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升华与凝华 学生版
1.科学课上,老师将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一个容器中,不一会儿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接着用镊子将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3.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4.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
A.金属液化后黏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黏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5.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中的“霜”和“露”两种形态,从物质的状态、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形成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三方面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方面相同 B.两个方面相同
C.三个方面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相同
6.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7.阅读探究。
材料一:据报道,某年冬季的一天,阴天,微风,气温约-15 ℃,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后过了约20 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材料二: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2)通过材料一,你认为沙漠上积雪消失的重要因素是C(填字母)。
A.温度低 B.沙地干爽
C.空气干燥 D.空气流动快
(3)根据材料二,请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 和 。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 。
(4)小明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
。
8.某年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 ℃热风的冲击下, 了热量,迅速 成水,并被高达10 m/s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吸收了热量,汽化成了水蒸气。其中, 和 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 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 。
9.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前的气温高,下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 ℃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而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化雪时地面气温降低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坏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11.2021年1月,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下列关于冰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D.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12.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13.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满温度远低于0 ℃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看到干冰冒出大量的“白气”,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请解释白霜是怎样形成的。
14.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 (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 。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棉线上出现 。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15.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教师版
1.科学课上,老师将一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一个容器中,不一会儿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接着用镊子将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白霜是凝固现象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D.白雾是水蒸气
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汗”出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3.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C )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4.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汽喷到玻璃面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能镀上去的原因是( C )
A.金属液化后黏到玻璃镜头上的
B.金属熔化后黏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5.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中的“霜”和“露”两种形态,从物质的状态、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形成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三方面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一个方面相同 B.两个方面相同
C.三个方面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相同
6.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D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7.阅读探究。
材料一:据报道,某年冬季的一天,阴天,微风,气温约-15 ℃,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10 cm厚的积雪,然后过了约20 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材料二: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中沙漠上的积雪消失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2)通过材料一,你认为沙漠上积雪消失的重要因素是C(填字母)。
A.温度低 B.沙地干爽
C.空气干燥 D.空气流动快
(3)根据材料二,请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
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和温度在0℃以下。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
(4)小明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验证上述猜想,理由是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不会形成霜。
8.某年年初,新疆很多地方发生了雪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尽快清除路面的积雪,军区某团出动了特种除雪车清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该特种除雪车安装了一台飞机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利用高温高压燃气吹除公路上的积雪和冰块。这是一种非常快速、有效的除雪方式。
(1)雪在高达600 ℃热风的冲击下,吸收了热量,迅速熔化成水,并被高达10 m/s的风吹到路边。
(2)积雪熔化成水后,一部分水在高温热风的冲击下,吸收了热量,汽化成了水蒸气。其中,高温和热风两个条件都加快了水的蒸发。
(3)还有少部分积雪在高温作用下,吸收了热量,直接由固态的雪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9.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最恰当的解释是( D )
A.霜形成之前的气温一定比下雪后的气温低
B.霜形成的温度比雪形成的温度低
C.霜后的气温一定比霜前的气温高,下雪后的气温一定比雪落到地面之前低
D.霜是在地面形成的,气温必然在0 ℃以下;雪是在高空形成的,而雪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化雪时地面气温降低
10.以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B )
A.北方冬季外面冰冻的衣物也能晾干,属于凝固现象
B.浴室的镜子变模糊,属于液化现象
C.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属于升华现象
D.烧坏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11.2021年1月,受“霸王级”寒潮的影响,杭州出现了极寒天气。停课在家复习的小周发现窗玻璃上出现了晶莹剔透的冰花。下列关于冰花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在窗外侧,由水凝固而成
B.在窗内侧,由水凝固而成
C.在窗外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D.在窗内侧,由水蒸气凝华而成
12.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13.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满温度远低于0 ℃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看到干冰冒出大量的“白气”,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请解释白霜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干冰温度远低于0 ℃,铁盒放热降温,干冰迅速升华吸热,铁盒温度急剧降低;当铁盒温度低于0 ℃时,周围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铁盒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霜。
14.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组装的“人造雪”装置。所用的器材有铁架台(底座、铁圈、铁夹、横杆)、锥形瓶、酒精灯、棉线、碘粉等。
(1)器材组装过程中,铁圈的位置是根据酒精灯及其火焰(填“酒精灯”“酒精灯及其火焰”“锥形瓶”或“铁架台”)高度固定的。
(2)实验中观察的对象是碘粉和棉线。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固态碘粉变少,棉线上出现固态碘粉。
(4)实验中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和凝华。
15.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 ℃,碘的沸点为184.25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 ℃。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答案】小林的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因此采用如图实验装置。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