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科学六年级下册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10-22 21:1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准备
每组一杯沙子、一杯豆子,一根蜡烛,2个小盘子,一个勺子,一小盘白糖、一个筛网、一个盘子、一个放大镜、一块玻璃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沙子和豆子,你们以前仔细观察过豆子和沙子吗?
2.那我们今天就来认真的观察一下,请大家把它们分别倒一些在两个小绿盘子里,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沙子:细小、颗粒状、棕色等;豆子:椭圆形、黄色等)
3如果我们把杯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杯中进行混合、搅拌,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
4.小组混合、搅拌。
5.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变化了吗?有什么方法能进一步说明它们有没有发生变化 (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进行观察)
6.请大家用筛子分离沙子和豆子,把沙子筛在盘子里,与原来小绿盘子的沙和豆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7.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黄豆和沙子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在科学实验中,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 导入:是不是所有的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都不产生新物质呢?今天我们再来做一个有趣的白糖加热的实验。
2.师:同学们,白糖我们都见过,它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白糖,并把特点记录在记录表中。 (出示记录表)
3.交流:谁来说一说白糖的特点。(颜色:白色;状态:颗粒状固体、透明;气味:有甜香味;预测——可能说有甜味,建议不要尝)
4.师:将这些白糖加热,它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预测一下.(指名说)副板书记录:熔化、变色、新物质
5.师: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只有用实验来证明。
出示实验方法及要求:
(1). 点燃蜡烛,滴几滴蜡油,将蜡烛粘在玻璃片上;
(2).用勺子取半勺白糖,手握勺子顶端;
(3).将勺子放在蜡烛的外焰加热;
(4).观察时不要离勺子太近,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 (状态、颜色、气味等),并及时记录;
(5).加热结束后将勺子放在盘子里,不能用手触摸加热部分;
6.学生分组实验。
7.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同学们,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变化?(出示现象图)
8. 白糖在加热以后得到的这种黑色的物质,它还是白糖吗?
9.在这个实验中,物质的变化和前面黄豆和沙子混合有什么不一样呢?(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10.小结: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11.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2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加热白糖在发生化学变化之前还发生了什么变化?谁来说一说
13.交流总结:白糖的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的炭化是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的变化:
混合沙和豆子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
加热白糖 产生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引入还比较满意,能较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整个课堂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
注意了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课(尽管是所谓的赛课)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那种学生“出了问题”而教师却一带而过,或不管不问,或视而不见,这都会跟科学的教育思想相违背。
较好解决了科学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对于学生出现在课堂中的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3、课堂组织成功驾驭,较好突破了重难点,充分给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一个科学教师来讲,教学能“放”更要做到适时能“收”。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比如让学生“喜欢科学,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