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 (三)句子翻译 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 (三)句子翻译 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4 20: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三)句子翻译
句式样板文
1
点对点迁移
2
句子翻译是综合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读、文言句式的一种方式,也是课外文言文备考的难点。
方法指导
翻译的基本要求:
1.实词虚词,一一对应。做到不曲解,不遗漏。[针对训练见点对点迁移训练(一)(二)]
2.特殊句式,一一落实。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体现句式特点。
3.语意语气,流畅贯通。尽力与原文遣词造句特点、语气、语言风格保持一致。
【翻译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将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整体把握大意。
第二步:找得分点,圈画“生词”。作答前,可先将重点的实词(多为动词、表程度的副词、有多个意思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虚词(如“而”“以”“于”“为”“之”等)圈画出来,逐个解释,保证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能与其解释一一对应。如2021年所考“及长,登泰山绝顶”一句的评分标准为:“及”“绝”解释正确各给1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理顺句子的语序并补全句子所省略的成分。这就要求同学们务必掌握常考的8种文言文句式(见句式样板文)。
【翻译方法】
1.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如:
①(蔡元定)及长,登泰山绝顶。[省略主语,河北2021.9(1)题]
②虽每日(用尽)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省略谓语,河北2017.10(1)题]
2.调序法。文言文中涉及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式,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如:
①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河北2017.10(2)题]
“于”,介词,介宾短语后置,应译为“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②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河北2016.9(1)题]
“何”,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标志,应译为“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谓语前置句,翻译时需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应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
3.替换法。文言文中有部分固定的句式,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去替换。还有一些词语可以替换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如:(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2)古今异义词替换为古代汉语的意思;(3)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4)将活用的词替换成句中意。如:
①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河北2019.8(1)题]
“安……?”表示的意思是“怎么……?”
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河北2020.8(1)题]
“甚”“独”“好”分别解释为“特别”“只”“喜欢”。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判断句:《醉翁亭记》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一般有三种情况:
(1)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鱼》)
⑤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句式样板文
(2)单用“者”或“也”
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③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在句尾连用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动词“为”或“是”表判断。要注意表判断的“是”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③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3.用“乃”“则”“即”“皆”“耳”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鱼我所欲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辨识翻译技巧:
(1)从以上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2)看句子能否翻译成“是”字句。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若不能,那就不是判断句。
注意:句中有“是”字的不一定是判断句,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状语后置句:《出师表》
1.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之后,造成状语后置。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正常语序为“于南阳躬耕”)(《出师表》)
②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2. 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置于动词之后,造成状语后置。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常语序为“以当世之事咨臣”)(《出师表》)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正常语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出师表》)
③去以六月息者也。(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者也”)(《北冥有鱼》)
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正常语序为“醒能以文述者”)(《醉翁亭记》)
辨识翻译技巧:
(1)看到动词+“于”+宾语(名词/代词)结构的,常翻译为“于”+宾语+动词
(2)看到动词+“以”+宾语(名词/代词)结构的,常翻译为:“以”+宾语+动词
被动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用“动词+于……”形式表被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介词“为”+动词表示被动关系。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无标志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辨识翻译技巧:
(1)看标志词。除以上用介词“于”“为”表被动外,常见的表被动关系的形式还有:“为……所……”“动作承受者+见+动词”“动作承受者+被+动作发出者+动词”等。
(2)知语法。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注意“添”“变”。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主语后置句:《愚公移山》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形成了主语后置句。这类句式在翻译时,应把谓语还原到主语之后。
①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贤哉,回也!(正常语序为“回也,贤哉”)(《〈论语〉十二章》)
省略句:《桃花源记》
1.省主语
①(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初(口)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②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皆叹惋。(《桃花源记》)
④(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⑤(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
2.省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③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省宾语
①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马说》)
③皆以(我)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是以先帝简拔(他们)以遗陛下。(《出师表》)
4.省介词
①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②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③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于)之酒也。(《醉翁亭记》)
④寓(于)逆旅。(《送东阳马生序》)
5.省介词宾语
①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②撰长书以(之)为贽。(《送东阳马生序》)
6.省修饰词或中心词
①生以乡人子(身份)谒余。(《送东阳马生序》)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辨识翻译技巧:
分析成分。文言文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和介词省略,尤其是省略主语,几乎句句皆有。在补充省略成分时,一定要先根据前面的动作行为发出者补充省略的主语,再根据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补充省略的宾语。
定语后置句:《马说》
一般情况下,定语应放在中心词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正常语序为“千里马者”)(《马说》)
2.“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定语+者”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正常语序为“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语序为“遂率子孙三夫荷担者”)(《愚公移山》)
辨识翻译技巧:
遇到以上常见定语后置句式,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还原到中心词前即可。
反问句:《〈论语〉十二章》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何陋之有?(《陋室铭》)
4.宁……乎,译为“难道……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5.用疑问代词“安”表反问。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用副词“岂”表反问。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②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7.用语气词“欤”表反问。
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8.用“何不”“何能”等词表反问。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辨识翻译技巧:
“不亦……乎”“如……何”“何……之有”“宁……乎”均为比较常见的反问句式,此外还有“何……为”“何有于……”“其……乎”等句式也常表反问;常见反问词除以上的“安”“岂”“欤”“何不”“何能”外,还有“哉”“乎”“耶”“为是”“奈何”等,翻译时,应结合句意及常见标志来进行判断。
宾语前置句:《陋室铭》
1.用“之”或“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孔子云:有何陋之?”)(《陋室铭》)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正常语序为“爱莲之”/“爱菊之”)(《爱莲说》)
③《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正常语序为“其谓此乎”)(《虽有嘉肴》)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正常语序为“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①何以战?(正常语序为“以何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岳阳楼记》)
③吾孰与徐公美?(正常语序为“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宾语位于动词前。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正常语序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5.陈述句中,“以”“与”等介词的宾语位于介词前,起强调作用。
全石以为底。(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小石潭记》)
辨识翻译技巧:
看到句中出现以上几种标志时,注意是否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进行。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将加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阮文达公之父湘圃①封翁②,承信居贫,洁身自守。文达既贵,督学③浙中,一日按部驻绍兴④,(1)有乡中故人谒封翁于省署,接以礼,故人曰:“(2)清贫若此乎?”翁曰:“家本寒也。”
【参考译文】阮文达的父亲阮承信生活清贫,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操。阮文达身份显贵后,(做了)浙江督学,有一天带领部署驻扎绍兴,有家乡的老朋友来官署拜见阮承信,(阮承信)用礼节接待(他),老朋友说:“(你)如此清贫吗?”阮承信说:“(我)家本来就清贫。”
点对点迁移
其人徐出二纸曰:“契⑤值千金,为先生寿。”
封翁艴然⑥,白髯翕张,斥之曰:“吾生平耻苟得财,故贫耳,(3)君奈何无故为我寿,不恤千金!若曰有乞于吾之子,吾子受朝廷重恩,清廉犹不足报万一,而以此污之乎!君以礼来,吾接君以礼;
【参考译文】那个人慢慢地拿出两张纸说:“(这两张)契约价值千金,为老先生贺寿。”
阮承信非常生气,(气得)白色胡须一开一合,训斥那个人说:“我平生以得到不义之财为耻,所以(才一辈子)贫穷,你为什么没有缘故为我贺寿,不吝千金!如果说(你)有向我的儿子请求的事,我的儿子受朝廷的深厚恩惠,清正廉洁还不能报答万分之一,(你能)用这种手段来玷污他吗!你(如果)用礼节拜访,我也用礼节接待你;
君以贿来,恐今不可出此门阈⑦也。”其人愕然,叩头谢罪而退。(215字,节选自《清稗类钞》)
【参考译文】你(如果是)因为贿赂我而来,恐怕今天不可能走出我这儿的门槛。”那个人十分惊愕,低着头赔礼道歉然后就离去了。
【注释】①湘圃:阮承信,号湘圃。②封翁:古时尊称做官者的父亲为“封翁”。③督学:官职名。④按部驻绍兴:这里指带领部署驻扎绍兴。⑤契:指契约。⑥艴(fú)然:生气的样子。⑦阈(yù):门槛。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第二步:找得分点,圈画“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1)有乡中故人谒封翁于省署,接以礼。 重点实词:谒虚词:于、以 句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翻译:有家乡的老朋友来官署拜见阮承信,(阮承信)用礼节接待(他)。
(2)清贫若此乎? 重点实词:①________ 句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③__________________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你)如此清贫吗?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 第二步:找得分点,圈画“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3)君奈何无故为我寿,不恤千金! 重点实词:①________ 虚词:②__________ 句式:③___________ 翻译: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问句
你为什么没有缘故为我贺寿,不吝千金!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将加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严感遇,乌程①人。(1)少豪宕②,举止与俗异。(2)尝畜一白鹊,行止③与俱,鹊死,哭之数日。老而贫,居山中穷僻处,忍饥赋诗。
【参考译文】严感遇是乌程人。(他)年轻时豪爽放纵,行为举止都和常人不一样。(他)曾经养过一只白鹊,行走、停下都和(白鹊)一起,(后来)白鹊死了,(他)哭了好几天。(严感遇)老来穷困,住在山中偏僻的地方,忍受着饥饿作诗。
(3)一日米尽,友人遗白金一饼④,携之市米,遇小汉玉器,辄买以归,玩弄之,饿而僵仆,几绝。(97字,节选自清·王士禛《池北偶谈》)
【参考译文】一天米吃完了,朋友送给他一块金子,(他)带上去买米,(集市上)遇到小汉玉器,就买了回来,玩耍摆弄玉器,饿到倒卧在地上,几乎(快要)死亡。
【注释】①乌程:旧县名,民国时并入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②豪宕:豪爽放纵。③行止:行走、停下。④白金一饼:一块金子。
(1)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年轻时豪爽放纵,行为举止都和常人不一样。
(他)曾经养过一只白鹊,行走、停下都和(白鹊)一起。
一天米吃完了,朋友送给他一块金子,(他)带上去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