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点击】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认知】
知能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_______,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________。
3.隋唐时期:(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知能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1)制度:主要实行________。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_______。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1)制度: ________。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核心突破】
⒈ 三省六部制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⑴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⑵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⒉ 行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⑴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⑵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⑶影响: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案例导析】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思维点悟]
1.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对于历史现象,要通过从阶级本质、阶级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其行为政策的本质。皇帝制作为地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种制度,保持其稳定是符合其阶级利益的根本。
2.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认识能力。对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种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历史趋势有关的,①②③④几种制度产生时,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思维点悟]
2. 组合型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多种,就本题来讲,审清题意是关键。审清题意后,在备选项中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的答题。
3.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答案: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汉代地方上郡国并行制度的认识问题。汉代的地方制度以郡国并行为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发展的方向是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国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统一,而分封侯国制度,是对战国时期就已经没落的分封制度的仿效,已经不适合日渐完善的、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方向的封建制度。
[思维点悟]
3.还原历史事件的发生时的历史环境,是解本题的题点。把一种历史现象放到其发生时具体环境中去评价,才能对这种现象达到正确的认识。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以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答案: (1)核心: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封建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2)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北宋在宰相之下分别设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等分割宰相政权和军权;明朝时,废除了丞相,其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北宋地方官员全部由中央派文官担任,便于中央控制地方的军政财;地方政权实行州县两级制,后又在州县之上设路,在各路设转运使。明朝时,在地方设三司,隶属中央,互不相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思维点悟]
4.此种论述题型是一种常见基本题型。除了对基本的历史观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注意答案的组织。可以先写出观点,再以详实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先明确史实,再从史实中总结概括出论点。
【实战练兵】
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 )
A.宰相制度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选官制度
2.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4.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5.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7.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9.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11. 西汉初年实行封国制,与先前的西周分封制相比较 ( )
A.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B.都是帝王分封子弟镇守一方
C.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D.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2.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13.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5.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问臣下:“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 )
A.北宋军队庞大,军费开支过多 B.藩镇拥兵自重,混战割据不息
C.辽、西夏屡屡进攻,战争频仍 D.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16.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17. 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8.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三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 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 C解此题要从中国古代整个政治制度的沿革去分析。宰相制度在明朝时被废除,郡县制后来被行省制度所替代,魏晋南北朝时选官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只有皇帝制度直到清朝灭亡才被取消。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 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4.D 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5.B 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6.A 注意题干中“最深远的影响”。“行省”简称“省”。我们今天国家的最高地方行政建制仍称为“省”。
7. D 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接排除①。
8.C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中发展,C项显然是错误的。
9.A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0.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11. A 我国从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C项是错误的。西周分封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但西汉封国制是自上而下解决的,D项是错误的。A与B项都正确,但A、B项较,A包含B。
12.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13. D此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三省六部制的评价在历史上比较多,这个制度开创了中央集权下的中央管理体制。但它没有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封建集权下的中央政令主要来源于皇帝。
14.B 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之下设六部。
15.B 抓住“欲息天下之兵”进行解答。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的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成为后来统治者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6.A 结合引文,回忆所学知识,宋代收权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提高地方办事效率。
17. B 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18 .D 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19. (1)战国。宰相一般只是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名,地位很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并设政事堂。北宋: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在地方削弱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将专权。 (3)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宋:严格控制地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共34张PPT)
高一年级 历史
授课者:李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什么时候?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皇帝制
设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
中央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
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汉书·贾谊传》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唐朝藩镇的分布和中央与藩镇力量对比图
边镇兵
49万
中央军
9万
:
:
思考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根源何在?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后梁:朱温, 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郭威, 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材料:当北宋初,君臣讨论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宋太祖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宰相赵普对曰:“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影响
军事
行政
经济
军事上:①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
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②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行政上: ①派文臣任地方知州;
②设通判负责监督。
经济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
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管。
这些措施体现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北宋的地方分权
中央
皇 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
地方:设行省和宣政院辖地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省—路—府—州—县和宣尉司
元与北宋
疆域比较图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4、宋朝对相权的分割: (二府三司)
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使
5、元朝的中书省制
1、西汉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西汉的中朝(内朝)外朝制度
内朝:皇帝亲信组成,决策机构
外朝:三公九卿组成,执行机构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将权力由外朝转到内朝手中?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皇帝
中
书
尚
书
门
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中
书
尚
书
门
下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做法后来被宋沿袭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使
宋朝
参知
政事
元:中书省制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君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发展趋势为怎样?
汉:内外朝制度,借内朝削弱外朝相权
隋唐: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宋朝:“二府三司”,宰相多人,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
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哪朝解决的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围绕矛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得到不断加强
秦 朝:建立
汉 元:不断发展
演变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方 法 依 据
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方 法 依 据
汉代 察举制 推荐征召 孝悌
廉正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选拔推荐 门第
隋唐宋—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知识
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忽视实践性知识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作业: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元:中书省制
西汉:建立中朝(内朝)外朝制度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以上五个制度中,哪一个制度中的宰相权力最大?
答案提示:
宋太祖
唐太宗
秦始皇
汉武帝必修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 ( )
A、中央机构 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制度 D、丞相权力
2、汉朝实行的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 )
A、刺史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察举制 D、三省制度
3、宋朝最高的军政机构是 ( )
A、二府 B、枢密院 C、三司 D、宣政院
4、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5、北宋时期,为了分散宰相权力而设立的是 ( )
A、 参知政事 B、 中台 C 、枢密使 D 、侍中
6 、行省制度创立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7、元代设置的管辖西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
A、宣慰司 B 、门下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8、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 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10、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1)郡县制 (2)三省六部制 (3)行省制度 (4)三司制度 ( )
A、(1)(2)(3) B、(1)(3)(4)
C、 (1)(2)(4) D、(2)(3)(4)
1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趋势有 ( )
(1)削弱地方、加强中央(2)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3)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4)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见渐趋严密
A、(1)(2)(3)(4) B、(2)(3)(4)
C、(1)(3)(4) D、(1)(2)(3)
1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二、材料题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并说明有无本质区别的原因)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三、问答题
元朝实行中书省制的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实行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CABBA 6—10、DCACD 11—12、AA
二、材料题:(此答案仅供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答:(1)①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②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
(2)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得不偿失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三、问答题:
答:目的:为了吸取宋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管辖和统治辽阔的国家,元朝实行了行省制度。
影响: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其它措施: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还设立了枢密院为最高地军事机关;设立宣政院通领宗教事物和西藏地区,皇权继续加强。
w.w.w.k.s.5.u.c.o.m
www.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 案
(一)教学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二)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①措施
a.汉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②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易错点】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但封国制的存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点】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颁布“推恩令”。
2.唐代
①措施: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②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易错点】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3.宋代
①措施
a.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b.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c.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②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冗官、冗兵、冗费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宋朝。
【易错点】宋代由文官做地方官,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易错点】北宋统治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4.元朝
①措施
a.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其他地方设行书中省,简称行省或省。
b.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c.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②影响
a.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记忆方法:管理统一开端。
【易错点】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
1.演变: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后来的三公的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取代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分割相权。
2.焦点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特点:是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逐渐加强,宰相的权力不断被分割和削弱,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4.结论
①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②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③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①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②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易错点】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重用尚书令等身边侍从人员。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
①措施
a.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唐朝的中央的三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b.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
②影响
a.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b.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记忆方法:牵制创举。
【易错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易错点】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例题: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D )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例题: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C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4.宋朝
①措施
a.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政宰相职权。
b.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①措施: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削弱了皇权。
【易错点】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例题: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B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易错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易错点】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易错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实质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
【易错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总体上看,基本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二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例题: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B )
A B C D
【问题】分析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焦点:演变的焦点集中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
2.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3.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建立起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的管理体制。
4.影响: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①目的: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②时间:汉代。
③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④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①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影响:
a.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意提高才能。
b.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
①形成过程
a.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c.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②重要影响
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c.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
【易错点】首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其主要进步意义在于: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易错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体不断强化的趋势。国体决定政体,封建官僚制度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与封建专制相适应的。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能;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
【问题】宋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地方势力割据称雄的局面。北宋建立后,直到清朝统治结束,中央政权始终能够牢固地控制着全国各地。这一重大变化与北宋政权采取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呢?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问题】19世纪中后期英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
1.隋朝:开始创建。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采取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方法,开创了科举制度。
2.唐朝:日益完备。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完善。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武则天时期开始进行殿试,殿试在皇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
3.明朝:盛极而衰。
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八股文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把科举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4.清朝:走向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此后科举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问题】全面分析理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国家权力世代由贵族把持。
2.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下推行人才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
①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②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③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5.原因
①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②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6.趋势
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7.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8.作用
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和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www.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
皇
权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