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17:48:23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0课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②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③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④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⑤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A.②①④③⑤ B.②④③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②①⑤③④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B.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因为莎莉文老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她赢得了海伦·凯勒的尊敬与爱戴。
D.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莎莉文老师就是那个启发她、给她深切的爱的人。
4.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天气寒冷,同学非要请我喝一杯热奶茶,我只好笑纳了。
B.对学生艺术团要排练经典诵读节目这一事,我们学校一定鼎力支持。
C.李老师对语文科代表周玲说:“你每天帮老师收发作业,真是劳苦功高!”
D.假期结束小芳见到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一见面就握住老师的手说:“老师,久违了!”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珠江之畔,魅力海珠,这里有水网交织、花枝招展的湿地公园,让人陶醉其中。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龙山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D.学习文言文,务求字字落实,句句明了,万不可马虎了事,不求甚解。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②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③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④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⑤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③①②④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吃早餐。
B.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忽然恍然大悟。
D.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B.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C.在海军建军70周年阅兵式上,人民海军挥戈闯大洋,砺剑海天间,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D.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9.下面句子中有关词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A.“唤醒”“希望”“启发”在句中都是动词。
B.“新”“好奇”在句中是形容词。
C.“灵魂”“经历”“思想”在句中都是名词。
D.“能”是表意愿的动词,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中“房顶上”是方位词。
B.“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中“慢”“快”是动词。
C.“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中“过”是趋向动词。
D.“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中“井房”是名词。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搓捻:_____________。
(2)______:盼望;希望。
(3)______:逐渐增多或增广。
(4)______:迁移。
(5)______: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6)______: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三、字词书写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搓捻(______) 探测(______) 激荡(______)
走廊(______) 惭愧(______) 截然(______)
奥mì(______) 感kǎi(______) zhàn(______)开
灵hún(______) yù(______)望 pēng pēng(______)直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3.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4.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15.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6.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0课
一、选择题
1.下面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②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③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④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⑤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A.②①④③⑤ B.②④③①⑤ C.③⑤④①② D.②①⑤③④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语句衔接连贯要做到的是:话题统语序合理,前后照应。这类题的做法是①找起始句和总结句。②注意关联词。③串句子。按照句子间的关系,揣摩逻辑关系,将一个一个的句子连起来,就可以完成答题。题中的句子出自课文《再塑生命的人》,因此首先要熟悉课文。②是领起句,①承接②句中的“神情紧张”,接下来,④“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承接②句中的“在茫茫大雾中航行”,然后,③写“我”的表现,最后⑤句“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紧承③句,由此分析,得出顺序:②①④③⑤,故选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B.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搭配不当,“信心”与“果断”不能搭配;B项,语意重复,“谈论”和“热议”语义重复,删去“谈论”;D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在”。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B.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因为莎莉文老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因此她赢得了海伦·凯勒的尊敬与爱戴。
D.对于海伦·凯勒来说,莎莉文老师就是那个启发她、给她深切的爱的人。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单句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的残缺或赘余、句式杂糅、表述有歧义、不合逻辑等;复句病句类型是关联词语使用不当。A. 句式杂糅,应改为“《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或“《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4.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天气寒冷,同学非要请我喝一杯热奶茶,我只好笑纳了。
B.对学生艺术团要排练经典诵读节目这一事,我们学校一定鼎力支持。
C.李老师对语文科代表周玲说:“你每天帮老师收发作业,真是劳苦功高!”
D.假期结束小芳见到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一见面就握住老师的手说:“老师,久违了!”
【答案】B
【详解】
A.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
B.鼎力:敬辞,大力(帮助)。使用正确;
C.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此处用于科代表收作业属于大词小用,不得体;
D.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此处用于只一个假期未见面的人,不得体;
故选B。
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珠江之畔,魅力海珠,这里有水网交织、花枝招展的湿地公园,让人陶醉其中。
B.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C.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龙山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D.学习文言文,务求字字落实,句句明了,万不可马虎了事,不求甚解。
【答案】A
【详解】
A.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应该用“花团锦簇”;
B.截然不同:截然:像割断一样,形容界限分明的样子。 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使用恰当;
C.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恰当;
D.不求甚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使用恰当;
故选A。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个语段,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②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③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④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⑤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③①②④
【答案】D
【详解】
通读该语段,把握其主旨,分析各语句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的标志性词语进行排序。作者先提出“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这一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即先说⑤;接下来说这时的心理,即③;然后结合自身,谈在接受教育之前自己就像“在茫茫大雾中航行”的感受,即①;再承上说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即②;最后说现在接受教育就如同“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③①②④。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吃早餐。
B.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忽然恍然大悟。
D.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
【答案】C
【详解】
A. 小心翼翼: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 恍然大悟:突然明白过来。与“忽然”语义有重复,使用不当;
D.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B.持续多天的低温阴冷天气,使融水县摩天岭上的雾凇景观美不胜收。
C.在海军建军70周年阅兵式上,人民海军挥戈闯大洋,砺剑海天间,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D.上课铃响后,同学们兴奋地坐在教室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新来的语文老师。
【答案】A
【详解】
A.不求甚解:原指领会大意。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用在此处,与句中“反复仔细地阅读”矛盾;
B.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恰当;
C.油然而生:形容自然地产生。使用恰当;
D.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使用恰当;
故选A。
9.下面句子中有关词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A.“唤醒”“希望”“启发”在句中都是动词。
B.“新”“好奇”在句中是形容词。
C.“灵魂”“经历”“思想”在句中都是名词。
D.“能”是表意愿的动词,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答案】A
【详解】
A项有误,“希望”在这里是名词,指“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中“房顶上”是方位词。
B.“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中“慢”“快”是动词。
C.“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中“过”是趋向动词。
D.“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中“井房”是名词。
【答案】B
【解析】
B.“慢”“快”是形容词。故选B。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词语或根据所给意思写出词语
(1)搓捻:_____________。
(2)______:盼望;希望。
(3)______:逐渐增多或增广。
(4)______:迁移。
(5)______: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6)______: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答案】(1)将线、纸等搓成的条状物。 (2)企盼 (3)繁衍 (4)迁徙 (5)花团锦簇 (6)美不胜收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搓捻, cuō niǎn ,指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还指将某种揉捏成条状物。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子孙~。~生息。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美不胜收,měi bù shèng shōu,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三、字词书写
1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搓捻(______) 探测(______) 激荡(______)
走廊(______) 惭愧(______) 截然(______)
奥mì(______) 感kǎi(______) zhàn(______)开
灵hún(______) yù(______)望 pēng pēng(______)直跳
【答案】cuō niǎn cè jī láng cán kuì jié 秘 慨 绽 魂 欲 怦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搓捻”“惭愧”的读音。注意“慨”“绽”“怦怦”的书写。搓捻: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惭愧:指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怦怦直跳:形容心跳得很厉害,比喻忐忑或者激动的心情。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夭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
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3.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4.读文中的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请任选一句作答)
(1)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品析“蚕食”的表达效果。)
(2)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结合加点词揣摩人物心理。)
我选________句:________
15.文章设置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6.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3.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的民间老艺人。
14. 选(1):“蚕食”形象地写出了现代化进程中挖掘机一步步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传达出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 选(2):写出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15.这一情节照应了“飘逝的风筝”这一题目;表现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人物形象;促人思考“根”是什么,深化小说主题。
16.回答“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飘逝的是乡村文明的生机和活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不愿学习如扎风筝一般费事的传统技艺,他们纷纷进城。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传统技艺面临消失。
【解析】
13.试题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描写中确定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体现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此题从文章第十一段的“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可以确定鹞爷这个人物形象的身份是民间艺人。之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从“扎风筝技艺精湛、淡泊名利、固守传统技艺、渴望亲情、对农村前景深感忧虑”等角度概括鹞爷的形象特点,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14.试题分析:(1)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动词。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动词表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人物的情感。“蚕食”这一动词的意思是如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句中“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一步步地摧毁村庄院落的过程,表现了鹞爷对农村美好家园渐渐消逝的痛心与无奈。(2)此题要求结合“一会儿闪过”“一会儿又闪过”揣摩鹞爷的心理。鹞爷远远地望着放风筝的男孩,眼前闪过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影子,可见鹞爷此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想起了儿子大龙曾经跟他学扎风筝的美好往事,但是现在儿孙不在身边,儿子大龙去城里开了风筝作坊去挣大钱,而自己的手艺也要慢慢失传了。想到这些,鹞爷难免失落和痛心。
15.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本文插叙男孩放风筝这一情节,作用如下:男孩被绊倒,随之风筝飞走了,照应了文章的标题“飘逝的风筝”;鹞爷没有责备男孩,而是说“风筝早晚要飞走的”。当男孩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时,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这些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都表现了鹞爷复杂的内心,丰富了人物形象;鹞爷和男孩关于“根”的谈话,让人们思考“根”是什么,深化了小说主题。
点睛: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插叙有如下作用:照应题目;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标题的含意,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本文的标题是“飘逝的风筝”,从表面看,飘逝的是风筝,但是从深层次看,“风筝”代表的是传统技艺、乡村文明。所以,飘逝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和乡村文明。还应看到留守乡村的老人内心的孤单、痛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