我便十分渴望去看东关的五猖会。
C.我对为我一人所独有的《二十四孝图》画图本子中的故事一直喜爱,念念不忘。
D.我听父亲说过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那么一般大,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
一、选择题
1.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B.《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作者追寻真理的足迹。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
D.《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答案】D
【详解】
D.错误,应是:《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借此表达的是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无常》中借“无常”这个形象,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故选D。
2.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藤野先生》一文写了“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B.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天蓬元帅”,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忠诚不二,为取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一借芭蕉扇被骗后,沙僧认为“进退两难”,为取经前途担忧,猪八戒散伙想法再次复燃,唐僧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取经决心。
D.《朝花夕拾》中鲁迅记录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有一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范爱农等。
【答案】B
【详解】
B.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天蓬元帅”指的是猪八戒。故选B。
3.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一项( )
A.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D.指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答案】A
【详解】
A.《故乡》中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但是《故乡》出自《呐喊》,不属于《朝花夕拾》;
B.“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例如《藤野先生》;
C.“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例如《二十四孝图》;
D.“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例如《五猖会》;
故选A。
4.下面是某位同学在阅读《朝花夕拾》后摘抄的经典句子,据此推断这篇文章是( )
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A.《无常》 B.《狗·猫·鼠》
C.《二十四孝图》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答案】B
【详解】
选段出自《狗·猫·鼠》,作者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把“正人君子们”和“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突出“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故选B。
5.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我”仇猫的最初原因,是“我”以为猫吃了自己“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B.《五猖会》叙述了我们去东关看迎神赛会的往事。“我”希望生一场重病,这样就可以不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
C.《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常常坐在许多头骨中间给“我”讲解,还喜欢询问“我”敢不敢解剖尸体,这些都让“我”觉得很为难。
D.《范爱农》中,“我”离开南京到北京后,想办法给范爱农找了个差事,但是范爱农生性孤傲,不愿意去。
【答案】A
【详解】
B.“我希望生一场重病,这样就可以不被父亲逼着背诵《鉴略》”表述有误。原文没有这样的内容。《五猖会》主要记述了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来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批判了封建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C.根据原文“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可知,藤野先生让我为难的是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
D.根据原文“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可知,“我”在北京没有给范爱农找到合适的差事;
故选A。
6.下列对于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C.《无常》一文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
D.《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答案】B
【详解】
B.“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作者不是赞扬,而是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故选B。
7.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来写,把一个纯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味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B.《父亲的病》,记叙儿时的我要去看庙会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病中的父亲却命令“我”背书,不会背就不能去看戏的经历。
C.《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答案】B
【详解】
B.《父亲的病》有错,正确应是《五猖会》;其次,《五猖会》中,并没有写到父亲生病,故“病中的父亲”不准确。故选B。
8.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无常》 B.《父亲的病》 C.《二十四孝图》 D.《风筝》
【答案】D
【详解】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故选D。
9.下列关于《朝花夕拾》里面的人物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这是描写的寿镜吾先生。
B.“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描写的范爱农。
C.“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这是描写的阿长(长妈妈)
D.“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这是描写的藤野先生。
【答案】C
【详解】
C.“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这是对衍太太的描写,不是阿长。故选C。
10.下列关于《朝花夕拾》里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
B.《朝花夕拾》不仅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时弊的批判,表达出作者强烈的爱憎。
C.《五猖会》中“我”正要去看难得的盛大庙会,父亲却逼着“我”背《鉴略》中的一段,等“我”背完书之后,才和母亲、长妈妈等人高高兴兴去看五猖会。
D.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重点剖析“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揭示了古书中所颂扬的孝道的虚伪和残忍。
【答案】C
【详解】
C.等“我”背完书之后去看五猖会,“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故选C。
二、填空题
11.下列选项与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刻画的这两位女性形象相匹配的分别是:
衍太太:__________ 长妈妈:__________
A.年轻时是“豆腐西施”,老了却尖酸刻薄,市侩俗气脸皮厚,一副“圆规”似的站姿。
B.表面理解孩子的调皮,却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把孩子当成消遣的玩物。
C.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但“我”却对她怀有敬意。
D.无拘无束,不懂规矩,从不把事放在心上,天不怕地不怕,却又狡猾聪明地懂得躲避麻烦。
【答案】衍太太:B 长妈妈:C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根据“豆腐西施”和“圆规”分析,
A是《故乡》中的杨二嫂;根据“挑唆‘我’去偷钱,迫使‘我’出外求学”得出:
B是衍太太;根据“知道很多规矩,睡觉不拘小节,常常‘切切察察’”分析,
C是长妈妈;
D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中散文《阿金》中的主角“阿金”。
据此填空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乙)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丙)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A,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他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段选文的主要内容。
13.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本句中“疑心”能否改为“觉得”,为什么?
14.结合(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内容分析寿镜吾和藤野先生教学上各有什么特点?
15.(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的哪篇文章?试结合整部作品分析一下文中A的人物形象。
16.“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好奇心,下列选项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我在叔祖家看到了绘图的《山海经》十分渴望,在阿长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一套。
B.因《陶庵梦忆》中有对迎神赛会盛况的记载,我便十分渴望去看东关的五猖会。
C.我对为我一人所独有的《二十四孝图》画图本子中的故事一直喜爱,念念不忘。
D.我听父亲说过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那么一般大,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
【答案】
12.甲:“我”到三味书屋拜先生及先生叫我们读书学习的故事。乙: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及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故事。丙: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报斥满政府及绍兴光复后,“我”与爱农到街上走一通所见。
13.不能,因为“疑心”不仅表现老师大声朗读的沉醉痴迷之态使“我”认为是极好的文章,而且也表现了“我”对老师所朗诵的内容毫不理解,委婉地批判了私塾学堂所教授的内容陈旧晦涩。改为“觉得”无法表现“我”对老师教授内容难以理解的感受,表意不丰富。
14.寿镜吾老先生对待学生严而不厉,温和和气;教学方式比较守旧刻板;注意用朗读感染学生,注意言传身教(教学认真、投入)。藤野先生教学认真,严谨,精益求精;对问题有探究和专研精神。
15.《范爱农》范爱农,一位思想进步的觉醒知识分子,爱憎分明、为人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16.D
【解析】
12.
本题考查记叙文段概括能力。从记叙的要素入手,抓住“人物+事件”加以概括归纳。通读文章,知:甲文的主要人物是“我”和“先生”,主要事件是到三味书屋拜先生、跟他读书学习,据此可概括出:我们在三味书屋中拜先生和读书学习的故事;乙文从“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可概括: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丙文,从“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可概括出:写范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报斥满政府及绍兴光复,“我”与爱农到街上走一通所见。
13.
本题考查词语的表现力。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首先要亮明观点:不能。“疑心”表示内心感到怀疑。根据老师读书时“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陶醉神态,可判断文章很好;但从“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可知,这文章让大家不感兴趣、听不懂的,应该不是好文章。“疑心”表示怀疑,“觉得”是一种判定,如果改为“觉得”,既与“我”年纪小作不好判定相悖,又不能体现“我”当时内心真正感受。所以用“疑心”最好。
14.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甲段划线句子“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可看出寿镜吾先生性格温和,有着“柔”的一面;从“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看出先生的严格,性格上有着“硬”的一面。从读书时“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看出寿镜吾先生教学认真、注意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感染学生;从“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知,“戒尺”“罚跪”表明他教学方式比较守旧,但“不常用”表明他相对开明,严而不厉。
乙段划线句子,“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都改”,表明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我解剖图一点点移位都纠正,表现他治学严谨;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表明他的求实和钻研精神。
15.
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知识,需熟知名著内容。
(1)丙段,根据“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句描写,可知人物是范爱家。选段出自作品《范爱家》。
(2)《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正直倔强,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是痛苦、悲凉的。
16.
D选项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鲁迅文章中的墨猴出自《狗·猫·鼠》,是看到“隐鼠”舔墨汁想到一种传说中能吃墨的动物“墨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只是表达对“隐鼠”的喜爱。而其它三项都写到了图书的名字和读书的情况,很好地表现了少年鲁迅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