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应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账薄 诵读 落伍 里程碑
B.障碍 坚锐 耽搁 踢一脚
C.玩索 羞耻 贮立 消耗战
D.广搏 困惑 涵泳 破天荒
【解析】 A.薄—簿;C.贮—伫;D.搏—博。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
D.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解析】 A.引号内句号去掉,在引号外加逗号。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闪闪的红星》围绕潘冬子成长的故事展开情节,一气呵成。
B.在会上,他被大家问得理屈词穷,无以对答。
C.对他的污蔑,我一再忍让;他继续无理挑衅,我忍无可忍,只好还击。
D.张教授退休后又被学校聘回,他非常兴奋,初出茅庐,就攻克了好几项国家课题。
【解析】 D.“初出茅庐”是指刚步入社会或刚参加工作,缺乏经验。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2008奥运会保险合作伙伴,中国人保以更适合公众参加的形式,组织了弘扬奥林匹克的精神、服务奥运、分享奥运所带来的激情和欢乐。21世纪教育网
B.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讲述领袖的少年生活,该片可以说是首开了领袖偶像剧的先河。
C.众多网民将赵丽华旧作戏称为“梨花体”,并质疑其所谓国家级诗人的身份,一时间对“当代诗人”的嘲弄铺天盖地。
D.“穷人的银行家”卡努斯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首次访华之行搅热了小额信贷在中国的热度,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中国乡村。
【解析】 A.缺少宾语的中心词,在“欢乐”后加“的活动”;B.重复,删去“首”;D.“访华之行”改为“中国之行”,“搅热了”与“热度”搭配不恰当。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三十年前,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组,________,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A.我被你们逼着冒着大雪出去
B.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
C.你们让我冒着大雪出去
D.你们在大雪中把我逼出大门
【解析】 从话题一致的角度排除A,从句式的角度排除把字句D,从词语贴切的角度排除C。
【答案】 B
6.阅读表格,依照要求简明、合理地回答问题。
某中学对同一年级的学生“阅读倾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不同年度的倾向率调查结果如下:
年度内容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武侠言情
35%
33%
32%
娱乐休闲
33%
36%
39%
文学历史
14%
13%
11%
时事政治
18%
18%
18%
【注】 每一类内容的“阅读倾向率”均指倾向于阅读某类作品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1)请概括说明“不同内容阅读倾向率”和“不同年度的阅读倾向率”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这样的阅读倾向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意味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不同内容阅读倾向率”:武侠言情和娱乐休闲超过三分之二,文学历史和时事政治不足三分之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不同年度倾向率”:武侠言情、文学历史呈下降趋势,娱乐休闲呈上升趋势,时事政治持平。
(2)相当多的学生越来越倾向轻松娱乐的阅读,不注意学识修养,缺乏时代责任感。(意思对即可)
7.同一文学人物形象往往有许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选取《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评价,要求语言简洁,每句话不超过30个字。
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褒:雄才大略的曹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在三国的政治天空中。贬:曹操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的旗号,干着算计诸侯的小人勾当。[21世纪教育网
8.下面一段文字摘自英国《泰晤士报》,请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20个字。
中国认为奥运会吉祥物5个“福娃”的英文名字并不合适,因此它们的英文名字已于日前被更换。它们不再被叫“Friendlies”,而是被叫做“Fuwa”。
北京奥组委的官员说,原来的英文名字不好发音,而且很容易被误解。一位发言人:“Fuwa读起来更舒服。我们希望这个更改能够使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奥运会吉祥物。如果把吉祥物读作‘Friendlies’,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
在中国,这5个可爱的吉祥物一直以来都以“福娃”的名字为人所知,但是很多英文网站都把它们的名字写作“Friendlies”。这个英文名字引发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个词会产生误导,因为“Friendlies”在英文中有两个意思:友好的人或者友谊赛。但是由于发音的原因,“Friendlies”极易被人误解为“Friendless”(意为没有朋友的)或者“Friendliss”(朋友+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消除误解,“福娃”改换英语名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2、3段内容,回答9~12题。
学问①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②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③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④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遗产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的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浩一经,书虽读的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的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的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尖锐所在,之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9.对标号的四个“学问”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一样,②④不一样 B.①②③④全一样
C.①②③一样,④不一样 D.①③④一样,②不一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①③指所有的知识,②动词,指学习、提问,④指某一科的知识。
【答案】 A
10.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批判两种错误的读书方法
B.谈读书之不易
C.书籍多的两大流弊
D.读书宜打攻坚战,不宜打消耗战
【答案】 A
11.“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这个比喻句说明的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12.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超过3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有吸收前人的精神遗产,作为自己的出发点,才能有所前进,有所发现。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作为楚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技术,在楚国的早期阶段已有了发展。楚国科技发达的领域,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天文学等方面。
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楚人已超越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的生产方式,而采用新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火耕水耨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火耕”即用火烧掉荒地上的野草,然后下水播种,这样就可以用草灰作肥料,增加水田肥力;“水耨”是将稻田中的杂草灌水沤腐,化作肥料。实际上,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进了一步,越过了“火耕水褥”水平,而开始使用青铜与铁制农具,并采用陂灌与井灌技术。湖北襄阳山湾出土一批春秋晚期铜器,其中有斧,钵,镰刀,削刀,锄等。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时期,铁器的生产工具已在楚国广泛使用。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为土地开垦与农业精耕细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楚国的农业在春秋时期还开始使用了铜或铁犁,代替了过去的石犁。
楚人在长期征服水旱灾害中创造发展了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楚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楚国力的增强。在这些工程中,以期思陂与芍陂最为著名,其中期思陂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庄王时期的孙叔敖主持兴建。期思陂的建成,为大面积发展水田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水稻的大量种植成为可能,楚庄王在期思陂建成后不久即破格重用了孙叔敖为令尹。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掌握当时一流的丝织工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而先秦时期的丝织品在1981年以前,只有残件或残片发现。1982年,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丝织衣物35件,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湛使世界考古学家为之震动。人们终于看见了中国古代丝绸光辉灿烂的面貌。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理化分析室对纤维进行鉴定,证明这些丝织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并且是楚国自己的产品。这些丝织品按其织造方法和组织结构,分为绢,绨,纱,罗,绮,绵,绦,组八类。这些丝织品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所有种类,其精美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由出土的实物证明,战国早期楚国的缫丝织帛水平居列国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天文学最发达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的职官中专设有大史和卜尹,负责观察星象,研究天文。《史记·天官书》列举了自远古高辛氏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共十四人,其中有两位是楚国人,他们是甘德和唐昧。甘德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曾系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精密记录了恒星的位置,编成恒星表,他还写有《岁星经》与《天文星占》两部著作,后人将《天文星占》与魏人石申所著《天文》两书合成一书,名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份恒星表。据唐人《开元经占》记载,甘德曾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小赤星,这个发现比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和德国天文学家麦依耳早了近二千年。
甘德与石申还研究整理了二十八宿体系。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了一个漆箱,箱盖上按星空方位写着二十八宿星名,漆箱箱盖面黑漆底色上绘红彩,中间用粗笔写着一个篆文的“斗”字,绕“斗”字一圈用篆文写着二十八宿名称,盖面一端画着青龙,一端画着白虎,四周绘有图案。这表明二十八宿学说在楚国广泛流行,这幅二十八宿图,是保存至今的珍贵的天文学资料。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杂占》帛书,系战国时楚人所著,帛书画有二十九幅名称、开关不同的彗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详细描绘彗星不同开关的图,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天文学研究资料。
(选自《灿烂的楚文化》,有删改)
13.对文中“火耕水耨”这一概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耕”是用火烧掉荒地上的野草,然后下水播种。
B.“水耨”是将稻田中的杂草灌水沤腐,然后在田里播种。
C.用草灰或在泥水里沤腐的杂草作肥料,增加水田肥力,提高水稻的收成。
D.是楚国人在春秋时期采用的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解析】 D.不是春秋时期。
【答案】 D
14.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天文学非常发达,下列不属天文学成果的一项是( )
A.楚国的职官中专设有大史和卜尹,负责观察星象,研究天文。
B.甘德长期观察研究天象,曾系统地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规律,精密记录了恒星的位置,编成恒星表。
C.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一个漆箱,箱盖上按星空方位写着二十八宿星名,漆箱盖面绘有二十八宿图。
D.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部《天文星象杂占》帛书。
【解析】 A.只是行政行为。
【答案】 A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铁器工具的广泛使用,楚国的农业收成大大提高。
B.孙叔敖被破格重用,是因为主持兴建了期思陂和芍陂水利工程。
C.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就掌握了当时一流的丝织工艺。
D.甘德曾观测到木星的卫星小赤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家。
【解析】 A.农业收成不对;B.芍陂不是孙氏建;D.最早天文学家不成立。
【答案】 C
四、走近高考
(2007年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乡村的风
□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和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6.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
17.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
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18.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19.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
课件33张PPT。 标题品韵
“谈”是一种论说文体。文本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在文章中先简略交代了写作缘起,然后说明读书的重要性,最后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
作者剪影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朱光潜先生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和《诗论》。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朱光潜先生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作品背景
《谈读书》一文是朱先生在20年代留学英伦期间写给国内的中学生的。这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一封。他从每天如何挤时间读书,如何培养读书的兴趣谈起,……但是,不加选择地读书,未必有益,也未也是好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累赘(lěi) 譬如(pì) 涵泳优游(hán)
B.抹煞(shā) 动辄(zhé) 皓首穷年(hào)
C.咀嚼(jiáo) 驰骋(chěnɡ) 匹夫之勇(pǐ)
D.炫耀(xuàn) 宝藏(cánɡ) 拈轻怕重(niān)
【解析】 A.累—léi;C.嚼—jué;D.藏—zànɡ。
【答案】 B
.......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 )
A.流弊 蒙昧 攻坚挫锐
B.故步自封 爆发户 深思熟虑
C.按步就班 消谴 涵泳优游
D.座右铭 眩耀 颠倒黑白
【解析】 B.暴发户;C.按部就班,消遣;D.炫耀。
【答案】 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治一科学问者多________,以专门为藉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②多读而________,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A.固步自封 浅尝辄止 B.抱残守缺 浅尝辄止
C.固步自封 不求甚解 D.抱残守缺 不求甚解
【解析】 固步自封:偏重于停顿,不想改革,不求进步。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不求甚解:学习或工作不深入,着眼于思想,强调没有深入的愿望。浅尝辄止:着眼于行为,强调没有深入的学习或工作。
【答案】 C
4.选出标点符号无误的一句( )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C.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究。
D.李志教导他的学生说:“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解析】 A项“自知”后的“,”应在引号外;B项最后的“!”应为“?”;D项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答案】 C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有价值的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表现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也储存于这个民族长期流传的典籍书册中。书也是人类生命的灯,照亮了每一个人前进的方向。读书更是学,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知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思,进行独立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光潜说:“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所以,不仅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后还要多思,把别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且看朱光潜先生教我们怎样去读书。
1.请概括出本文的论述层次与逻辑关系,着重梳理出文章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的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开门见山指出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路写来,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既从正面说清道理,也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错误的读书态度和方法,这样正反论证,分析说理更为透彻。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作者善用比喻和对比,几乎每说明一个道理,每批评一种错误态度和方法,都有恰当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抽象的议论说得浅显、生动。这既有助于说清道理,又使文章更为形象、亲切、生动。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读书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于有志读书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如何读书上。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篇末):谈如何读书。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又分层论述,每个自然段说一个道理。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般都在每一层开头提出要点,也有的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归纳。
2.怎样理解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这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放在哪里,都胸有成竹。分段分层,依次写来,稳扎稳打,重点突出,条理井然。具体说来,作者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正题。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然后集中笔力论述如何读书即读书的方法。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而把重点放在谈如何读书即读书的方法上。对不愿读书的人,要多谈读书的重要性。但对莘莘学子特别是沉迷于书海而不知方向,不得其法的读书人来说,解决如何读书的问题则更为迫切。因此,作者在精练地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之后,就深入到问题的另一层面,分析书多之累,书多之弊。这不仅避免了片面性,也为下面谈如何读书打下了基础。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路写来,层层深入,条理井然。既从正面说清了道理,也极有针对性地批评了一些错误的读书态度。
3.怎样理解文章的论述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为了说清道理,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如论述读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论述读书不能全凭兴趣时,从否定方面说明正面道理。先从反面说读书全凭兴趣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又分析它的好坏两个方面,然后再论说对于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的人来说,“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因为读书是要有兴趣的,没有兴趣还谈什么读书,只是读书不能全凭兴趣。作者说,“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多么准确、全面和透彻。
4.如何体验文章善于用比喻进行说理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为了说明大学教育不注意基础学科,有些课程和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他说:“这好像逼吃奶的孩子去啃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
5.举例说明文章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文章语言的声音节奏,都具有美感。且看“读书并不在多……”这一段写得多么好,真可谓“声调铿锵,节奏流畅”,富于美感。全段长短句交错,自然连贯,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开头几句较短,接着两个“与其”句较长,节奏舒缓,也大致整齐。引用两句七言诗更增添了音调的铿锵。“多读”“少读”几句骈散交错、琅琅上口,十分流畅。其中的许多骈句,不仅对偶较工,还注意了声调的平仄协调。上句仄起,下句就平收;上句平起,下句就仄收。“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前一复句句末“气质”是仄声起,后一复句句末“而归”则是平声收。这样诵读起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6.作为议论性文章的语言,究竟是散文式好还是雅致好?
观点一 文章语言应典雅工整。如本文富有韵律美、句式美。如“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既生动形象又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观点二 语言应富有变化,否则呆板凝滞,死气沉沉。文章语言应骈偶交错。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多么工稳,声调、平仄又多么协调,上句为仄仄平平,下句为平平仄仄(轻声“的”不计平仄)。再如“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嘴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可谓骈散交错,既整齐严整也摇曳多姿。
观点三 文章应写得生动有趣,要摆脱一般议论文沉闷严肃的缺点。如本文虽然是一篇小小的杂谈,但作者却写得这么讲究,这么自然,足见朱光潜先生真不愧既是学问家,又是著作家。这种写法及文风值得提倡和借鉴。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正字音
抹煞(shā) 譬(pì)如 炫(xuàn)耀
冷僻(pì) 驰骋(chěnɡ)
累
(léi) 累赘
(lěi) 累积
(lèi) 劳累
嚼(jué) 咀嚼
(jiáo) 咬文嚼字(jiào) 倒嚼
藉
(jiè) 枕藉 蕴藉
(jí) 姓藉 藏
(cánɡ) 储藏
(zànɡ) 宝藏
钻
(zuān) 钻研
(zuàn) 钻石
二、辨字形
潦(liáo) 潦草
嘹(liáo) 嘹亮
缭(liáo) 缭绕
镣(liào) 镣铐
瞭(liào) 瞭望
炫(xuàn) 炫耀
舷(xián) 舷窗
眩(xuàn) 眩晕
诀(jué) 要诀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拈(niān) 拈轻怕重
沾(zhān) 沾沾自喜
粘(zhān) 粘贴
三、释词义
抹煞: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浩繁:浩大而繁多。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皓首穷年:皓首,白头,指年老;穷:推究到底。形容钻研学问到老,勤奋苦读一生。
口诵心惟:惟,亦作“维”,思考。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耳食肤受:用耳朵吃饭用皮肤感受。比喻未加分辨地接受。不求甚解:原意是说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工夫。后指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固步自封:比喻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进取。
动辄:动不动就。
蒙昧:未开化。不懂事理,愚昧。
涵泳优游:悠闲、舒适地反复体味。
淹通:知识广博,明白事理。
先博学而后守约:先广博地学,然后求精求专。
同日而语:把不同的人或物同时放在一起讨论,即相提并论。
四、辨词义
不求甚解:表示学习或工作不深入,着眼于思想,强调没 有深入的愿望。
浅尝辄止:也有不深入之意,着眼于行为,强调没有深入 地学习或工作。
固步自封:偏重在停顿,不想改革,不求进步。
抱残守缺:偏重在守旧,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
安于现状:偏重于满足现状,不求改善。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收集:使聚集在一起。
摘要:摘录要点。
择要:选择重要的。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
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
一个中国人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我曾有一个学生要去加拿大留学,问我行李有限制,应该选择带两本什么书去,我说英汉字典肯定要吧,再就是带一本唐诗三百首。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科技进步,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我读过很多外国诗,英国的、德国的诗都不如唐诗简洁。
你们读物理、读数学的公式都读得懂,但是未必读得出诗意。我早年读过傅立叶的数学诗,很美。中学时,我的数学很差,但到了大学,我却特别喜欢数学,只是太晚了。我没有成为数学家,但是没关系,这种意境是互通的。孔子说得好:“吾道一以贯之。”
法国的孔德,我去过他的墓地,因为他说过一句话:“观念是重要的,没有观念的世界是散乱的,有了观念就有了秩序。”我在孔德墓前徘徊沉思了半个多小时,就为这句话。
观念,idea,有了idea之后才有了秩序,才有了能量,人类探险南极、北极,与自然抗争的力量都由此而来。“吾道一以贯之”,内涵丰富啊。不管学什么一定要知“道”。
在德国作演讲的时候,德国学生问我,应该向中国文化学什么。我考虑了一下,叫他们学学老庄哲学,唐诗,还有山水画。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不管学什么一定要知“道”。李白不知道天文学、几何学吧?他凭直觉和思考,把天地间万物的经过作了精辟概括。生病是很讨厌的事情,我听说了老虎也会牙疼,蜈蚣也会瘫痪,蝎子也会半身不遂,对天地间的万物来说,困难、麻烦很多,但这些都是过客。李白进行了哲学思考,因而写出了了不起的作品。
李白靠灵气、靠概括把握生存状态,这就是天才的哲学思维。你心里也在想,肚子里也有,但是说不出来,他能说出来,就是天才。
世间总是还有些天才的,像莎士比亚、莫扎特。有人对莫扎特说,你老写那么多曲子累不累啊,停停歇歇多好,莫扎特说“不写曲子我会更累”。 我死的时候,如果有可能,我要在棺材里放三件东西:老庄的书,唐诗,还有莫扎特的唱片。棺材里放什么,表明了一个人生前器重什么。我在听莫扎特曲子的时候会跪下,我对天地跪,对梅里雪山跪,对人很少跪。
庄子也很了不起,有句话:“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觉得这是一面旗帜,我一直在这面旗下做一小部分工作。很遗憾,庄子的胸怀没有映入中国主流社会。中国学者一直没有获诺贝尔奖,是因为没有这胸怀。我在1984年给文汇报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中国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因为没有气魄,没有胸怀。【赏析】
这是赵鑫珊教授2003年3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稿,本稿共有“上海缺乏诗意”“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哲学是门神圣的学问”“学会惊讶很重要”“空筐结构”五部分。
《不读唐诗不算中国人》中,作者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唐诗从形式上来说是简洁的,从内容上来说是经过了哲学思考的。唐诗靠概括把握住了生存状态,表现了一种气魄和胸怀。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
本文段一开始就点明了唐诗的地位:“唐诗里有中国人、全世界人的感情谱,虽然世界变化很快,但是唐诗里的东西千年不变。”接着阐述唐诗的简洁性是其他民族的诗歌无法比的,数理中的诗意与唐诗是相通的,这取决于人的观念。因为唐诗经过了哲学的思考,靠哲学思维把握住了生存状态,表现出了一种气魄和胸怀,不读唐诗,也就失去了这点,也就失去了诺贝尔文学奖和爱因斯坦。
本文分析说理层层深入,思路开阔,谈古论今,中外结合,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考,体现出了作者行云流水般舒畅的文笔风格。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