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八下第16课 孔乙己 课时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苏教版八下第16课 孔乙己 课时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6 11: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第16课 孔乙己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绽放( ) 不屑置辩( ) tuí( ) 唐 zhàn ( ) 酒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烂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②孔乙己立刻显出褪唐不安模样,脸上隆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错别字
改 正
3.仿写句子。
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真花王也。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真勇士也。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画面一:一位建筑工人在已经盖好的楼房上发现了一道裂缝,他见四周无人,急忙用胶带将裂缝贴住,并盖上“合格”字样。
画面二:裂缝像火势蔓延一样迅速遍及楼体各处,整个建筑物轰然倒塌,而建筑物的整体结构恰好组成“诚信”二字。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这则广告的含义。
答: 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5.文中“仍然同平常一样”中“仍然”一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段分别从哪四个方面描写孔乙己?这一系列描写和文章开头相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动词“摸”生动传神,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一句不能去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儿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 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巳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 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0.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 (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 (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àn xiè 颓 蘸
2.烂→懒 藉→籍 褪→颓 隆→笼
3.示例:夏天品味荷花,我为其高洁而折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真君子也。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
4.示例:讲究诚信
5.强调掌柜一向耻笑孔乙己,如今孔乙己在人生末路上,掌柜还像平常一样,足见其冷酷
6.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情 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而且还摧残了他的肉体,他是封建教育的受害者。
7.表明孔乙己穷困潦倒,身上没有几个钱
8.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从而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精神麻木的人们。
9.不矛盾。“大约”是因为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故表推测。“的确”是由孔乙己的惨状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加以推断。
10.“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11.依据第③段内容,扣住“为什么不愿摆脱陈旧的思想与观念的束缚”这一问题来回答,如:当今社会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2.依据第④段内容且扣住“态度”一词回答。如:“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13.如: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又如: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时代的先行者、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