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一下
新知导入
问题探讨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
1. 达尔文做出上述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兰花的生殖离不开传粉昆虫。如果没有与这种兰花结构相适应的传粉昆虫(靠细长的口器获取花距底部的花蜜),这种兰花就难以完成传粉受精,这个物种也就不存在了。
新知导入
问题探讨
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储存着花蜜。达尔文推测,这种花的形成绝不是偶然的,肯定存在这样的昆虫,它们生有同样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可以从花距中吸到花蜜。大约50年以后,研究人员果然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
2. 如果后来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是否能说达尔文的推测是错误的?
未发现这样的蛾类昆虫,达尔文的推测就仅仅是一种猜测,不能被证实。不等于这样的昆虫一定不存在,因此并不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测一定是错误的。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19-121,完成以下问题:
1.协同进化的概念、类型、意义
2.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利?
3.什么是“收割理论”?
新知讲解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不发生在同种物种之间)
(1)不同物种之间:
2.类型: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①种间互助
②种间斗争
1.概念:
3.意义: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自然选择有利于羚羊种群中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的个体,也有利于猎豹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
(1)不同物种之间
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利?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 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猎豹往往都在体格和速度上更具优势,据此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
羚羊奔跑的速度在猎豹的选择下越来越快,所以也只有动作敏捷、跑的快的猎豹才能获得食物,从而生存下来,繁育更多的后代。
由此可见,生物的进化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协同并进的。
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进行无氧呼吸;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氧气的产生也促使臭氧及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为陆生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综上所述: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课堂练习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例题1.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21-123,完成以下问题:
1.生物多样性主要内容是什么?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思考题。
新知讲解
标题
01
02
03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性。
生物圈内生物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长期自然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哪一类生物?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的出现,谁先谁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什么条件?
3.同今天你所看到的地球相比,寒武纪时,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4.恐龙大约是什么时候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思考与讨论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古细菌化石(距今35亿年)
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细菌(距今35亿年)
在此之后大约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种类不多的蓝细菌和细菌,它们都是原核生物。
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
真核生物出现后,新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出现了,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所以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种类不断增多。
前寒武纪(至5.4亿年前)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早古生代生物(寒武纪大爆发,至5.0亿年前)
海洋中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鹦鹉螺等爆发式地迅速形成。形成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稳定。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类群想象图
生产者、分解者两极生态系统 →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极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大约四亿年前,由于造山运动使海洋缩小,陆地扩大,一些海洋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形成原始的陆地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
随后出现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两栖类。生物的登陆改变了陆地的环境。
裸子、被子植物先后扮演生产者中的主角,鸟类和哺乳类成为优势动物类群。
复杂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
4亿年前陆地景观想象图
晚古生代生物 (至2.45亿年前)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中生代生物(至6600万年前)
三叠纪生物复苏,开始出现海生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得到进一步发展;侏罗纪是恐龙的天下,发现始祖鸟、中华龙鸟等,昆虫类也开始繁盛;白垩纪末期也是恐龙的灭绝时期,开始出现被子植物。
恐龙的绝灭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使生物进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生代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极大,末期已现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人类也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大约3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一支离开森林,告别树栖生活,走上了向现代人类进化的漫漫长路。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人类凭借非凡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和群体的力量,已经拥有了其他生物无可比拟的生存优势,并且对其他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少物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走向绝灭。
新生代生物 (至今)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历程
新生代生物 (至今)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总结
(1)生物的结构:
(2)生物的等级:
(3)细胞的结构:
(4)生物的细胞组成:
(5)生殖方式:
(6)呼吸方式:
(7)生活环境:
简单→复杂
低等→高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水生→水陆两栖→陆生
课堂练习
例题2: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 )
A.新陈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123-124,完成以下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中性突变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间断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知讲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中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④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⑤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学说
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更多学者则认为,基因突变并不都是中性的,有些基因突变反映在个体的性状上,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有差异。因此,不能否认自然选择的作用。
间断平衡理论
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其原因仍在探索中。
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
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
而是在不断地发展……
课堂练习
C
例题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课堂总结
1.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中性突变学说、间断平衡学说
板书设计
1.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态系统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中性突变学说
间断平衡学说
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检测题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版必修二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基于生物的进化等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①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②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现今多种形态的观赏金鱼
③达尔文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⑥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⑦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属于三倍体新物种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历程的是( )
A.由水生到陆生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D.由真核细胞到原核细胞
3.平衡选择是自然选择的一种形式,在这种选择作用下,杂合子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例如,在非洲疟疾区,携带镰状细胞贫血突变基因的杂合子,并不表现为镰状细胞贫血,但对疟疾的感染率远低于正常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平衡选择作用下,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会上升
B.平衡选择可以直接作用于种群内个体的基因型
C.平衡选择使等位基因都能保留,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
D.基因突变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与生物体所处环境有关
4.与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特有的观点是( )
A.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B.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遗传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不断积累和加强
5.某地草地金针虫幼虫长期生活在土壤中,取食草根和蛀入地下肉质茎,严重危害草坪。使用杀虫剂对其防治一段时间后,其抗药性快速增强。研究发现其常染色体上抗性相关基因a可突变为a1、a2。对该地草地金针虫的基因型及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草地金针虫的基因型及比例
基因型 aa aa1 aa2 a1a1 a1a2 a2a2
比例% 24 15 20 7 18 16
A.该种群中a1、a2基因频率分别为23.5%和41.5%
B.a经过基因突变产生了a1、a2,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C.杀虫剂对金针虫的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其产生了抗药性
D.草地金针虫会与其被捕食者植物以及无机环境等协同进化
6.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放归到野外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还是同一个种群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压力下,某些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变异类型,并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
7.生物多样性指的是( )
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A、B、C 全部
8.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9.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型,它们在处理不同种莎草种子(它们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异:宽喙善于处理硬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个较大的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之间自由交配,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60%、b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腹裂籽雀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不能构成腹裂籽雀种群的基因库
B.黑腹裂籽雀宽喙鸟和窄喙鸟适应不同的资源环境,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概率为28.6%
D.黑腹裂籽雀宽窄喙的长期共存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性
10.亚马逊地区有无毒和有毒两类蝴蝶,它们不仅食性相同,而且无毒蝴蝶会通过自然选择作用模仿有毒蝴蝶的体色和斑纹,从而具有相同的拟态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毒蝴蝶和无毒蝴蝶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有毒蝴蝶和无毒蝴蝶之间也有竞争关系
C.有毒蝴蝶骤减将不利于具有相同拟态型的无毒蝴蝶生存
D.生态系统中的共同进化局限于相互作用的生物之间
11.当前田间的栽培稻由“祖先”二倍体野生稻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而来。研究发现,除了二倍体栽培稻,稻属还有其他25种野生植物,按照基因组特征又可以分成11类,包括6类二倍体基因组和5类四倍体基因组。CCDD基因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是将CC基因组水稻和DD基因组水稻的两套完整二倍体基因组进行融合,获得的植株具有天然的杂种优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二倍体野生稻经驯化为栽培稻的过程中遗传多样性会减少
B.CC型野生稻与DD型野生稻杂交后直接获得异源四倍体稻
C.C或D可能代表一条染色体,异源四倍体形成中发生了进化
D.CC型野生稻与DD型野生稻形成的异源四倍体高度不育
12.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长期自然选择和协同进化的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不同的物种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并加速了生物进化
13.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非有害无益,捕食者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C.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均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并经漫长进化形成包括基因、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等的生物多样性
D.在生物进化历程中,物种的大爆发及某些物种的绝灭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多样性
14.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中国昆明召开,此次大会将会让世界看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15.地球上出现了真核生物以后,生物的进化速度大大加快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真核生物种类繁多 B.真核生物分布广泛
C.通过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的变异性 D.真核生物形态多种多样
二、综合题
16.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甲,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甲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种群b和种群c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
(2)在对植物甲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如果仅考虑这对等位基因,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而是_______________的。
17.回答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问题。
(1)某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或无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却因为不能飞行生存下来。据此分析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实上,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同时,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策略。
(3)共同进化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共同进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有性生殖的出现,使_______________得以实现,增加了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因而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18.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黑尾鹿等食草动物经长期进化后有发达的盲肠,这种适应是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_____。
(3)美洲狮和狼的“军备竞赛”属于_____,即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_____(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参考答案
1.A
2.D
3.B
4.A
5.D
6.C
7.D
8.D
9.B
10.D
11.A
12.B
13.D
14.B
15.C
16.
(1)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不是
(2) 否 该种群D和d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 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 协同进化
17.
(1)①突变是不定向的;②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③突变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海岛上经常刮大风起的作用是自然选择。
(2)“精明的捕食者”
(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 基因重组 生物变异
18.
(1) 自然选择 是
(2)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数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
(3) 共同进化(协同进化) 无机环境
(4) 60% 减小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5页,共5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础知识
一、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 之间、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
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 的吸管似的口器。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 。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 呼吸;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 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4.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 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 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多样性、 多样性、 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 。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
2.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 ,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3.生态系统第三极—— 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4.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 。
四、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 的结果;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 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 、 协同进化的过程; 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的逐渐积累,而不是 。
3.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 与 交替出现的过程。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协同进化
阅读课本P119-121,完成以下问题:
1.协同进化的概念、类型、意义
2.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利?
3.什么是“收割理论”?
1.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
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知识点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阅读课本P121-123,完成以下问题:
1.生物多样性主要内容是什么?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思考题。
例题2: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 )
A.新陈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B.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C.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D.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知识点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阅读课本P123-124,完成以下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中性突变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间断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例题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答案部分
基础知识
一、协同进化
1.不同物种 生物与无机环境
2.细长 加快
3.无氧呼吸 好氧
4.生物 无机环境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2.进化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化石
2.基因重组
3.消费者
4.广阔的舞台
四、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自然选择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多样性
2.中性的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3.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协同进化
1.协同进化的概念、类型、意义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类型:①不同物种之间(种间互助、种间竞争)②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意义: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是否有害无利?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
3.什么是“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例题1:【答案】 A
【解析】 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昆虫与具花冠筒的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通过图示可知,不同口器长度的昆虫可取食对应花冠筒长度的植物花蜜,因此,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知识点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遗传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完成“思考与讨论”中的思考题。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4.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 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例题2:【答案】D
【解析】新陈代谢类型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A错误;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决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错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C错误;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D正确。
知识点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④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⑤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中性突变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的,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这些基因突变经过长期积累,会导致种群间遗传物质出现较大的差别。因此有人主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3.间断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的现象,有人提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其原因仍在探索中。
例题3:【答案】C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是它们的杂交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三倍体西瓜的不育,说明无籽西瓜不是新物种,B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C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所以消费者会与生产者共同进化,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