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3课 五四运动
【知识梳理】
知识点 1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索:1919年,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 年5月4日, 学生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并举行示威游行。
3.斗争要求
(1)口号:“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陆宗舆、章宗祥。
4.结果: 政府镇压,逮捕学生。
知识点 2 五四运动的扩大
1.扩大:1919年6月,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 , 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2.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 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是中国人民 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知识点 3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 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
大 革命运动,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革命运动,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
2.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的 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 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 性。
3.意义
(1)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同 的结合。
(2)为 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3)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 意义。
【达标练习】
1.右图所示是五四运动的 ( )
A.背景 B.过程
C.结果 D.影响
2.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 ( )
A.“取消二十一条”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1919年6月5日,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B.斗争方式从学生罢课变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C.工人阶级取代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D.斗争对象从帝国主义变为北洋军阀政府
4.尹明德在《北京五四运动回忆》中写道:“到了二十八日这一天早晨,留学法国巴黎的学生和华侨,知道国内群众对拒绝和约签字的运动很激烈,也结队到中国代表住处阻止他们赴会签字,并声言代表如要去签字,大家就要照国内学生对曹、陆、章的办法对待他们。”材料所述五四运动的特点是 ( )
A.学生工人相结合
B.各行各业都参与
C.国内国外相呼应
D.抵制日货成潮流
5.右面漫画揭示了五四运动直接目标得以实现的原因是( )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联合斗争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6.“这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由此可知,这场运动的主要作用是 ( )
A.促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促使中国人民新的觉醒
C.促使北洋政府罢免三个卖国贼
D.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7. 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 )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巨变的起点。”这里的“补课”和“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
A.明确反对封建主义 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彻底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19年6月1日,在日、美、英、法等国驻华公使的强力施压下,北洋政府下命令,责成教育部,“警饬各校职员,约束诸生。即日一律上课”,并宣布查禁学生联合会、义勇队等组织。由此可见 ( )
A.爱国学生传播了新思想
B.学生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学生运动影响了列强利益
D.五四运动拥有广泛参与者
10.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11. 探究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材料二 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蔡元培说,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外交主权在于国民全体,非复政府中少数人所能愚弄;各国知中国民族既有自决之心,足为外交后盾,未可再加轻侮”,自此以后,“各国对于中国,一变其强权压迫之态度,而为亲善诱惑之态度,实可谓外交上之一是转机”。
材料三 1912—1917年的五年间,大约有550万在校或者毕业的学生。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约有1000万受过某种新式教育的人。这些人不再是传统社会的“沉默的顺民”,而是有着新思想的新公民,他们构成了五四运动的中坚和新式观众。
五四运动发生后,《申报》持续报道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民国日报》自1919年5月6日起开辟三个专栏连续报道五四运动的进展。此外,《每周评论》《益世报》《大公报》以及上海的《新闻报》等也投入了大量的版面和人力及时报道这场学生运动。
正是电报的使用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和通畅,巴黎和会上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国内。五四运动时期,“公电”(公开通电)成为各界人士表达观点的最好媒介,民间各界通过电报发出声音,表示抗议。据说巴黎和会期间,有5000封电报发给出席关于山东问题的巴黎和会中的中国代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意义。(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探究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提示:需答对4个)(8分)
答案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1.巴黎和会 2.1919 北京 3.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曹汝霖4.北洋
知识点2 1.上海 工人阶级 2.曹汝霖 反帝
知识点3 1.人民群众 爱国 社会 思想启蒙 2.革命 进步 广泛 3.中国工人运动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里程碑
【达标练习】
1.A 2.C 3.D 4.C 5.C 6.B 7.B 8.C 9.C 10.A
11.(1)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近代通信业(或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先进知识分子的带动作用;爱国青年学生的加入;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加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