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联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任务一 体会“古典和现代”
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读现代诗歌,把握语言魅力。
对比:翻转诗歌、体会语言、说说不同特点
古典诗歌精炼、浓缩,讲求格律;现代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形式更自由、灵活。
任务二 探寻“画面化”和“动态化”
1、朗读、填空:齐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自读《红烛》,完成词语填空,并谈谈这些词语的特点。
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力量狂暴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火红的红烛,沸腾的热血,慰藉的花儿,欢快的果子。
探寻、明确:诗歌语言“画面化”和“动态化”。
《立在地球边上怒号》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具动态的画面,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和自由奔放的特点;《红烛》中第一段对“红烛”的描写极具色彩感,第四段写红烛的燃烧极具现场感、场景化,让我们看到蜡烛的油脂就像沸腾的热血,而花儿、果子赋予了人的情感,好像花儿、果子就在眼前,让人欢喜,场景感很强。
提升、运用:寻找《致云雀》中的“画面化”诗句。
例如: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
品读、运用:感受《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动态化”,体会诗歌语言的动态之美。
任务三 对比“细节化”
改写、对比:体会诗歌细节化。删改《峨日朵雪峰之侧》并对比原诗,体会诗歌语言的细节化。
讨论、明确:“此刻”,强调当下,表述非常准确;“小心地”,表现了我非常细致谨慎;“彷徨许久”说明我观察了很久,非常细致地刻画了太阳落山之前的情态;“决然”赋予夕阳人的情感,细致刻画出它态度的坚决;“不时”强调时有时无,突出了危险性;“自上而下”非常准确地说明石砾从上往下滑落,所发出的声音渐渐往下沉;“铆钉一样楔入”比“使劲抓住”更为细节化、细致化、具象化;“撕裂的千层掌鞋底”细节地刻画出经历了攀登后的鞋子撕裂的情况以及一滴滴血滴从鞋底裂缝中渗出的情状。这些细节性的语言,让诗歌更具丰富的内涵,更让人获得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冲击。
任务四 品味“夸张化”
1、细读《红烛》片段,体会想象化的夸张。
读下列三则片段,体会夸张背后的意味。
品读、明确:心能吐出来吗?以夸张的语言,来强调红烛的赤诚和奉献精神。梦可以破灭,但烧破就显得更夸张又形象,烧沸热血、救出灵魂、捣破监狱,以夸张的想象场面来突出红烛的责任和决心。把红烛的烛水比喻成脂膏,居然还能培育出花朵和果实,以夸张的语言,表现红烛的责任和奉献。
补充顾城《出海》,体会夸张背后的情感。
出海
顾城
我没带渔具
没带沉重的疑虑和枪
我带心去了
我想,到空旷的海上
只要说,爱你
鱼群就会跟着我
游向陆地
“鱼群就会跟着我,游向陆地”,鱼群怎么可能游向陆地呢?夸张和美丽的语言背后表现出一种残忍的爱。
2、补充片段,体会陌生化的夸张。
被黑夜碾碎的沙滩
当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
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北岛)
窗外
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
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成千上万只叶子的小船从枝条上出发
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进岩石缝中(江河)
下列诗句和平时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沙滩被黑夜碾碎,浪花从睫毛退落,这些都是不合常规的夸张;“很瘦很瘦”用来形容“虫鸣”给人一种陌生感和质感,虫鸣居然还“咬”我的心,太过于夸张了;小船怎么可能从枝条出发,夸张的想象,浪花用清脆来形容,陌生化的修饰,都给人一种夸张感。比如,《红烛》中用慰藉修饰花儿,快乐修饰果子,也是一种不合常规的修饰,夸张的修饰。
结语:“诗是宇宙的种语。”诗歌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把握好诗歌语言特点,能更好地理解现代诗歌的意味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