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木偶的步态舞》人音版 (五线谱)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木偶的步态舞》人音版 (五线谱)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10-24 14: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偶的步态舞》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
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
主 题:
课 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基于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审美感知:随着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增强,在欣赏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见解,养成很好的审美感知习惯,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2)艺术表现:在教学中通过对音乐鉴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通过课堂的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来表达对乐曲变化的理解和情感,和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情感。
(3)文化理解:学习并掌握音乐要素(切分节奏)的规律和强弱变化,了解美国黑人音乐步态舞的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切分音节奏的学习,拓展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运用切分音节奏的音乐,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2.基于个人教学风格,参照余文森教授“读思达”的理论
(1)品读与鉴赏:鉴赏音乐作品的特点,提炼出乐曲的情绪、节奏以及变化,感受步态舞风格的音乐特点和带给人们滑稽可爱形象的情感体验。
(2)梳理与加工:以乐曲中节奏这一基本要素为起点,由浅入深,由“走”节奏→“跑跑”节奏→切分音节奏,设计多重环节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达到理解和掌握切分音节奏的特点,更加体会音乐中节奏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3)表达与展示:鼓励大胆的运用体态或线条、声势来表现对音乐理解的相应反应。以及从一个基础要素发散的不同风格和体裁音乐的开阔编创。
3.教学主张:结合我校暖课程,我主张暖之韵的灵动音乐课程
学校结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对未来人才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儿童立场,提出来“暖教育”哲学。暖之韵怡情课程是以音乐等综合艺术为基础的课程领域,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和鉴赏音乐过程当中的必备能力。本课中的切分节奏是许多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乐曲中经常使用的,改变了音的强弱规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通过暖暖韵律渗透的灵动音乐课堂实践活动和直观具象的肢体体验,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并提高鉴赏能力,进而在更多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中识别和感受出情感律动。
4.教材分析
(1)教师用书:《木偶的步态舞》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2课的欣赏曲目。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于1910年为其爱女写了题名为《孩子们的角落》(也译作《儿童乐园》)的钢琴曲集,包含六首小曲。《木偶的步态舞》是曲集中的最后一首。曲中大量运用切分音和带顿音的八分音符,这是美洲黑人糕饼舞音乐的常用节奏,因此这首钢琴小曲成为欧洲音乐作品中吸收黑人舞蹈音乐的先例。乐曲以此描绘一个红眼黑面、毛发耸然,外形奇特的黑人小木偶跳舞的滑稽形象。
乐曲由引子开始,强劲有力的双手八度齐奏给人带来活泼奔放的感觉。4小节节奏型之后呈现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
忽强忽弱的力度变化。富有弹性的切分节奏和顿音弹奏,生动的表现出木偶。轻盈活泼,同时又带有几分滑稽可笑的步态。第二部分,速度放慢,节奏拉开,旋律做半音下行,带有哀伤和乞求的意味。在这之后,木偶主题的动机隐约可闻,将乐曲引入再现部分,木偶又不停地跳起了那种别具特色的舞来。
(2)结合本课:针对本课,我用节奏作为主线,由浅入深渗透,导入用“走X”节奏→到“跑跑XX”节奏,进而聆听出速度以及情绪变化的三部分A B A’。第一部分大量运用切分节奏“X X X X X”来体验不同的体态感受,从而突出步态舞,并没有刻意强调木偶。开发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课堂上可以迸发出更有童趣的步态特点。
5.学情分析
本届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
常规课堂上对孩子们已经有一定的节奏练习和形态表达的基础。
针对本课乐曲,学生也具备一些基本的鉴赏能力和习惯。
音乐基本要素的学习,切分音节奏初步的感受,强弱规律的变化和情绪变化的感受,可以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有一定的听辨能力、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做出相应的反应。进而大胆拓展在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音乐里进行创编。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木偶的步态舞》,初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风格少年儿童的童趣音乐,建立珍爱幸福童年的情感。
2.听辨出《木偶的步态舞》前后的速度变化,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能随音乐的节奏表现音乐中滑稽可爱的步态舞特点。
3.能够鉴赏识别出主题音乐并识谱演唱,听辨出切分音节奏,通过体态律动、拍击节奏或图形谱做出乐曲中相应的反应,进而体会运用切分音节奏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教学重点
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中切分音的学习,表现乐曲的滑稽可爱步态舞特点。
体会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贯穿全曲,了解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通过体态律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切分音节奏强弱规律的变化。
指导学生掌握切分节奏之后,在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音乐中表现切分音节奏的步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律动导入初步感受 (3分钟)1.播放《木偶的步态舞》A段旋律,老师带领律动入场,从“走X”节奏过渡到“跑跑XX节奏”。2.初听《木偶的步态舞》,感受速度和情绪的变化。(设计意图: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和品读的前期铺垫,引导孩子体会音乐基本要素: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 能对乐曲所表达的童趣情感有正确领悟;并有节奏基础的积累。
环节二学习二声部,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活动一 (18分钟)1.通过鉴赏乐曲的变化,判断出乐曲分为三部分(ABA)。3.跟随A段旋律学习切分节奏“XXX”,并用体态感受切分节奏改变音的强弱规律后带来的乐趣。4.模唱和识谱视唱《木偶的步态舞》的主题旋律。(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始终是根基,这个部分的活动设计就是让孩子打好音乐中基本要素节奏的基础,并了解步态舞这种音乐风格) 1.能听辨出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2.能感受到切分节奏在强弱规律中的变化。3.具有一定的识谱演唱能力。
活动二 (7分钟)1.指导学生利用旋律线聆听B段的情绪变化2.A’段再现让学生很自然的又回到步态舞的表现中。3.了解曲作者和创作背景,和步态舞的相关文化。(设计意图:符合余文森教授“读思达”中梳理与加工之后,本环节让孩子们在掌握A段切分节奏、B段旋律线情绪表达和A’再现的完整鉴赏。) 听辨出整首乐曲的步态舞特点,并能用不同的体态、线条、拍击做出反应。
环节三拓展说唱古诗词音乐 (10分钟)1.老师提供同样运用切分节奏的歌曲若干首,让学生分组进行听辨讨论。2.分别指导各小组,找出切分节奏的旋律,大胆创编体态律动。3.根据时间安排各组进行展示,表扬最佳编创小组。(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初衷在于本课突出切分节奏以及节奏的律动练习,重点不在木偶上,所以可以拓展不同风格的切分音节奏音乐,发散学生的体态思维表现。) 培养合作意识,配合聆听和鉴赏不同的切分音音乐风格。是否有创新,鼓励多种形式大胆表现。
环节四结课 (2分钟)1.总结升华,再次回顾乐曲。2.启发学生多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不同节奏带来的变化,珍爱童年的幸福生活。 回顾全课,感受情感。热爱生活,发现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