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 ②车柔·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 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 ⑧而绝江河(隔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洪大)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④⑤⑦⑧⑨ D.①③⑤⑥⑧⑨
【解析】 ③踮起脚后跟;④达到;⑧横渡。
【答案】 A
2.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
备选答案:A.数词表示名量。 B.数词表示动量。
C.形容词,专一。
(1)骐骥一跃( )
(2)不能十步(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4)蟹六跪而二螯( )
【答案】 (1)B (2)A (3)C (4)A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比喻学习不可以脱离基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比喻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真知
C.比喻学习不可以半途而废
D.比喻学习可以使后人超越前人
【解析】 注意比喻义。
【答案】 D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登高而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闻者彰。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答案】 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所表示的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连词,表转折关系
D.蟹六跪而二螯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解析】 B项表因果。
【答案】 B
6.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几句,在比较中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B.“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几句连续设喻,说明借助外物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 ,不在于先天素质,而在于后天的学习。
D.“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是对孔子“上智下愚”观点的批判,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解析】 D.是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观点,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批判。
【答案】 D
7.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论述了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三、课外延伸
(一)下面3节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读后完成8~12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为芷,其渐之滫④,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 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污水。
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形乎动静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渐之滫 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必就士 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而异俗 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体现。(2)浸泡。(3)接近。(4)长大成人。
9.(1)乙文中“所渐者然也”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文中“教使之然也”的“然”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然”即“这样”,是指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肯定就在上文中,只是它指代哪些具体内容,需要分辨理解。
【答案】 (1)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长而异俗
10.根据文章“劝学”这一目的,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给予重视。
11.甲文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论证;乙文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论证;丙文则采用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答案】 对比 比喻 假设 举例
12.阅读荀子的《劝学》(节选)以及本题中节选的3段文字,你有哪些启发呢?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人只要不断地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2)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
(3)不苛求客观环境,顺境也罢,逆境也罢,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发扬主观能动性,就会成功。
(4)积学以储宝,没有积累就没有渊博的学识。
(5)善学者当充分利用外物,取长补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浩字伯深,少好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核览,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弱冠为通直郎,稍迁著作郎。道武①以其工书,常置左右。道武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帝知之,辄命赐以御粥。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泰常②元年,晋将刘裕伐姚泓③,欲溯河西上,求假道。诏群臣议之。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扬言伐姚,意或难测。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浩曰:“此非上策也。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今兴④死子幼,乘其危亡而伐之,臣观其意,必自入关。劲躁之人,不顾后患。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矣。蠕蠕⑤北寇,人食又乏,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⑥刺彪,两得之势也。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斗两彪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帝遂从群议,遣长孙嵩拒之。战于畔城,为晋将朱超石所败。帝恨不能用浩言。
(选自《北史·崔浩传》)
【注】 ①道武:道武帝,北魏皇帝拓跋珪。②泰常: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③姚泓:后秦国主,羌族人。④兴:姚泓的父亲姚兴。⑤蠕蠕:少数民族,也叫做“柔然”。⑥卞庄:春秋时鲁国大夫。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朝咸同外计,帝将从之 之:计谋,计策
B.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 彪:老虎,小虎
C.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 令:指令,命令
D.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 悬:遥远、辽远
【解析】 C.令:假使,如果。
【答案】 C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B.函谷天险,裕何能西入。
C.司马休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久矣。
D.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解析】 A.“得罪”古义是获罪,被治罪的意思;在现代汉语是招人不快或怀疑,冒犯,可用来做自谦,程度较轻。
【答案】 A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崔浩反对阻截刘裕军队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劲躁之人,不顾后患。②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③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南州复危。④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⑤所谓卞庄刺彪,两得之势也。⑥纵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解析】 第①句是对那些虑事不周,凭意气用事的内外朝臣的批评;第④句是崔浩的建议、主张。
【答案】 D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若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要点有四字:使、德、假、惠。
(3)要点有:①补出主语“刘裕”;②关键词语有:西、北;③末句要译为判断句。
【答案】 (1)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2)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3)(刘裕)声言向西征讨(姚泓),(但)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那形势就是这样。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深,从小爱好学习,他广泛地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在精心研讨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20岁时,就担任了通直郎的官职,不久升为著作郎。道武皇帝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道武皇帝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道武皇帝知道后,常常就派人把自己用的饭食赏给他吃。崔浩心胸坦荡,任凭时事变化,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泰常元年,东晋将领刘裕征伐姚泓,想要沿黄河逆河北上,就向北魏请求借路,明元帝令群臣议论是否可行。外朝(指以宰相为首的一套办事机构)的公卿都说:“函谷关是天险之地,刘裕怎么可能破关西入。(刘裕)公开说讨伐姚泓,他的用意难以预料。应该先派军队到河的上游阻截,不让他们的军队北上。”内廷(是由皇帝近侍人员组成的决策机构)的官员和外廷大臣意见一致,明元帝打算采纳。崔浩说:“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司马休等人侵扰刘裕镇守的荆州,刘裕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已有好久了。现在姚兴已死,姚泓尚幼,趁着他们危急的时候攻打他们,我看刘裕的意图一定在于入关。急躁冒进阻截晋军的人,实际上是不顾后果。现在如果阻截他们西进之路,刘裕一定会上岸向北进攻,这样姚泓平安无事而我们受到攻击了。柔然是我国北方的敌人,他们粮食又缺乏,我们发兵到南边,那么北方的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我们;我们要救北方,那么南边又遭危险。不如借水路给刘裕,放刘裕西去,然后派军队堵住他回东方的路。这就是所谓的卞庄刺虎,一举两得的局势啊。如果刘裕获胜,一定感谢我们借道给他;如果姚氏取胜,我们也不会丢掉救助邻国的名声。即使刘裕取得关中,也会因太远而难守。他们不能守,最终就会成为我们的。现在不用兵马劳顿,坐观成败,使两相斗而我获长远的利益,这才是最好的策略。”议论的群臣还是说:“刘裕向西进入函谷关,就会进退两难,走投无路,腹背受敌;向北上岸,姚军一定不出关救助我们。刘裕声言征伐姚泓,真实的意图在于北上,情况就是这样。”明元帝于是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派长孙嵩阻截晋军。两军在畔城交战,北魏军队被晋将朱超石打败。明元帝对不采纳崔浩的建议悔恨不已。
四、走近高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7.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某文学家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并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死无关乎数
④浩浩荡荡 ⑤俯不怍于人 ⑥放怀一笑 ⑦是亦足矣
⑧生无补乎时 ⑨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⑩吾其归乎
?流播四方 ?仰不愧于天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下联颠倒不给分,此联为清代文学家俞樾86岁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
【答案】 上联:⑧③①⑨?⑦ 下联:?⑤④②⑥⑩
18.将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人与期焉。此以诚实为本者也。故诚实者,天地之所守而君子之所贵也。
(唐·武则天《臣轨·诚信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有关知识。本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学生要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做到字字落实。难点是对“与期”的意义推断。另外,今年高考将对此类题目加大考查力度,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答案】 诚信是君子用来侍奉君主安抚百姓的。上天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高远;大地不说话,可是人们推崇它的深厚;春夏秋冬四季不说话,可是人们赞赏它的守时。它们都把诚实作根本。因此诚实是天地奉行的准则,君子崇尚的品德。
课件35张PPT。一个人智慧的获取需要不断地学习、丰富、提升,方法不外乎读书、思考、阅历和直观。本单元的阅读和学习活动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开启智慧之门的途径:学习、从师、读书、思考……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一书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我们学习本文,要借鉴其中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的论述。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所作,说明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已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己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读文本《谈读书》则从个人感受的角度阐发了对读书的目的、关键、方法以及应有的心境等问题的看法,这些都会帮助我们使学习逐渐进入佳境。
?
标题品韵
《劝学》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在“劝学”中,“劝”字不再是通常理解的“劝告”之意,而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人们努力学习。
作者剪影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实践获得的。
荀子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作品背景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1.加点字的形、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跬步(kuǐ) 参省(shěnɡ) 骐骥(jì)
B.槁暴(pù) 蛇鳝(shàn) 其曲中规(zhōnɡ)
C.驽马(nǔ) 二螯(áo) 金石可缕(lòu)
D.舟楫(jí) 闻者彰(zhānɡ) 锲而不舍(qiè)
【解析】 A.省—xǐnɡ;B.中—zhònɡ;C.驽—nú,缕—镂。
【答案】 D2.下列各句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 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⑦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⑧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A.①③⑤⑥⑦ B.②④⑤⑥⑧
C.②③⑤⑦⑧ D.①②④⑥⑦
【解析】 ②有—又;③知—智;⑤生—性;⑦车柔—煣;⑧涂—途。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析】 B.把……做成;C.广泛地学习;D.寄居托身。
【答案】 A
4.选出加点“而”所表示的关系不同的一项(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解析】 C项“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其他三项是表示转折关系。
【答案】 C人生存于世界上,不论承认与否,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可以说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培垠说:“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就是学习;毛泽东说:“读书需要学习,使用需要学习,而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不啻是阐释学习的至理名言。在这篇课文里,大教育家荀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过:“学不可以已。”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又何不去忙里偷闲读书学习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围绕这一论点,文章分三个段落,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第二段说明了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就是说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品德;第三段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能够使一般人成为君子,并指出学习要“善假于物”;第四段说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指出学习应该注重积累2.鉴赏本文写作上的排比和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劝学》在写作上的又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于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文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上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4.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文章,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论述,“人”实质上是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写了哪些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君子”是“善假于物”的人。“吾”比“君子”低一个境界。
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你能探究一下本文在设喻方面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说明了“学不可以已”才能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车柔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6.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观点一 荀子在本文中勉励人们学习,认为后天的学习能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观点二 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今天都值得继承和借鉴。不过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正字音
蓼(liǎo)蓝 车柔(róu)以为轮 参(cān)省(xǐnɡ)
靛(diàn)青 中(zhònɡ)绳 槁(ɡǎo)暴(pù)
砺(lì) 跂(qì) 须臾(yú)
驽(nú)马 跬(kuǐ)步 骐(qí)骥(jì)
镂(lòu)刻 螯(áo) 鳝(shàn)
锲(qiè)而舍之二、通假字
车柔以为轮(“车柔”通“煣”)
虽有槁暴(“有”通“又”)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能够,两个词
今义:表许可、肯定,可以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江河古义:先秦时“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大江、大河
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四、词类活用
车柔·使之然也(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游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用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五、一词多义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渡过)
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坚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ɡ竭立、勉强)
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
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臣没死以闻(使……闻,禀告)
.....六、文言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
车柔以为轮(省略句,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断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判断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用心一也(判断句)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勉 学(节选)
□ (北齐) 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①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②,聊举近世切要③,以启寤汝耳④。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⑤,少者不失《诗》《论》⑥。及至冠婚⑦,体性稍定⑧,因此天机⑨,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⑩;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B21,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B22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B23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注释】 ①凡庶:凡人庶民。②郑重:频繁。③切要:紧要,重要。④寤:同“悟”,觉悟,醒悟。⑤《礼》:指《礼记》。《传》:指《春秋三传》。⑥《诗》:指《诗经》。《论》:指《论语》。⑦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婚:成婚。⑧体性:体质。稍:逐渐。⑨天机:天性,自然的本性。⑩素业:清素之业,这里特指儒家事业。?履立:操守,这里特指毅力。?堕慢:懒惰。堕:通“惰”。?会:合当,应当。业:职业。?计量:计划盘算。?货贿:财富。贿:财物。?工巧:能工巧匠。致精:精心。?伎艺:手艺,技巧。伎,通“技”。法术:方法技术。?札:铠甲的叶片,用皮革或铁皮制成。?忽忽:恍恍惚惚,内心迷茫。?销:通“消”。B21余绪:原指蚕茧上的残丝,后泛指剩余部分;这里特指世家余荫。B22蒙然:懵懵懂懂的样子,蒙昧无知的样子。B23欠伸:打呵欠。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①;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②,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③,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④,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⑤,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⑥,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⑦。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授《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⑧,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无见者也⑨。
【注释】 ①专利:专注敏锐。②《灵光殿赋》:东汉王逸的儿子王延寿作,今见萧统《文选》。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建。③理:温习。④坎壈:困顿,不得志。⑤魏武:魏武帝曹操。袁遗:字伯业,袁绍的堂兄,为长安令,后袁绍用为扬州刺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长大而能勤学,惟吾与袁伯业耳。”弥:更加。笃:专一,诚一。⑥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类说》“七十”作“十七”。曾子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的学生,作“十七”较当。⑦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年四十余学《春秋公羊传》,六十岁为博士。元朔年间,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⑧因循:疲沓,不知进取。面墙:面对墙壁,一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语本《尚书·周官》:“不学面墙。”⑨“幼而学者”五句:语本《说苑·建本》,“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昩行乎?”
【赏析】
《勉学》是《颜氏家训》中最有价值和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篇,文质兼美。
第一段开宗明义,指出:“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用以说明勤学的重要性。接着列举士大夫子弟接受教育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学习的益处,不勤学的危害。
第二段,作者强调读书应当抓住年轻气盛的时机,全身心投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年纪大了,各方面的事情多了,就可能“思虑散逸”,因此必须“勿失机也”,但他仍主张,“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文章风格平易亲切,说理不板起面孔,“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无见者也。”以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终生学习的益处。骈散结合是本文的另一突出特点,本文运用了对偶、排比等句式,又间以散句,收到了灵活自如、富有变化而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