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一、语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以土lì()tū()者为丘,āo()者为hè(),神游其中,yí()然自得。
2.解释下列成语在文中的意思。
(1)明察秋毫:
(2)庞然大物:
(3)夏蚊成雷:
3.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代文学家。
(2)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句的“其中”指代的内容是:(原文的句子回答)
(4)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请你默写两句。
4.找出文中的2个通假字,并做解释。
(1) 通 ,( )
(2) 通 ,( )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以虫蚁为兽(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3)驱之别院 ( )
(4)常蹲其身 ( )
6. 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之 ①物外之趣 ( )
②昂首观之( )
③为之怡然称快( )
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⑤至之市( )
(2)察 ①明察秋毫( )
②必细察其纹理( )
7. 本文童趣横生,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请你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用。
(1)冲烟飞鸣
(2)定目细视
8. 汉语中某些动物的叫声有其相对固定的词来描绘,如本文中的“鹤唳”。请写出下列动物的叫声。
马 犬 狼 虎 猿 狮 鸟
二、课内阅读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________,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甲】
【乙】
10.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11.【甲】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2.【乙】段划线句子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3..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
耳闻□□□□
□□群鹤舞空
14.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三、课外阅读
【甲】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蜘蛛缚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1)似有物制之() (2)闻崖上有声甚厉()
(3)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16、找出【甲】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1)_ (2)_ (3)_
17.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③久之,蛇竟死()
(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 ②以首俯地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18. 【甲】文寓言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不畏困难,以弱胜强
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C.见异思迁,一事无成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9.读了【甲】【乙】二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请你参加“童年趣事”综合性学习。
20.【童年絮语】根据例句,写出你对童年认识的絮语。
例句:童年是一首歌,唱出欢乐无谱的乐章;童年是一个故事,讲述单纯生动的片段。
仿句:
21.【童年影像】童年是金色的。请结合你最喜欢的一张童年照片,说说你小时候的情况;或者说说你最难忘的童年趣事。
童年趣事:
22.【童年游戏】童年总是那么令人难忘,童年的游戏更让人忍俊不禁。下列画面中出现的游戏你最熟悉哪个?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游戏清楚表达出来。
五、写作。
23.在你童年纯真梦幻的往事中,一定会有许多充满“童真和童趣”的故事,请你以“童趣”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 砾 凸 凹 壑 怡
2.(1)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 得很清楚。(2)指高大笨重的东西。(3)夏天蚊子的声音像雷声一样,形容蚊子很多。
3.(1)沈复 三白 清(2)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4)示例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示例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示例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1)邱通丘,土山(2)强通“僵”,僵硬
5.(1)把(2)被(3)它,代蛤蟆(4)自己
6.(1)①的②它③此,这④助词,无实意⑤到…去
(2)①看清②观察
7. (1)“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2)“定”字凸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状和心态。
8. 嘶吠嗥啸啼吼鸣
9.【甲】果如鹤唳云端【乙】拔山倒树而来
10.(1)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2)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11.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写出了蚊声嗡嗡声音响。把蚊比喻作鹤,写出了蚊子 的外形,使语言生动形象。
12. 很简短有力。作者这样写一是因为害怕,二是表明锄强扶弱的决心。
13. 夏蚊如雷 眼观
14.示例: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15 (1)它,指蛇(2)凄厉(3)曾经(4)离开
16.觇 审视 视
17.(1)①的②它,指蜘蛛③助词,无实在意义(2)①用②把
18.(1)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18. A
19. 示例: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20.示例:童年是一只船,承载父母无数的心愿;童年是一座博物馆,展出天真稚嫩的作品。
21.示例: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想起了美好的童年生活,想起了我的好伙伴。九岁的那年冬天,院子的小朋友,都穿着厚厚的棉衣,一人戴一个手套,围上漂亮的围巾,裹的严严实实。我们一起先滚一个大雪球,滚呀滚呀,滚了好大好大一个。我把雪球立起来,端端正正的放在雪地,当作雪娃娃的身体。紧接着,我们堆一个比这个雪人小一点的雪球,用手把别处的雪运来,往雪娃娃身上堆。等把这个雪球堆好,我精疲力尽的把这个小雪球放在另一个小雪球的上面当做雪娃娃的头,我在家里,拿了一块萝卜,当雪人的鼻子。我又做了一个雪围巾,给雪娃娃戴在脖子上,又给雪娃娃做了一个雪帽子,戴在雪娃娃的头上,我拿两根树枝,当雪娃娃的手,我们做好了一个大雪人,看起来像活的一般。尽管我们的手都冻僵了。但是我们还是认真的做着,看着自已做的雪人,心里万分激动,大家争着要和这个雪人合影念。
22.示例:玩耍时,把铁环嵌入钩中,推动铁钩,如果角度和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铁环就可以在大地上垂直行走了!铁环滚动向前时,“哐啷啷”的脆响也滚动起来。
23.提示:首先,实行多思精选。将众多充满童趣的故事一一列出,你的思路越是开阔,对后面的写作越是有作用。按照“鲜活”和“新颖”的标准,精心选出你满意的故事材料2到3则。第二步,进行去粗取精。对选出来的故事素材,进行深入思考,尝试挖掘出其中的“闪亮点”。注意思考:童趣中最鲜明的形象是什么,童趣的背后是真挚的情谊,还是深刻的感悟,还是情理兼融,试图抓住一两个蕴含深厚情理的形象鲜明的事物或典型的细节。经过思考有助于你发现把握素材中的精华和亮点,最后保留一个你最满意的故事。第三步,考虑思路和重点。重新审视故事素材,思考文章如何叙写:从故事的什么时间地方开始写,重点的内容及细节放在什么时候写,故事的亮点如何表达等等。可以用相关的重要词语标识出你文章的思路来,这样既简单又快捷。经过这三步思考,你可以带着你的思索和情感,放胆去写美妙的“童趣”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幼时记趣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 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0张PPT)
幼时记趣
沈 复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
2.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3. 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及其原因。
4. 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学习目标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
2. 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利用工具书,结合文下的注释,尝试着翻译课文。
童稚( ) 藐小( )
项为之强( )凹凸( )
土砾( ) 凹者为壑( ) 怡然自乐( )私拟( )
庞然大物( )鹤唳云端( ) 癞蛤蟆( )
读准字音
zhì
miǎo
jiāng
āo t ū
lì
yí
lì
hè
páng
nǐ
lài há ma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停顿和感情。
3.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疏通课文。
2.请同学们听认真体会读法, 自读课文。
本文围绕“物外之趣”,描述了哪几件趣事来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读了文章后,你能说出作者幼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吗?
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迁移应用
你童年时也曾享受过“物外之趣”吧,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 。
学习课文中围绕中心选材,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写法,,将自己的童年趣事连缀成文。(不少于300字)
布置作业(选做)
从文中的三件趣事中选一件你最喜欢的,发挥你的想像力,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加工,进行再创造。(不少于300字)(共14张PPT)
总有一天……
我要变成……
说明孩子的 非常丰富
想象力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沈 复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设计制作:
贵阳十四中/
冉华 张 荣玲
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出处:《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
背景简介
思考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丛林”
③驱打蛤蟆
思考2:
想 象 丰 富
文中作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 )
1.…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3.…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这些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
思考3: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蚊如鹤
神游“丛林”
驱打蛤蟆
…以丛草为林……神游其中…
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
思考4:
全 文 结 构
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段,“物外之趣”一:观蚊如鹤
第三段, “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
第四段, “物外之趣”三:鞭打蛤蟆
思考练习一:
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
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童 趣
你认为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个事例 它好在哪里
思考练习二:
观蚊如鹤
神游丛林
驱打蛤蟆
课堂练习一:
稚( )
项为之强( )
刚强( )
{
鹤唳( )
怡( )然
凹凸( )( )
丘壑( )
zhì
jiàng
lì
qiáng
yí
hè
āo
tū
课堂练习二: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徐喷以烟( )
怡然( )
拔山倒树( )
余年幼( )
明察秋毫( )
项为之强( )
常蹲其身( )
以丛草为林( )
慢慢地
喜悦的样子
我
看清
移,搬开
僵硬
自己
把…当作…
扩 展 练 习
请用“一至十”10个数字分别填在横线上,使原句正确无误
年一觉扬州梦
春白雪归春冢
月黄鹂飞上林
边伐鼓雪海涌
去紫台连朔漠
月秋高风怒号
月七日长生殿
更鼓角声悲壮
宫粉黛无颜色
天闾阖开宫殿
十
八
三
七
二
五
四
六
一
九
一、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二、背诵全文。
家 庭 作 业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以下是我此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一点是与本册的教材说明是相通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二、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 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41页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三、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 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 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 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 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 再读课文,议趣。
(1) 再读课文。
(2) 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趣
3、鞭打蛤蟆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幼 时 记 趣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沈复
教学目标
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幼时记趣
走近作者
读准字音
识记字词
感知课文
品味语言
沙场练兵
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出处: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绝,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含感伤。
读准下列划线的字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土砾( )
庞然大物( ) 怡然称快( )
项为之强( ) 癞蛤蟆( )
zhì
miǎo
lì
āotū
hè
lì
páng
yí
jiāng
lài
识记文言常用字词
实词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手身上新张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
方:方出神(正)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 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组成介宾短 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读一读
要求: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整体感知课文
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试一试:
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四字短语概括 一下.
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品味语言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并说一说是如何表现的?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深入探究
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沙场练兵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附: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产生原因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共11张PPT)
练习一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自得
凹凸( )
土砾( )
为邱( )
为壑( )
zhì
miǎo
jiāng
lì
yí
āo t ū
lì
qiū
hè
练习二
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 )空
4、心之所向
5、项为之强
6、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7、作青云白鹤观
8、怡然称快
9、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11、神游其中
12、观之正浓
1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盖一癞蛤蟆也
15、二虫尽为所吞
16、方出神,
17、鞭数十,驱之( )别院
思考1: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全文结构
第一段 , 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段,“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第三段,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第四段, “物外之趣”:鞭打蛤蟆
观蚊如鹤
神游丛林
驱打蛤蟆
2.你能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童趣”的句子吗?
(试找出并作出批注)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种体会到“童趣”,主要是什么原因?
4、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只要你带着一颗童稚的心,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产生“物外之趣”,请以“观……之趣”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