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应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B.经传(chuán) 不焉(fǒu) 李蟠(fān)
C.贻之(yì) 嘉奖(jiā) 乐师(yuè)
D.老聃(rán) 近谀(yú) 相师(xiānɡ)
【解析】 B.传—huàn,蟠—pán;C.贻—yí;D.聃—dān。
【答案】 A
2.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不耻相师 ⑥孔子师郯子
A.①⑥/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
【解析】 ①⑥以……为师;②⑤学习;③④从师。
【答案】 A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苏轼曾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B.“唐宋八大家”中有两位是唐朝人,六位是宋朝人。苏氏三父子亦在八大家之列。
C.“六艺经传”中“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又可以记事,形式活泼,不受主题的限制。《捕蛇者说》《马说》《师说》都属于这种文体。
【解析】 D.应为主题服务,受到限制。
【答案】 D
4.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 A.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B.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所谓:古义,所说;今义,所说、某些人所说的,含贬义。
【答案】 C
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假舟楫者,非利足也
位卑则足羞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卜者知其意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肉食者谋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解析】 A.足:名词,脚;副词,足以,很。B.则:表判定;就。C.者:……的人。D.之:代词;助词。
【答案】 C
7.上文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比;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比;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
【答案】 圣人 众人 对其子 对自己 士大夫 百工之人
三、课外延伸
(一)阅读下面三段关于文章创作的短文,完成8~9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1)。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2)。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3)
(王安石《上人书》)
8.翻译文中画线的三句话。
(1)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要水势大,那么凡属能够浮起来的物体,无论大小都会浮起来。
(2)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
(3)然而,外在的装饰也不能轻视,只是不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就可以了。
9.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韩、苏、王三人对于文章写作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对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均强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重于形式,即意在辞先;并讲求文章的实用性。
(2)都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手法。
(二)阅读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片断)完成10~15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所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0.下面各句中加点词与“挈挈而东”中“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B.天下云集响应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道芷阳间行
【解析】 A、B、D均是名词作状语,C项的例句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C
11.“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
A.绕圈看国中,均没有发现可以担当老师的人。
B.找遍周围的人,未发现可以当您的老师的人。
C.从各方面看我的道德学识中,没有看到能值得您学习的东西。
D.找遍这蛮夷地域之中,从未发现能胜任当您的老师的人。
【解析】 “其中”指自己的品德学识,“者”代指可学的东西。
【答案】 C
12.柳宗元分析韩愈被众人视为“狂人”的原因是( )
A.不顾流俗 B.写了《师说》
C.好为人师 D.抗颜为师
【解析】 题眼是“狂人”。
【答案】 D
13.这段文字与《师说》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都指出当时________的社会现象,批评了________的不良社会风气。
【答案】 师道之衰 今日之世不闻有师
14.韩愈敢于“抗颜而为师”,柳宗元对于韦中立来信“欲相师”则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柳宗元尽管也主张从师而学,但他不肯“抗颜”“以召闹取怒”。
15.“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们应该有很深的体会吧?在“教师节”里,你能否为你的老师写下一段深深的祝福呢?请写一条手机短信息,表达你对某位老师的祝福。(不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体现“祝福”之意即可。
【参考译文】
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即使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人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我当时认为这样说有点过份了。六七年前,我被贬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有幸赶上大雪越过五岭,覆盖了南越中的好几个州。这几个州中的狗,都仓皇地狂叫着乱咬乱跑,好几天都是这样,一直到雪消完后才不叫,这样我才知道以前听说的蜀犬吠日的事是真的。现在韩愈既然把自己当成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这样想难道不是令人难堪吗?不仅我会感到难堪,您也会受到连累。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什么过错吗?狂咬乱叫的只是那些狗罢了。您揣度一下今天天下的人能不像蜀地的狗那样乱咬乱叫的能有几个人?而谁又敢于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而招惹来喧闹,叫人怒怪呢?
四、走近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鸟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鸟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①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②,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 ①豪氂:即毫氂,兽尾毛,喻极细微。②重听:耳聋。21世纪教育网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
B.班行之于民间
今王田猎于此
C.以霸具知其起居
王语暴以好乐
D.治为天下第一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析】 C.以:动词,以为/介词,把。A.者:均为代词,……的人。B.于:均为介词,在。D.为:均为动词,是。
【答案】 C
17.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黄霸“治理有方”的一组是( )
①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 ②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 ③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 ④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⑤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⑥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①⑤⑥
【解析】 ①是皇上的行为。④是说要到府上讲述事情的百姓正好见到了飞鸟夺肉这件事。⑥黄霸对情况的分析,体现他“外宽”,且处事精明。
【答案】 A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1世纪教育网
A.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有智慧,因而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赢得了官吏百姓的爱戴,太守也非常信任他。
B.不管是“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还是“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黄霸都能殚精竭虑把这些事推行下去,足见其出众的为政能力。21世纪教育网
C.设法让外出的官吏不敢隐瞒任何事情,说明黄霸心思缜密,处理政务游刃有余;而安葬鳏寡孤独一事则体现了他的宽厚仁德。
D.从为官方式上来看,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的处事原则,以及对许丞问题的处理办法,都显示了为官的仁义、公正。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吏民心”。
【解析】 黄霸并没有“设法让外出的官吏不敢隐瞒任何事”,“鸟盗肉”一事是上访的百姓告诉他的;安葬鳏寡孤独一事显示黄霸对民情风俗的深入了解,体现了他的“内明”。
【答案】 C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通晓文法,而又性情温良懂得谦让,有智慧,善于组织调度下属。他做县丞,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很)爱戴他。
(黄霸)担任颍川太守。当时皇上立志于国家的安治,几次颁布皇恩浩荡的诏书,官吏没有(大力)宣传(使百姓皆知)。太守黄霸为此事选择了好的官吏,分派去宣传皇上的诏令,让百姓全都知道皇上的意图。让地方官吏都蓄养鸡和猪,用来赡养鳏寡贫穷的人。然后制定条令,让长辈们率领着伍长,在民间颁布施行,用来告诫人们多做善事防止奸邪,及时从事耕种养殖,节约物品用度增加(积累)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减少粮食来喂养马匹。柴米油盐(这样的事情)细小繁杂,开始似乎烦琐零碎,然而黄霸能殚精竭虑地把这些事推行下去。(他)曾想(对民情)有所了解,(就)选择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廉洁官吏派他去,嘱咐他不要泄露机密。官吏外出后,不敢在邮亭住宿,在路旁吃饭,鸟抓去他的肉。有想到府上讲述事情的百姓正好看到了这情形,黄霸和他谈话的时候(他)提到了这件事。过了几天官吏回来拜见黄霸,黄霸迎接他(并且)慰劳他,说:“很辛苦啊,在路边吃饭却被鸟抢去了肉。”官吏非常吃惊,以为黄霸全都知道他的起居,对所问的事情丝毫不敢有所隐瞒。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写信一说,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说的那样。他了解事情聪明到了这种程度,官吏百姓都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全称赞他神通英明。奸邪的人都离开这里到了别的郡县,窃贼和强盗日益减少。
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以求培养长期稳定工作的官员。许县丞年老,患有耳病,督邮汇报想驱逐他,黄霸说:“许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年纪老,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啊。”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地更换长吏,送别旧人和迎接新人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藏匿簿书盗窃公家的财务,公私的耗费非常大,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良,有的还不如旧官吏,只是相互增加制造乱子。但凡他们管理政务,距离安定的局面还相差很远。”
黄霸因为外表宽厚而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
课件38张PPT。 标题品韵
本文是韩愈阐述关于从师学习问题见解的文章。“说”,文体的一种,多属议论范围,为论说文,一般为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等。“师说”,意思是论说从师的道理。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师的名篇。
作者剪影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作品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做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那时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盛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chuá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ɡ)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解析】 A.传—huàn;B.聃—ān;C.授—hòu,蟠—án。
【答案】 D............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义和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5)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6)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来……的 表结果的连词
(2)一般的人 大众
(3)求学的人,读书人 有专门学问的人
(4)不一定 用不着,不需要
(5)跟从并且 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6)小的方面要学习 学制的初级阶段
..3.填空。
(1)《师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哲学家。自谓________,世称________,是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合称“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3)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 退之 唐代 文学家 昌黎 韩昌黎 古文 韩柳
(2)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可见,一个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应该有一颗谦逊之心,都应该不耻相师,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无论年龄,无论贯贱,都可以当作老师。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尊教的风尚,更有韩愈之《师说》遗世,《师说》虽是论说文,但文通字顺,平易旷达,说理精辟透彻,于平易中贯注着一种气势,高瞻远瞩地告诉我们从师的重要性,在当时和现代乃至未来都有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渗透的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主旨是论述老师的作用,兼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论述过程中,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问题上的愚妄态度,阐明了自己对师生关系的见解。
论证上采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并摆事实,讲道理,很有说服力,行文采用了大量排偶句式,大大加强了文章气势。
2.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4.文中有关“尊师”“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请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虽尊师重道,但在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中,人们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之理,确实有很大勇气。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教师的职能、地位,都未从根本上解决,人们还未意识到从师的必要,不少老师也未有为师的荣耀感。重读此名作,其实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人必从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呢?
观点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说。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观点二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官盛则近谀。”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的多少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本观点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第四段交代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观点三 “人必从师”说。
《师说》首段说罢,明显感到作者在道理的阐述中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者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作者显然是为倡导传统师道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是古非今,以古人作立论依据(这一句绝不是论点),同时引出了议论“从师”的话题。接着从“唯师能解惑”而“世人皆有惑”;“(如果)惑而不从师”(实际以上这两点是一个“三段论”推理的两个前提)推导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结论(因这一结论显然不可接受,反推之,则“世人皆应从师”)。这个“三段论”所阐述的道理就是——“人必从师”即“人人都必须从师学习”这一论点。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正字音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谀(yú) 郯(tán)子
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之
二、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1~6年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所以
古:用来……的,……的凭借,名词
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有疑难问题。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低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说起,提起)
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问题。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贱的人。盛:高贵的人。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年十七,好古文(喜爱。形容词用作动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使……学习。使动动词)
.......五、一词多义
道
传道受业解惑(道理,名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贤
其贤不及孔子(才能,名词)
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形容词)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吾师道也(学习,名作动)
或师焉,或不焉(从师,名作动).........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惑之不解(疑难的问题,名词)
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识别,动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动词)
传
Zhuàn
舍相如广成传舍(驿站,客舍,名词)
遽传不用(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名词)
作七十列传(传记,一种文体,名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Chuán
传令里中者以羽(传送,传递,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达,传授,动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动词)
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介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语气词)
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用来……的” “……凭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示“……的原因”)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4.介宾后置句
a.而耻学于师。b.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答李翊书①
□ (唐) 韩 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②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③!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④?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⑤?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⑥?虽然⑦,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⑧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⑨。抑不知生之志蕲⑩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岂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B21?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B22?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B23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者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B24,亟称其人B25,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B26。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注释】 ①李翊(yì):唐贞元十八年进士。本文是韩愈对李翊登第前请教为文之道的答复,约作于贞元十七年。②白:禀告,报告。③辞甚高:文辞很高妙。下而恭:谦卑而恭敬。④谁不欲告生以其道:谁不想把自己知道的道理告诉你呢?⑤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谓李翊以谦虚的态度向人请教,不久他就会掌握“道”,并写出好文章来。⑥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此乃韩愈自谦,称他本人对圣人之道尚未登堂入室。⑦虽然:虽然这样。⑧立言:指著书立说。⑨所期:所期望的。甚似而几:很相似而接近。⑩蕲:通“祈”,求。取于人:意即见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则你本来就已经胜过别人并被别人所赞许效法了。?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培养其根本,等待果实丰硕;增添灯里的油膏,期期待灯光明亮。?蔼如:和气可亲的样子。?至犹未也:达到还是没有达到。指达到上文所说的“古之立言者”的标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独居或外出似乎都有所遗忘,俨然似在思索,茫然又若迷惑。?戛戛乎:艰难的样子。?虽正而不至焉者:指大体上纯正但仍未达到极致的作品。?浩乎其沛然:比喻文章气势之大如浩瀚江河。?不可以不养也:不可不加强修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势弘盛,则写文章时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抑扬全都适宜,运用自如。B21其用于人也奚取焉:所作古文虽好,但不为时下士大夫所取。B22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文章等待时人所取用,难道就像器皿用具一样吗?B23垂诸文:把道传之于文章。B24吾诚乐而悲之:我诚然为有学古立言的人高兴,但又对被今人遗弃的状况而悲伤。B25亟称其人:屡屡表扬其人。B26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不敢轻易的表扬或批评别人。【赏析】
韩愈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但因其所处的地位及环境不同,韩愈抗颜而为师,勇于召收后学,提携文学青年,从思想理论到创作实践来加以具体指导。因此,本文非仅为李翊个人而作,而是为整个古文运动的理论建设而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主旨是论述立言的根本,即“养其根”。而“养其根”的基本原则是恭行儒家的仁义之道,并因此养成其“浩乎沛然”之气,“处心有道,行己有方”,达到如此境界才会“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创造出美妙的文章。作者指出的写好文章的根本在于内容,在于指导思想,在于人格,而形式处于次要地位,都是很高明的见解。
另外,韩愈所讲的治学的几个阶段,也颇有参考价值。第一,要有选择地读书,多读好书,勤于思考,加强思想修养。第二,要去陈言,辨真伪。第三,平心观察,去其杂驳而皆归于纯正。第四,持之以恒,不断巩固加强。第五,学习要循序渐进,专心致志。
此书文简意深。文章借助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极为明晰、浅显,易使人信服。文章在结构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而又前后照应,颇为缜密。文章气势充沛,确是气盛言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