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是( )
A.彷徨(pánɡ) 颓圮(pǐ) 芬芳(fēn)
B.河畔(pàn) 漫溯(shuò) 青荇(xìnɡ)
C.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沉淀(diàn)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笙箫(shēnɡ)
【解析】 B.“溯”应读“sù”。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她彷徨在这寂廖的雨巷
B.我身旁飘过这女朗
C.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采虹似的梦
【解析】 A.廖—寥;B.朗—郎;D.采—彩。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D.冬天日短,等到干完活儿回来,已是夕阳西下,薄雾给村子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母亲像往日一样,从灶屋里端出了热腾腾的饭菜,招呼我们赶紧吃。
【解析】 A.“受……等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两种表述杂糅;B.“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后缺宾语中心语“的表演”;C.“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有些不属于“工艺品”范畴,所以应该改为“商品”。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音节停顿不当的一项
是( )
A.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C.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解析】 正确停顿应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答案】 C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________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解析】 ⑤句承“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的核心问题,故排在首位,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在最后。
【答案】 ⑤①②④③
6.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这两首诗,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诗有个共同特点,都是首尾两节大体相似而微有差异。
B.两诗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C.两诗都是通篇使用重叠和反复的句式,营造一种低回迷茫的氛围。
D.两诗所表现的情感很不一样。
【解析】 “两诗都是通篇使用重叠和反复的句式”以及“低回迷茫”错误。
【答案】 C
一、文段精析
(一)阅读戴望舒《雨巷》的首尾两节,回答7~10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7.首节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加点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情。
8.画线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比做“丁香”,我们眼前仿佛走过一位高洁又蹙眉、飘香淡淡又转瞬即逝的江南女子。
9.首节中的“逢着”,在尾节里为何改为“飘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飘过”强化了“倏然而过”的感觉,象征美好理想的稍纵即逝,难以出现又难以实现,其中隐含着作者孜孜求索的执著精神和“凄婉迷茫”的绵绵哀怨之情。
10.这两节在艺术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反复(或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作用:①这两节诗在形式上相同,文字也基本相似,这样回环往复,更强化了诗人孤独伤感、凄婉迷茫的思想感情。②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略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令人回味无穷。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11~14题。
再别康桥
□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21世纪教育网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11.诗人在离别时,选用了哪些意象来写康桥风光?试概括出几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油油的青荇、榆阴下的潭水等。画面略。
1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金柳”是夕阳下柳树色彩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样写既描绘出了其形态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通过描绘康桥河畔清新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康桥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14.有人说“康桥世界”是徐志摩追求的“自由天性”,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祟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桥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所以,《再别康桥》中对康桥的留恋不舍折射出的是对自然世界的赞美,对自由天性的追求。
二、类文迁移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8题。
村 姑
□ 戴望舒
村里的姑娘静静地走着,
提着她的蚀着青苔的水桶;
溅出来的冷水滴在她的跣足上,
而她的心是在泉边的柳树下。
这姑娘会静静地走到她的旧屋去,
那在一棵百年的冬青树阴下的旧屋,
而当她想到在泉边吻她的少年,
她会微笑着,抿起了她的嘴唇。
她将走到那古旧的木屋边,
她将在那里惊散了一群在啄食的瓦雀,
她将静静地走到厨房里,
又静静地把水桶放在干刍边。
她将帮助她的母亲造饭,
而从田间回来的父亲将坐在门槛上抽烟,
她将给猪圈里的猪喂食,
又将可爱的鸡赶进它们的窠里去,
在暮色中吃晚饭的时候,
她的父亲会谈着今年的收成,
他或许会说到他的女儿的婚嫁,
而她便将羞怯地低下头去。
她的母亲或许会说她的懒惰,21世纪教育网
(她打水的迟延便是一个好例子,)
但是她会不听到这些话,
因为她在想着那有点鲁莽的少年。
1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首诗讲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答题时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忽略少女的父母不了解这一内容。
【答案】 少女一边干农活一边思念心上人,而父母并不了解这一点。
16.诗中多处用到“静静地”这个词,请从描写人物性格和表现人物心情两个方面品析这个词的好处。
(1)描写人物性格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人物心情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分析时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从诗中找出相关句子,仔细揣摩,结合人物形象从性格和心情两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娴静文雅。(2)以静写动,突出其内心之不平静。
17.诗中描述这位姑娘做了哪些事?这样罗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诗歌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前四节,利用诗中的提示性词语如“造饭”等归纳即可。分析作用时可结合诗歌最后一句话理解。
【答案】 打水、做饭、喂猪、赶鸡等。表明她时时刻刻都在思念那少年。
18.她母亲说她打水迟延,太“懒惰”,你知道村姑打水为什么迟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难度不大。诗歌最后一句已较为明显地点明了原因。
【答案】 因为她的心思没用在打水上,一直在想那个少年。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9~21题。
雪花的快乐
□ 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21世纪教育网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飏,飞飏,飞飏,——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飏,飞飏,飞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飏,飞飏,飞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9.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做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之爱如雪花一般纯净和晶莹,如雪花一般飞旋、欢快、喜气洋洋。
20.怎样理解诗中反复出现的“飞飏,飞飏,飞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花“飞飏,飞飏,飞飏”是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为我们织出一幅诗人深邃的灵魂图画。
21.“她”是诗人美的理想的代称,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愿化作雪花,自由地毫无拘束地飘舞在空中,去追寻永恒的东西。他借雪花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欢乐,一旦追寻到美好的东西,就再也不会放弃。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
我不知道风——
□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22.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以从节奏、旋律等方面分析。
【答案】 诗共六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更给吟唱者添上了几分“梦”态。
23.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的情绪可以从“依洄”“迷醉”“甜美”“伤悲”“心碎”“黯淡”诸词中体现出来。
【答案】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既甜美又忧伤的情绪。
24.“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的哪个句式比较相像?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给的诗句是比喻手法,从《再别康桥》中比较容易看出。
【答案】 这两句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比较相像。这四个语句都采用了比喻中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都是抽象的情绪,“甜美”“黯淡”“悄悄”“沉默”等;喻体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梦里的光辉”“别离的笙箫”“今晚的康桥”等。
25.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人们说法不同,有人说是写爱情的,有人说是写理想的,也有人认为二者都对。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只要能结合诗的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答案】 从徐志摩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应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徐志摩说:“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新月”的态度》)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6.《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27.仿照例句,从下面给出的事物中任选一个(也可以自己另选一个),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有寓意的句子。
示例: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做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脸。
选择参考:纸伞 彩虹 水草 云彩
所选事物:____________
正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纸伞 (正面:)在烈日和暴雨中,总是你给人们最好的关怀。(反面:)因为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注定生活在逆境中。
28.某中学将于2010年9月10日教师节举办诗歌朗诵会,请根据对下面三首诗词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为主持人报幕设计两段衔接语。(每段不超过50字)
徐志摩《再别康桥》
衔接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衔接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 (1)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异国康桥,随诗人戴望舒去感受小巷深深、丝雨霏霏的江南情调吧!(2)“康桥”“雨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而祖国万里江山的无限风光更是激励着伟人毛泽东歌咏祖国雄姿伟象,矢志主宰沉浮的豪情!
29.在《再别康桥》中,我们感受到了徐志摩那浓浓的离情别绪,请写一段文字,描写离开家乡、离别亲人时的情景。
注意:要运用景物描写加以渲染衬托,不少于200字。
课件58张PPT。第2课 诗两首
温婉的江南水乡,孕育了两位才华横溢的水乡才子。戴望舒,以一首《雨巷》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以回环往复的旋律和悦耳的乐感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伴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哀婉心曲。徐志摩,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戴望舒,共撑一把心灵之伞,与诗人一起去领略 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一样姑娘的芬芳;走近徐志摩,徜徉在康河岸畔,随着他,去会晤“西天的云彩”,寻找“彩虹似的梦”。一、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
惆怅( )( ) 凄婉( ) 颓圮( )
青荇( ) 浮藻( ) 沉淀( )
漫溯( ) 长篙( ) 撑船( )
2.多音字
三、词语辨析
1.徘徊·犹豫
辨析: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③比喻犹疑不决。
犹豫:拿不定主意。
例句:面对不断走低的楼价,购房者站在楼前________,他们因为憧憬更大的降价空间而愈加________不定。二、字形辨认2.积淀·沉淀
辨析:积淀:①积累沉淀;②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沉淀:①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②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③比喻凝聚,积累。
例句: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标志着古琴丰厚的历史文化________和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如今,作为在水泥森林里奔波忙碌的都市一族,也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细细领略这历经岁月________的一弦一音。3.寂寥·寂寞
辨析:同:都含有“静”的意思。
异: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寂寥”,书面语,寂静、空旷,多指环境。“寂寞”,孤单冷清,多指人的感受。
例句:人情似乎近了,寒冷似乎远了,雪一连飘了几天,让喜庆的天空不再________。
(2)整个晚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真是________难熬。
4.斑斓·灿烂
辨析:同:都有“非常好看”的意思。
异: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斑斓”指灿烂多彩,专指色彩。“灿烂”指明亮华丽的样子,也形容文辞华美或事业辉煌、美好。
例句:(1)这些五彩________的玛瑙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2)太阳出来了,天地间一片________辉煌。
5.彷徨·彳亍
辨析:同:都有“徘徊不前”的意思。
异: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例句:同学们只看见他在小河畔默默地________着,却不知道他的内心是何等的迷茫和烦乱。他觉得自己一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________,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自主校对】
一、1.huánɡ liáo chì chù chóu chànɡ wǎn pǐ xìnɡ zǎo diàn sù ɡāo chēnɡ 2.xiànɡ/hànɡ qiāo/qiǎo jiē/jié ní/nì zǎi/zài bié/biè
二、畔/衅 彩/采 箫/萧 揉/糅/蹂 斓/谰/澜 忧/犹/优/尤
三、1.徘徊 犹豫 2.积淀 沉淀 3.寂寥 寂寞 4.斑斓 灿烂 5.彳亍 彷徨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____代诗人。在《现代》上发表诗作,逐渐成为
现代诗派“诗坛首领”。著有《我思想》《无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偶成》《雨巷》。
《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由此获得“________”的称号。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______代诗
人、______家。______派代表诗人,一
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曾留学英国
和美国,诗歌创作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潮
的影响——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
奇,想像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
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遇难。留下了四部重要诗集《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二、典句品悟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寓意深远。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如李商隐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因其多为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者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凄美而愁怨。诗人希望逢着的丁香姑娘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另外,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不仅写出了丁香姑娘的特点,而且整齐有致,读来朗朗上口。2.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我的心头荡漾。
解析:“金柳”是对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描绘,它秀美婀娜,随风摇摆,好似一位美艳新娘。既写出了其形态的美好,又表达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与眷恋之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我轻轻的招手,/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夕阳西下,落日把它的余晖幻成满天的彩霞,织着思恋,缀着梦幻。久别瞬聚的诗人带着无限的眷念,带着深深的愁思,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三回头地向母校告别。三个“轻轻的”写出了诗人蹑手蹑脚,不忍惊动也不愿惊动母校的心理。看似安静,实则沉重。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实感,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按照常理,作别的本应是人,却换作了“云彩”,孤独与失落隐含其中。这幅落日告别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拳拳学子对母校的无限深情。三、背景寻踪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雨巷》就是对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 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 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零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1928年的一个夏天,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知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自主校对】
一、现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诗人 现 散文 新月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
二、1.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2.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3.正如我轻轻的来 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文脉梳理
雨巷
再别康桥二、意旨探微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通过写“我”在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希望找到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全诗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也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从而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一、难点探究
1.诗歌崇尚意象美,而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和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呢?
【思路指引】 先确认出这两个意象,然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探究参考】 《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也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叶圣陶盛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品读诗歌,体会《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思路指引】 重叠和反复的表达效果就是加强情感的抒发。
【探究参考】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三、六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3.《再别康桥》以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
【思路指引】 通过意象的分析来把握。
【探究参考】 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河畔的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些图画融入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这种情绪还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情感,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4.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简要说出其作用。
【思路指引】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要通过对意象特点的分析来把握。
【探究参考】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纷繁的人世,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如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的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5.徐志摩的诗歌受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很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韵律和谐,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思路指引】 明确“三美”的内涵:“绘画美”指的是词语的色彩,“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建筑美”指的是句式。
【探究参考】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例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每节偶句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首节和末节,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二、细节揣摩
1.《雨巷》第六节描写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答:最好不要去掉。“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2.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哀怨又彷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呢?希望逢着一个快乐热情的姑娘岂不更好吗?
答:这个问题宜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丁香之特点是美丽、高洁又易凋谢,正如诗人的梦想;二是只有“哀怨又彷徨”的姑娘才与忧愁的诗人有共同的语言,才会在邂逅的一刹那传递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如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就是诗中的意象是根据抒情的需要而设置的。 3.诗人梦中的“丁香姑娘”为何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答:这里的“颓圮的篱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它和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特殊的意境:迷蒙凄婉又萧条;二是也可以把它看做诗人所处时代的象征,而且正是这个时代才促使诗人希望遇到“丁香姑娘”。4.《再别康桥》中,能否将这里的“艳影”改为“倒影”?为什么?
答:最好不要改。因为“倒影”只是纯客观描述,诗人的主观感情成分不浓。而“艳影”一词妙处有:一是形象地描写出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写出了金柳之多情,且与上句中“新娘”相呼应;二是“艳影”更能表露出诗人对金柳乃至整个母校的爱,融情入景的成分更浓。5.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
答: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6.《再别康桥》一诗中,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响应的结构形式,二者是否有些重复呢?这样写对于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不重复,二者作用各不同。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第七节,在结构上与第一节呼应,收束全诗,虽然节奏相同,但以诗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悄悄”写出了其离去时的一丝孤寂,像一只孤雁离开了雁群,对前路充满了忧虑,同时也写出了他不愿惊动母校的赤子情怀。
首尾两节虽然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但并不让人觉得啰嗦,而在客观上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叹,反复回旋,强化了诗人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的情绪始终萦绕心头。7.作者写再别康桥,为何不写与母校师友话别的场面,而只是写母校景物呢?
答:如果写再别康桥的人,很有可能写出离别时执手相看或泪 沾巾的离别场面,这样似乎让康桥平添了几分忧愁,而诗人太爱康桥,不忍心给她带来一丝忧愁,所以只写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深潭、星辉等自然景色,虽然略有哀愁,但更多的是清新、飘逸。歌曰“爱一个人就不要让她受一点点伤害”,徐志摩对于他的母校,也是怀着这种感情的。三、观点争鸣
欧阳老师:《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凌宇:“姑娘”是有象征意义的。“姑娘”的形象象征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苏雯:我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
碧莲: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雨巷》中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影子。诗人对这一形象的抒写,也并不重在实摹细描,而是重在追求一种“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重在“呈给读者的神经”。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1.优美的旋律和回环的音乐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形多半整齐,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似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2.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运用
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设法将真情隐去。《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以及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雨巷》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优美的抒情诗。它运用象征的手法抒情,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诗人描写的凄风苦雨、狭窄破败的“雨巷”,使人感受到了沉闷窒息的时代气氛。1927年夏天,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蒋介石对革命群众血腥镇压,一部分原来参加过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出路,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他们希望着、追求着、痛苦地探索着,恰似在寂寥的“雨巷”中的行人,精神上遭受着沉重的压抑。诗中那悠长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般消逝的少女,正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希望的象征。《再别康桥》
1.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诗的告别对象。这首诗告 别的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诗中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造成了寂静的环境,排除了离别诗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其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诗人在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避开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2.意境鲜明,画面流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且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追求自由,融合自然
表现了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作者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于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作者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 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儿,它的主流始终是跟革命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革命战争年代里,它作为战斗的号角,鼓舞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奋勇斗争,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就抒发了不甘做奴隶的抗争之情。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年代里,它作为启航的汽笛,鼓舞全国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但新诗不限于表达这些重大的主题,《再别康桥》向读者展现的是秀丽的风光,抒发的是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思想新是新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新诗的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形式新。用白话写诗,创造了许多样式,如自由诗和格律诗。其自由诗,诗行可长可短,押韵、标点都可自由而定。其格律诗也不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有的严格,有的不严格,很不一样;有的不分节,有的分节,一般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个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掌握这些特点,便于对新诗的诵读和欣赏。□ 关于丁香的诗词名句
1.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2.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3.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杜甫《丁香》)
4.得地移根远,交柯绕指柔。露香浓结桂,池影斗蟠虬。黛叶轻筠绿,金花笑菊秋。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州。(钱起《赋得池上双丁香树》)
5.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王十朋)□ 徐志摩诗文名言警句
1.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2.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
3.友情是愉快,是爱,是不再畏虑,是不再受孤寂的侵凌。
4.智慧是地狱里的花朵,能进地狱更能出地狱的人才能采得着。■ 教材视点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过的了人们的审美情感。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被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有一本书曾用“生命的信仰者”这个标题来评价徐志摩,这是再合适不,因为徐志摩从作文到做人,从事业到爱情都始终坚持着这个原则,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他的经历太曲折,太离奇,他的诗太美丽,散文太独特……这一切的一切决定了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可有一点人们没有争议,那就是他留下的那些注定将流传后世的诗。
【适用话题】 “精神家园”“转折”“人生境界”等相关的话题。
【精彩运用】 (1)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的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
(2)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复杂存在,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升了象征诗派的整体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的距离,改变了象征诗派在诗界的形象,他的诗表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到尽头所处的那个无比混乱的阶段和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怀。 (3)徐志摩的精神家园是他的康桥,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心中的女神
□ 叶梦雨
美是人类本能的诉求,美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美,给人精神愉悦,给人追寻的力量,给人继续
下去的希望。
古人有言: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
这样完美的人儿,如何不让世人为之倾倒,让人魂牵梦萦?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女神,她是所有关于美的憧憬与希望的化身。她婷婷地站在天际,在你最迷惘和最忧伤的时刻向你莞尔一笑,让你感到存在下去的力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深秋时节,芦苇仍然繁茂,白露已变为寒霜。秋水澄澈,一碧万顷。有一位伊人,她的音容笑貌仿佛真真切切地在水的那一岸,却飘忽难觅,欲即转离,令人辗转往复,如醉如痴。这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啊,不正是人们心中的那位女神吗?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挥之不去、一生追慕的理想化身吗?正因为她那风华绝代的美,才引得我们不惜一切地去找寻,奋不顾身地去追求;也正因为她永远隔着“宛在水中央”的距离,才有了我们永恒不息的追寻。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戴望舒身处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心中回荡着革命失败的幻灭与痛苦。他独自踯躅在阴郁狭长的雨巷里,看不到光明和尽头,内心尽是失落与迷惘。这时候,诗人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个丁香般的姑娘,有着丁香般的惆怅和眼光,同样地结着愁怨,美丽而哀伤。多么希望这样的美丽和哀伤,给这寂寥的雨巷带来一丝色彩和光亮,给诗人感伤郁结的心绪多一点期待与希望。这样的美,让诗人相信,走过雨巷,就能迎来太阳。
美丽的女神,寄寓了所有的信念与希望,存在于世间的每一处角落,存在于你我向往美的心中,让人甘愿在这茫茫人世中为之追逐,为之坚持,为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