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选择题
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集体领导的重要性 B.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
2.在“八七会议”上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的是
A.瞿秋白 B.李立三 C.周恩来 D.张国焘
3.中国共产党早期三大起义主要使共产党人认识了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建立人民政权的重要性
C.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D.中国革命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4.“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这一名言出自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C.《井冈山的斗争》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5.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
A.党的领导问题 B.革命斗争的策略问题
C.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D.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其意义在于
A.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B.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C.开辟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
D.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
7.下列根据地属于彭德怀建立的是
A.闽浙赣 B.闽浙赣 C.湘赣 D.湘鄂边
8.1931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对富农的政策是
A.消灭 B.联合 C.保护 D.限制
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工商业者采取的政策是
A.保护 B.限制 C.赎买 D.联合
1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为了解决根据地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
C.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扩大兵源
D.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自力更生地解决军需问题
1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率部打响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的是
A.杨靖字 B.吉鸿昌 C.马占山 D.蔡廷锴
12.“孤军御寇,忠勇堪称,为民族争光”这是人们对谁领导的部队的称颂
A.杨靖字 B.吉鸿昌 C.马占山 D.蔡廷锴
13.由于蒋介石勾结日军联合夹击而失败的有
①东北抗日游击队 ②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④东北抗日义勇军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李兆麟领导的抗日联军的活动范围主要在
A.黑龙江省北部
B.辽宁、吉林两省东部
C.松花江下游地区
D.黑龙江、吉林两省东部
15.下列抗日名将中,属于少数民族的是
A.马占山 B.李兆麟 C.周保中 D.杨靖宇
16.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是
A.东北军 B.东北抗日义勇军 C.东北抗日游击队 D.东北抗日联军
17.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的宣言不包括
A.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B.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主张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寇 D.希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18.1932年底,宋庆龄等人在上海成立了-
A.中华全国总工会 B.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C.全国工商联合会 D.中国民权同盟会
19.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
国力量纷纷举起抗日反蒋旗帜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的不抵政策 B.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国民政府节节退让
20.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的相同点有
①由日本借故挑起 ②国民政府不支持当地军民抗战
③日本军队都受到中国军队重创④结果都签订了卖国的条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1.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进攻革命根据地的目标是
①鄂豫皖 ②湘鄂西 ③湘鄂赣 ④中央根据地 ⑤闽浙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22.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向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其直接目的是
A.消灭红军的主力 B.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
C.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包围之势 D.实行一党独裁统治
23.20世纪30年代,导致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A.共产国际“抢先”战略 B.“八七会议”的影响
C.中共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清 D.国内各种矛盾的复杂化
24.打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的军队丧失战斗力 B.“左”倾错误尚未在党内占统治地位
C.毛泽东亲临前线,指挥得当 D.周恩来、朱德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25.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 B.蒋介石采用了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
C.”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 D.红军人数少.装备差
26.王明”左”倾错误的根源是
A.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B.不了解中国国情,照搬苏联经验
C.纠正右倾错误矫枉过正 D.对农民在革命中的地位认识不清
27.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说明了
A.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未有解决 B.只有长征才能挽救中国革命
C.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犯了严重的错误 D.只有战略退却,才能保存实力
28.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因为
①党中央由毛泽东总负责 ②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④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
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②④
29.“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县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些坛坛罐罐(转 引自《毛泽东的语言技巧》)。”这是毛泽东针对
A.第五次反”围剿”时,党内有人不愿作战略退时的讲话
B.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人留恋抗日根据地。反对游击战时的讲话
C.内战爆发后,一些人不愿让出一些根据地时的讲话
D.红军转战陕北时,一些人不愿放弃根据地时的讲话
30.遵义会议全力纠正党在哪方面的错误
A.政治和组织 B.军事和组织C.组织和思想 D.军事和思想
31.“华北事变”是指
A.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 B.日本策化“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C.国民政府采取“华北政权特殊化方针” D.日本为侵占华北而制造的一连串事件
32.“何梅协定”的要害是
A.中国军队撤出华北 B.使华北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
C.取缔一切抗日活动 D.加深了民族危机
33.日本策化“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的目的是
A.帮助蒋介石对付共产党 B.为了掠夺华北的经济
C.为了消灭华北的抗日力量 D.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
34.《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认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是因为当时
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地,威胁到华北地区
B.华北名存实亡,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
C.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进攻中国
D.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发表抗战的自卫宣言
35.关于一二 九运动和五四运动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以学生为先锋 B.都由民族危机而引起
C.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D.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6.下列事件发生在1935年的是
①华北事变 ②一二 九运动 ③西安事变 ④瓦窑堡会议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促使西安事变发生的矛盾有
①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②中共与国民党的矛盾
③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④英美与日本的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38.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B.民族矛盾的上升
C.张学良的爱国精神 D.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
39.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史实
①中共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②西安事变发生
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日本侵华,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⑤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
A.①⑤②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⑤①②③
40.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淞沪会战 ②《论持久战》 ③芦沟桥事变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二、材料题
41. 材料一 2005年10月,将是红军长征出发整整70周年,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了各种纪念活动,比如“重走长征路”等……
材料二 歌词:“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
回答:长征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一个里程碑,长征已经成为历史,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
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请问:你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问答题
42. 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遵义会议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43. 这是一段红军歌谣:“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农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回答:
(1)“讲起八一历史长”,到2008年,“八一”的历史有多长?
(2)这段红军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C 4.C 5.D 6.C 7.C 8.D 9.A 10.A 11.C 12.C 13.B 14.A 15.C 16.D 17.D 18.B 19.D 20.A 21.A 22.B 23.A 24.D 25.C 26.B 27.C 28.D 29.A 30.B 31.D 32.C 33.D 34.B 35.C 36.D 37.D 38.B 39.B 40.C
二、材料题
41. 长征精神主要包括: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等。
现实含义:发扬长征精神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广大人民的理想信念;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自觉地珍惜、维护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军政军民团结等。
三、问答题
42. ①因为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时,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长征刚开始时的“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给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②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3. ①78年。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三维目标】
目 标内 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通过对1927年和193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国情,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认识能力.。 了解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红军长征等有关史实,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养成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论从史出情境再现问题探究概括阐释独立思考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那种坚苦卓绝斗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精神,学习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的教育.
红军的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红军长征
【学习重点】
武装起义、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
【思考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2004年10月10日,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革命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人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思考与判断:红军长征的意义何在?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
一、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1.武装起义
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为了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⑵ 概况: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
领导者:周恩来、贺龙、
过程:南昌起义,由于国民党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从南昌南下,在广东潮汕地区受挫,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1928年4月进入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汇合。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起了继续斗争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
特点:同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不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名称。
结果:秋收起义最初仍以夺取湖南的中心城市长沙为目标.由于反动军队的力量远比起义军强大,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
2.井冈山根据地建设
4、红军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二、红军的长征
1.长征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2.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肯定毛的正确主张
组织上:毛为政治局常委
军事上:撤销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
意义:生死攸关转折点,中共党成熟的标志。
3.长征经过:
4、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探究】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井冈山精神所蕴涵的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是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优良作风以及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井冈山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与发扬的。你认为在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怎样才能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思路】
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复杂的矛盾要处理,繁重的工作要做,都需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继承这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井冈山精神的光荣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更应该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弘扬下去,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改革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它奠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先占农村,后占成都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例1]十年对峙时期,“边界红旗始终不倒”并且在白色恐怖中日益壮大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
A.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D.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正规军存在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红色政权能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其中AD是主观原因,C是客观原因。但最根本原因却应该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客观规律来思考判断。
[答案]B
2.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为什么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例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主要取决于 ( )
A.革命任务 B.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C.群众基础 D.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在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在农村便于发动农民,实现工农联盟。
[答案]D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由毛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行动。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就是军事斗争,毛泽东统帅全军军事行动,地位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例3]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 )
A.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D.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由其负责军事指挥
[解析]党的领导就是指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A、B项是确立其领导地位的前提,C项是错误的。
[答案]D(共39张PPT)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高一年级 历史
授课者:李珊
大革命失败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
血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②领导人:
③概况:
④意义: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②领导人:
③概况:
④意义:
打响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1日
周、贺、叶、朱、刘
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的建军纪念日
南昌起义
前敌委员会书记
——周恩来
起义代总指挥
——贺龙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刘伯承
南昌起义
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927、8、7 汉口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①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旧址内景
2、湘赣边秋收起义
①起义的发动:
1927.9
②文家市会师和
三湾改编:
③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1927.10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江 西
赣
江
永新
秋收起义部队的军旗
长沙
浏阳
修水
铜鼓
安源
文家市
文家市会议决策:
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江 西
赣
江
文家市
三湾
永新
秋收起义和
向井冈山进军图
井冈山
长沙
浏阳
三湾改编:
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入农村。
思考:
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3、土地革命
什么叫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就是在革命根据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3、土地革命
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3、土地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3、土地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四、红军长征
1、背景
党内出现“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四、红军长征
1、背景
2、经过
遵义会议原址
吴起镇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红军长征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①使革命转危为安
②保存了精干
③播下了火种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
2、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3、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学习方法:学习本课在注意国共关系发展主线的同时,要适当了解与此同时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激化的同时,国民党与中共对日政策以及由此影响下国共关系的微妙变化。
知识链接: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知识导学:
A级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 。
2、经过:
(1)时间 : 领导人: 、 等(2)结果:
3、影响:第一枪;建军
①打响了 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 、创建 的开始。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新的探索。)
A级 知识点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1)时间、地点: 、
(2)内容:清算 ,确定 总方针,决定 。
(3)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
时间、人物: 、
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开展 ;还领导根据地军民 。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涵: 、 、
(2)影响: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 根据地,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4、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背景: 、 领导红军粉碎三次“围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建立: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 召开,制定了 ,选举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A级 知识点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背景: 失利(左倾错误)
2、经过
(1)开始:
(2)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
内容:纠正 ,肯定 选举 ,取消 ,结束 ,确立 ,
意义: 成为党的历史上转折点。
(3)胜利①1935年10月 会师 ②1936年10月 会师
3、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②使中国革命 ③铸就了伟大的 ④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B级 探究:在国共十年的对峙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哪些复杂的形势,中共是如何分析并进行革命实践的?这些革命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革命有何经验和教训?
知识结构:
精讲点拨:
1.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深刻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它奠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先占农村,后占成都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为什么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0.5%,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从政治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就是说,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看问题、想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认清矛盾的普遍性,也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必须
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全军行动。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就是军事斗争,毛泽东统帅全军军事行动,地位显而易见。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课堂检测:
B级
1、右图为199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他题词的依据是南昌起义( )
A.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揭开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序幕
2、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 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
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
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
A.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是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5、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人民战争路线 C。统一战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论断的准确内涵是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B.建立抗日根据地,以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C.开辟解放区,以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D.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7、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央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粉碎国民党的的第五次军事“围剿”
C.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8、右图所反映的会议的历史意义是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C.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入城市
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9、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该诗说明红军长征( )
①冲破了国民党的围堵 ②战胜了险恶的自然环境 ③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④体现了北上抗日的决心和意志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C级
10、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遭受过两次严重挫折。据此回答:
⑴两次严重挫折分别指什么?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⑵为挽救两次危机中国共产党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参考答案
1-5CBDAD 6-9ADAD
探究:复杂的形势:
1、国民党反动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关系破裂。
2、中共学习俄国革命开展城市暴动遇到严重的挫折。
3、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出现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革命面临危机。
4、国共对峙时期,日本不断扩大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相交织。
革命实践和对策:
八七会议和三大武装斗争。纠正右倾错误,举起武装斗争大旗和开展土地革命
以毛泽东为代表探索一条农村保卫城市的道路和建立武装割据的思想
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共及时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从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经验和教训:
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认清中国的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实事求是。
10、答:(1)挫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客观上,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主观上,中共中央犯了机会主义错误,第一次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是“左”倾机会主义。(2)措施:①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红色政权。②长征;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南昌起义 打响第一枪
武装起义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秋收起义 起义受挫后,找到正确路
(走俄国城市暴动之路)
革命方针的确定:“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路线和实践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地建设:政权和经济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
(探索中国革之路)
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中国贵州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