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说说运算顺序
出示算式
师:这是我们之前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你能说一说他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同级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先乘除,后加减。
: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2、引入新课。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于混合运算已经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混合运算。看看你们对混合运算有没有新的认识。
【思考】上面的教学,是让学生回顾旧知,先出示四道两步混合运算,让学生说一说这几道算式分别都是怎样的运算顺序,由此明确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同级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有助于快速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一个小暖场,让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另一方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联系的,回顾旧知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
二、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出示例1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走进商店看一看吧,从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师:这个小女孩遇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要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这个问题大家能解决吗?
生:能(齐)。
师:请同学们拿出导学单,在这幅图的下面列式计算。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同桌交流思考过程。
: : :
学生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明确每一步的意思。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他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一道算式中有3个运算符号,有4个数字。
师:也就是说这道算式是三步计算,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揭示课题: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师: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请同学们结合这道题目,说一说这两位同学为什么都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呢?
生:12×3是买中国象棋要付的钱,15×4是买围棋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中国象棋要付的钱和买围棋要付的钱加起来,才能得到一共要付的钱。所以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这两位同学列的都是综合算式,现在请我们同学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位同学都的运算过程,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二种算式算了三步,第三种只算了两步,第三种比第二种少算一步。
师:那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略一些?
生:第三种(齐)。
师:我们来看,其实两位学生的运算顺序都是对的,不过像这样的(指着第三种计算方法),两边都是乘法的混合运算,我们可以同时进行乘法的计算,使得计算过程更简洁。
教师板书师范。
答:一共要付96元。
师:在综合算式中,我们通常在第一步计算的下面画一条横线。
请学生把计算过程规范的写在导学单上。
2、尝试计算。
出示 “试一试”:
师:老师这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请你先观察这道算式,与上一道算式相比,他有什么特点?
:这道算式也是三步计算的。
:这道算式的乘除运算连在一起了。
师:那乘除连在一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同桌相互讨论一下。
生:乘除连在一起,从左往右计算。
师:这道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除法,再算乘法,最后算加法。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学生将这道算式的计算过程完整的述说一遍。你来说,我来写。
生:先算,再算,最后算。
师:在计算过程中,不参与运算的部分我么应该怎么办?
生:不参与运算的部分都要按照原来的位置照抄下来。
3.比较归纳。
师:大家回顾一下这两道三步算式的计算过程,我们都是先算什么,在算什么的?
:算式中有加法或减法、乘法或除法,先算乘法或除法。
:除法和乘法连在一起时,要从左往右计算。
师:同学们归纳的真到位,我们今后在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时,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板书: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思考】首先例题的教学是让学生知道“扁担形”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结合题意,学生说明算式的意思来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在学生理解了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两种不同算法的区别,从而得出结论:算式两边都是乘法时,可以同时计算乘法,使得计算更加简洁。在此基础上,紧接着出示“试一试”,两者相对比,学生马上就能发现试一试这道算式的特点是乘除法连在了一起,通过学生讨论,一起得出结论:当乘除法连在一起时,要从左往右算。最后两者相结合,让学生归纳出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于“试一试”这一类型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深刻,所以在之后的练习当中学生做这类计算时有很显著的成效。
三、练习巩固 :智慧闯关岛
1、第一关:我会说
课件出示:中,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中,( )和( )可以同时算,最后算( )。
2、第二关:我会算
出示算式:
师:请学生们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加法。
学生自己完成在导学单上。
师:我们在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先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出来,在写在递等式中。
师生交流核对。教师将答案出示在课件上,学生自己对答案,不对的学生自己改正。
指名学生说一说。
3、第三关:我会改
教师出示题目。
生(齐读):把错误的地方先用“~~~~~~ ”线画出来,再改正。
学生在导学单上自己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道算式错在哪了?怎样改正?
生:他先算的乘法,再算的除法。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乘除法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算。
师:第二题又错在哪了?怎样改正?
生:这题应该先算乘法,他计算顺序错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这道混合运算的?
生:先算,再算,最后算。
师:今后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或者你觉得有什么地方大家要注意的?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运算的顺序,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当乘法和除法连在一起的时候,要从左往右算。
4、第四关:我会比
出示算式
师:请一、二两组完成第一组题,请三、四两组完成第二组题。
学生汇报。
师:仔细观察一下第一组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道算式的得数都是一样的。
师:那为什么会一样,能不能试着来解释一下?
生:第一道算式中,25乘30表示30个25,再加上20个25,也就是50个25,得1250,第二道,25与30加20的和相乘,也表示50个25,同样得1250。所以结果相同。
师:那他们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他们的运算顺序是不一样的。
师:第二组的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他们的结果一样的,都是11。
师:谁也能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结果会一样?
生:因为840除以40表示把840里面有21个40,400除以40表示400里面有10个40,相减就表示840除以40比400除以40多几个40。840与400的差相除,表示840比400多的部分里面有几个40。虽然运算过程不同,但是他们的意思一样,所以它们的结果相同。
师:那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他们的计算顺序也是不一样的。
5、第五关:我会用
(1)练习十一第3题
教师出示题目。
师: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已知条件?
生:兵兵家有3口人,居住面积是72平方米。乐乐家有5口人,居住面积是85平方米。
师:题目再问你什么?
生: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
师:“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每人居住的面积。
师:那要求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的大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生:用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减去乐乐家的,就能求出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多少。(教师出示等量关系式: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乐乐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兵兵家比乐乐家多的人均居住面积)
师:思路非常清晰,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到导学单上列出综合算式再计算。
学生列示计算,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列的综合算式?
生:
师:谁的方法和他是一样的?你能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72除以3表示的是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85除以5表示的是乐乐家的人均居住面积,用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减去乐乐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就是兵兵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比乐乐家大的面积。
(2)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图片
师:题目的已知条件有那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美术组有18人,书法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2倍,合唱组的人数比书法组和美术组的总人数多6人。问合唱组有多少人?
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生:要先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要求出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一个组的人数?
生:要先算出书法组的人数。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 :
【思考】上面的练习有序的设计成了一个智力闯关游戏。首先上面的游戏具有清晰的层次性,有助于学生从简到难逐步加深对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练习分为三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第一关、第二关及第三关为第一个层次,通过简单的说、算、改来让学生及时巩固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第四关为第二个层次,在掌握了运算顺序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首先能够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算理的理解,其次能够初步感受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为后面学习简便计算做铺垫。第五关为第三个层次,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注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交流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哪些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能不能说一说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
生:在计算这样的混合运算时,首先要明确它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每一步不参与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师:那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怎样算的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下节课小朋友们去讨论。
五、拓展延伸
师:最后我们来看一道思考题,考考同学们对于今天知识的掌握如何。
教师出示题目。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8( )6( )4( )2=0
8( )6( )4( )2=8
8( )6( )4( )2=6
8( )6( )4( )2=4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解答。
【反思】三步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在课堂上感觉学生对于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很容易接受掌握的。
1、复习回顾,从旧知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服务。
新授部分,教师在尝试列示中,这三种方法,特别是从分步到综合,缺乏一个指导。可以先让学生列出分步计算,再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可能更能让学生有一个知识的迁移,层次上的认识。
2、在练一练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在旁边列上竖式计算,导致部分学生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有待加强。
3、其中我会比的环节中,乘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是能够很完整的说出其中意思的,但是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涉及到后面的知识,所以对于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过的有点太快了,学生没有明白其中的算理。
4、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学生感觉比较困难,在这里教师没有很明确的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也没有及时的课件中有所出示,导致学生列综合算式困难,思维不够清晰。
5、本节课预设的情况一定要充分,学生出现的问题可能很多。对于教师而言,存在很多的不可控,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帮助学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