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同步练习(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21:07:13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3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2.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4.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
8.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 B.吾 C.尔 D.相公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10.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二、语言表达
11.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
12.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四、对比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②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③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崖限:像门户一样的山崖。②磴;石级。③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4)及既上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5.(甲)(乙)两个文段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雪之大,(乙)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山之高。
16.同为游记小品文,(甲)(乙)两个文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同步练习:第13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雾凇(sōng) 长堤(dī) 毳衣(cùi)
B.沆砀(dàng) 拏(ná) 喃喃(nǎn)
C.金陵(lín) 芥(jiè) 崇祯(zhēn)
D.更定(gēng) 铺毡(zhān) 痴(chī)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毳”应读“cuì”;B项,“喃”应读“nán”;C项,“陵”应读“líng”。
2.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C
【详解】
C朗读节奏处理不当。“人鸟”之间不停顿,在“中”后停顿。改为“湖中∕人鸟声∕俱绝”。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找出正确选项。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ABC均正确,故选D。
4.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哪两项的诗句相似?(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答案】BC
【详解】
A.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B.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C.正好与“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情景相似。其一,表达“相逢何必曾相识”,其二,与刚认识的人痛饮;
D.意思是: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满含深情的表达了两人友谊之深;
故选BC。
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挐,古通“桡”,船桨;撑(船)
B.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D.是金陵人,客此(暂时寄住在这里)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ABD均正确,故选C。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余拏一小舟[撑(船)]
B.是日更定矣(更多) 上下一白(全)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勉强)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D.大雪三日(雪花) 拥毳衣炉火(裹、围)
【答案】A
【详解】
B.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C.强:竭力,尽力。“强”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不可望文生义;
D.雪:下雪。“雪”在此句中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故选A。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拏/一小舟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一童子/烧酒
【答案】B
【详解】
B.划分有误。此项应为:余/拏一小舟。故选B。
8.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 B.吾 C.尔 D.相公
【答案】D
【详解】
考查称谓。D项称谓用法不同。“相公”为尊称,其余不是。ABC都是人称代词。“余”“吾”为第一人称代词,“尔”为第二人称代词。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客此(客人) 拥毳衣炉火(裹着、围着)
B.上下一白(全)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C.余拏一小舟(撑) 强饮三大白(大杯酒)
D.湖中人鸟声俱绝(全,都) 及下船(等到)
【答案】A
【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项“客此”中的“客”应解释为“客居”。
10.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答案】C
【详解】
C.翻译有误。“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故选C。
二、语言表达
11.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详解】
张岱的《自题小像》,其特色是极尽自我嘲讽之能事,但戏而不谑,字里行间的那种愤懑不平之气宛然可见,是一首末世文人无可奈何的感叹调。《自题小像》六句话虽句句是戏语,却也句句是实。他少年灵隽,人皆以为他可在功名路上步入青云,结果在举业上却一事无成。此即“功名耶落空”。他出身在一个累世通显的官宦之家,少时即为豪贵公子,过了四十多年的繁华生活,结果国破家亡,避迹山居。他曾自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此即“富贵耶如梦”。在清兵南下时,明代许多人士戮力抗清,以身殉国。如张岱的同乡人祁彪佳在1645年清军破山阴时即投水自尽,忠烈可歌。张岱是尊敬忠臣义士的,他曾说过:“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人主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绝矣。”那么他自己为什么不像祁彪佳那样献身成仁呢?他曾说“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陶庵梦忆·自序》)这里说是因为怕赴死的苦痛,这自然是一种解嘲式的自我解剖。至于不耐艰苦而不能务农,则是封建社会文人的一种通病,张岱也不能例外。这就凝成了这样两句话:“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他在明亡后又花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明史巨著《石匮书》,藏之名山,故有“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嘲。“之人耶有用没用?”一句结语,由谐入庄,让满腔悲愤在控诉式的反语中一吐为快,写尽平生感叹遗恨。他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表示决然不为世奴,不为时欺,敢于与面临的力量强大的伦理世界背道而驰,终生不悔。可据此作答。
三、综合性学习
12.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开展“学家规 树新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初三(2)班为本次活动办了一期黑板报,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关于家规的三则材料,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每条不超过10个字)
(材料一)西周时期,周公以《无逸》告诫后辈子孙不要因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春秋时期,孔子以“不学礼,无以立”训诫儿子。这两个事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我国家规文化的源头。
(材料二)古代家规虽然来自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追求,但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如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强调“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陆九韶在《陆氏家训》中主张“人之爱子,当教之以孝悌忠信”。
(材料三)“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规,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
(2)学校开展“中国好家庭”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朱子家训》
(3)下图是学校为配合本次活动而开展的“‘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宣传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漫画内容并写出寓意。
【答案】(1)材料一: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或我国家规起源早)。材料二:古代家规内容相近(或古代家规重视伦理道德)。材料三:古代家规影响深远(或古代家规有积极影响)。
(2)示例:①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理由: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理由: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3)内容:画面由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组成,盘中的“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寓意:文明餐桌行动是我们共同的“约定”,节约要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读懂内容,再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即可。材料一,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到春秋时期的孔子的事例,主要说明我国家规历史悠久;材料二,主要介绍古代家规内容都以家庭伦理为主体,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养德;材料三,从“除对家族的繁衍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外,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提供家庭教育的范本和楷模”可知主要介绍古代家规的积极影响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选择其中的一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阐述理由即可。
第一句:意思是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的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它主要突出朋友对人生的影响,告诫我们结友要谨慎;
第二句:意思是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它主要表现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规划,不能临阵慌神,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
(3)本题考查漫画内容的介绍与寓意的理解分析能力。漫画内容的介绍,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画面内容简介即可。寓意分析要抓住漫画中夸张的部分体会主题,主题的表达要凝练、深刻、准确,揭示某种现象、本质,表明作者的态度,如:讽刺、批判、赞颂。观察图画,可见画面的中心主体是一双筷子和一个盘子,盘中的“约”字的一点是一粒米。结合活动的主旨“‘不剩饭,不剩菜’——文明餐桌行动”,可见其寓意为:警醒同学们,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开始。
四、对比阅读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②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③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崖限:像门户一样的山崖。②磴;石级。③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是金陵人,客此
(4)及既上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15.(甲)(乙)两个文段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雪之大,(乙)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突出山之高。
16.同为游记小品文,(甲)(乙)两个文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3.(1)消失 (2)酒杯 (3)客居 (4)等到……时候
14.(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路上云雾弥漫,冰雪滑溜,石级几乎不能攀登。
15. 湖中人鸟声俱绝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6.【甲】文段:表达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闲情逸趣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乙】文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分析】
13.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3)句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及:等到。
14.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
(1)焉:哪里;更:还;此人:这样的人。
(2)磴:石阶;几:几乎。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句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写出了雪之大,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乙文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这一句话从侧面表现了泰山之高。
16.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湖心亭看雪》其中的写景句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的是白描的写法,主要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由此分析作答即可。《登泰山记》写出了隆冬时节泰山雪后初晴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