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 (二)虚词 课件(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 (二)虚词 课件(7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二)虚词
虚词样板文
1
点对点迁移
2
一、而(14年3考)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①表并列,相当于“和”“与”,也可不译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②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然后”“因而”,或仍作“而”,也可不译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虚词样板文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③表转折,也可与“然”连用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也可不译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⑤表方式或状态,可不译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⑥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词缀 ⑦用于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5次,除上面举例中的“而”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
2.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____________
5.朝而往/暮而归  ____________
6.往来而不绝者 ____________
7.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
8.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
表并列,不译
表方式,不译 表并列,不译 表顺承,不译表状态,不译 表状态,不译 表并列,不译 表状态,不译
9.起坐而喧哗者 ____________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
1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____________
1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
表并列,不译 表顺承,不译
表状态,不译 表转折,却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____
(3)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
(4)暮寝而思之 ____________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
表顺承,然后 表转折,却 表因果,不译 表状态,不译 表并列,和
针对训练
第二组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
(2)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
(5)而承天子之宠光 ____________
表并列,不译
表顺承,就
表方式,不译 表转折,却 表递进,而且
第三组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
(2)感极而悲者矣 ____________
(3)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
(4)足肤皲裂而不知 ____________
(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____________
表顺承,才 表因果,不译 表方式,不译 表转折,却 表并列,不译
二、之(2021、2015、2014)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021翻译涉及)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爱莲说》)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④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代词 ⑥代指人(事物),指人时多为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⑦指示代词,这,此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动词 ⑧往,到……去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爱莲说》中“之”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8处,除上面举例中的“之”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
结构助词,的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它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
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结构助词,的
针对训练
第二组
(1)闻之笑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这件事
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
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先帝之殊遇”
第三组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此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结构助词,的
指示代词,指“重修岳阳楼的事” 
音节助词,起协调音节、舒
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三、于(2020、2018、2010)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介词 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译为“在”(2019句子翻译涉及)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所在的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对”“对于”(2020句子翻译涉及)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③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可译为“到”“至”“到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介词 ④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可译为“从”“自” 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受者或接受者,译为“向”“给” 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表比较,相当于“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⑦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连词 ⑧组成词语“于是”“至于”,表顺承,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3处,除上面举例中的“于”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____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
3. 征于色/发于声 ____________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在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鹏之徙于南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在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对于
针对训练
第二组
(1)至于夏水襄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朝于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欲报之于陛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词语“至于”,表示顺
承,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介词,向
介词,到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给
第三组
(1)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___
(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到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对于
四、与:《邹忌讽齐王纳谏》(2015、2011)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介词 ①表示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 与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比较的对象,跟/同/与……(相比)等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 ③表并列,可译为“和”“同”,或仍作“与” 天与云与山与水
(《湖心亭看雪》)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语气助词 ④读yú,同“欤”,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动词 ⑤给,给予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⑥读yù,参加,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⑦同“举”,推举,进用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余舟一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每与臣论此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和,跟,同
介词,和,跟,同
介词,和,跟,同
介词,和,跟,同
连词,和
动词,给,给予
介词,和,跟,同
介词,和
针对训练
五、何:《岳阳楼记》(2018)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疑问代词 ①相当于“什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②相当于“谁”“哪一个”“何处”“哪里”“哪有” 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③相当于“怎么”“怎么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相当于“何故”“为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岳阳楼记》)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于何逃声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代词,怎么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哪一个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什么
疑问代词,为什么,何必
疑问代词,哪里
针对训练
六、其(2015)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代词 人数代词 ①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②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 “他(她)的”“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的”“它们”“它们的”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代词 指示代词 ③可译为“这”“那”“这个”“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④可译为“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副词 ⑤表肯定,可译为“其实是”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⑥表反问,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⑦表祈使,可译为“可要”“当”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连词 ⑧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北冥有鱼》)
《马说》中“其”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7处,除上面举例中的“其”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
代词,它
代词,它的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间千二百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不堪其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俟其欣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他们的
指示代词,这
指示代词,那
代词,自己的
指示代词,其中的
指示代词,这种
代词,它的
代词,他
针对训练
七、以(2020、2019)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照”“依靠”“根据”等 何以战
(《曹刿论战》)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 “拿”“用”等(2019句子翻译涉及)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介词 ④介绍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从”“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连词 ⑤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 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因而”“因此”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⑦连词,表时间或范围,仍可译为“以” 自康乐以来
(《答谢中书书》)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动词 ⑧可译为“认为”;组成词语“以为”,翻译成“认为”(2020句子翻译涉及) 愚以为宫中之事
(《出师表》) 
《曹刿论战》中“以”字用法典型,共出现5次,除上面举例中的“以”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必以信/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一战 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凭借,根据
介词,凭借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第一组
(1)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以调素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凭借
表目的,用,用来
动词,认为
介词,把
介词,因为
针对训练
第二组
(1)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以美于徐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动词,认为
表目的,用来,来
介词,与“是”组合,表结果,因此
第三组
(1)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
(2)无从致书以观 _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
(4)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
(5)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
介词,用
表目的,来
介词,因为
动词,认为
介词,把
八、乃:《桃花源记》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时间上/事理上),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乃入见(《曹刿论战》)
②乃大惊(《桃花源记》)
③乃下令(《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表示两事顺承,才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副词 ③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然”“居然” “反而”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表示肯定,可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
(2)乃重修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
(3)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_______
副词,于是,就
副词,于是,就
副词,才
表判断,是
针对训练
九、为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wéi 介词 ①表被动,译为“被”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河中石兽》)
动词 ②作,做,干。也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符合句意的动词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③当作,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wéi 动词 ④成为,变为,变作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记》)
⑤担任,充当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⑥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⑦以为,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名词 ⑧心理活动,所想之事;表现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wèi 介词 ⑨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⑩替、给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表目的,为了,由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中“为”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3次,除上面举例中的“为”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做
动词,做,干 
介词,表目的,为了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为动 __________________
(3)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
(4)全石以为底 __________________
(5)自以为不如 __________________
(6)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__________________
(7)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做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向
动词,作为
动词,认为
动词,担任
动词,表判断,是
针对训练
十、且:《<论语>十二章》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①表示递进,而且,况且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②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
②表示并列,相当于“和”“又”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虽:《三峡》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①连词,表转折或让步,译为“虽然”“尽管”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②连词,表假设,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三峡》)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虽有嘉肴 __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____________
(3)故虽有名马 ____________
(4)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
(5)今虽耄老 ____________
(6)虽不能察 ____________
(7)虽欲言 ____________
表让步,虽然
表让步,虽然
表转折,虽然
表转折,虽然
表转折,虽然
表转折,虽然
表假设,即使
针对训练
十二、者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代词 ①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的事”“……的方面” “……的手段” ①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②数词后面,表示一定的范围和种类。可译为“种”“样”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代词 ③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助词 ①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④在句中或时间词后,表停顿,无实义。 卿今者才略(《孙权劝学》)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语气词 ⑤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或原因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⑥判断句的标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③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醉翁亭记》中“者”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8处,除上面举例中的“者”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晦明变化者/水落而石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亭者谁/名之者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者/射者中/弈者胜/颓然乎其间者/醒能述以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气词,和“也”一起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代词,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代词,“……的人”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之美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的人”
代词,“……的方面”
语气词,表判断
代词,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
“……的样子”,也可不译
语气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代词,用在数词后面,种,类
代词,“……的手段”
针对训练
_
_
十三、则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①表顺承,相当于“就”“便”“那么”“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②表转折,相当于“却”“然而”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③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连词 ④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相当于“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⑤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如此……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副词 ⑥用以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中“则”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7处,除上面举例中的“则”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则有心旷神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北通巫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就 
表顺承,就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如此……那么”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然则天下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素湍绿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若是则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既然这
样,那么
表顺承,就
表顺承,就
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就
表转折,却
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就
副词,用以加强肯定语气,乃,就是
表顺承,那么
针对训练
十四、所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名词 ①处所,地方,位置,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优劣得所(《出师表》)
代词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代指人或事物 不知所言(《出师表》)
“所”和“以”连用,表示“……的原因”“用来……的东西”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出师表》中“所”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6处,除上面举例中的“所”外,还有以下几句,请写出各句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有所广益 _______________
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_______________
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
代词,代指事物
……的原因 
……的原因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七十而从心所欲 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________
(3)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
(4)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
(5)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
代词,代指事物
代词,代指事物
代词,代指渔人
代词,代指事物
代词,代指处所
代词,代指事物
针对训练
十五、焉:《湖心亭看雪》
用法归纳
词性 用法及意义 例句
疑问代词 ①表反诘,可译为“哪”“怎么”“哪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
兼词 ②相当于介词结构“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向他”“在其中”“对此”“从这里”“在那里” 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语气词 ③可译为“呢”,或不译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将下列各组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兼词,于此,在其中
语气词,不译
疑问代词,表反诘,可译为“怎么”“哪里”
疑问代词,表反诘,可译为“怎么”“哪里”
语气词,呢
兼词,向他
针对训练
点对点迁移
第1天:而 虽 所 以 于
读书贵在用世①。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亦岂所宜。汝兄阅历深而才学薄,虽折桂探杏②,而实学实浅。居京三年,所学者全官场习气,根柢③未固,斧斤④已来。
【参考译文】读书贵在为世所用。只知道读死书却没有一点经历,又怎么能是应该的。你的兄长阅历多却学识浅薄,即使已经科举及第(做了官),(他)实际的学问实在是很浅薄。(他)在京城三年,所学到的都是官场的一些习气,(自己的)根基还没筑牢,刀斧就已经到来。
故嘱其告假回籍,事亲修学,以为后日实用之资。吾儿读书固不多,而于世道更为茫然,古人游⑤学并重,诚为此也。(124字,节选自《林则徐家书》,有删改)
【参考译文】所以(我)嘱咐他告假回家,侍奉父母,修习学业,把这作为以后实际应用的资本。你读的书本来就不多,对于社会状况也更不清楚,古人说实践与学习都很重要,确实是这样啊。
【注释】①用世:为世所用。②折桂探杏:比喻科举及第。③根柢(dǐ):比喻事物的根基,基础。④斧斤:斤,刀,指刀斧。⑤游:外出求官,这里指实践。
1. 下列选项中,与“徒读死书而全无阅历”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B.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C.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A项中的“而”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也可不译;B项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C项中的“而”表状态,不译;D项中的“而”表并列,可不译。故选B项。
B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虽折桂探杏
②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①所学者全官场习气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①以为后日实用之资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①而于世道更为茫然
②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解析】A项中的两个“虽”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虽然”;B项中的两个“所”都是代词,代指事物;C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把”,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用来”;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为“对”“对于”。故选C项。
【答案】C
第2天:与 乃 者 何 为
潘封翁①尝于除夜见厅事②前有匐伏于黑暗中者,烛之,乃邻家子也。忸怩③言曰:“某不肖④,好赌博,负人累累⑤。今除夜,索逋⑥者甚急,不得已,欲乘夜行窃。既被获,乞饶命而已。”
【参考译文】潘封翁曾经在除夕夜看见厅事前有一个在黑暗中伏地而行的人,点燃蜡烛照他,是邻家孩子。(他)羞愧地说:“我不贤,爱好赌博,多次亏欠别人。今天是除夕夜,催讨欠债的人很急,(我)无可奈何,想要趁着夜间实施偷盗。已经被抓获,(我只能)乞求饶命罢了。”
翁悯之,曰:“若干得了诸负?”曰:“十金。”翁曰:“何不早告我?”命之坐,出二十金与之曰:“以半偿负,以半作小经纪⑦,但愿汝戒赌,勉为安分良民,我誓不以今夜之事告人也。”其人泣谢去。(176字,节选自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有删改)
【参考译文】潘封翁可怜他,说:“多少钱可以了结你亏欠(别人的钱)?”他说:“十金。”老翁说:“怎么不早告诉我?”(潘封翁)让他坐下,(并)拿出二十金给他说:“用一半偿还亏欠(别人的钱),用一半经营小本买卖,只是希望你戒除赌博,努力成为安分守己的好人,我发誓不把今天晚上的事告诉别人。”那人哭着感谢(后)离开。
【注释】①封翁:古时尊称做官者的父亲为“封翁”。②厅事:大户人家住宅的堂屋。③忸怩(niǔní):羞愧的样子。④不肖:不才,不贤。⑤累累:屡屡,多次。⑥索逋:催讨欠债。⑦经纪:经营买卖。
1.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与”与例句中的“与”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出二十金与之
A.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看雪》) B.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C.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解析】例句中的“与”是动词,可译为“给”“给予”;A项中的“与”是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B项中“与”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相同,都是动词,可译为“给”“给予”;C项中的“与”是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D项中的“与”是动词,可译为“参与”“欣赏、领悟”。故选B项。
B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乃邻家子也
②乃石性坚重(《河中石兽》)
B.①索逋者甚急
②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C.①何不早告我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①勉为安分良民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解析】A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表肯定,可译为“是”“原来是”;B项中两个“者”都是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C项中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D项中前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干”。故选D项。
【答案】D
第3天:且 其 则 为 而 之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①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②已有公辅③之望。
【参考译文】唉!士人不把天下的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的)说话不是不精巧,处理政务和文学才能没有不勤勉、不广博的。然而面对大事的时候,很少有人能不忘他们原来的(心)、不失去操守的,这是因为他们胸怀狭小。(乐全先生)作为平民,却卓然有三公和辅相的声望。
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④物,以色假⑤人。(113字,节选自北宋·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参考译文】(他)从年轻时出去做官,到老才回来,不曾用语言谋求他物,用脸色谄媚他人。
【注释】①器:度量,胸怀。②颀然:高大的样子。③公辅:三公和辅相,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④徇:谋求。⑤假:不真实,虚假。这里指谄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共5分)
(1)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 ____________
(2)其器小也 ____________
(3)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 ____________
(4)公(乐全先生)为布衣 ____________
(5)至老而归 ____________
并且
他的
却,然而
作为

2.下列选项中,与“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B.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C.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D.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解析】例句和A、B、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此”。故选C项。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