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
导语
《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
——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一、文本理解
高一4班 徐旭雯
1.填写学习任务单,梳理文本内容。
高一5班 方馨妍
一、文本理解
表一
一、文本理解
高一4班徐旭雯
高一5班 方馨妍
一、文本理解
表二
一、文本理解
a
概念比较
礼治
人治
法治
一、文本理解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无讼现象
二、思辨探究
问题一
文中说,“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如何维持这种规范的?“传统”凭什么在没有权力机构的强制下维持人们的行为规范?
二、思辨探究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huǎn),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选自《礼记》
曾子易箦的故事
二、思辨探究
问题二
作为一种治理模式,“礼治秩序”有太多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成分,为何它还能在中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
二、思辨探究
问题三
在当时的乡村,因妻子偷汉子而打伤了奸夫的案子该怎样判案?
二、思辨探究
问题四
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为何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呢?
三、拓展延伸
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
上联:
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下联
1
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
循礼,循俗,无讼人安其家。
下联:
三、拓展延伸
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脸向庄木三说话。
“就是你们两个么?”
“是的。”
“你的儿子一个也没有来?”
“他们没有工夫。”
“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也闹得够了。不是已经有两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丈夫 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人的意思也这样:和我 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
“…………”
“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到皇帝伯伯跟前,也没有这么便宜。这话只有我们的七大人肯说。”
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
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推断这个小说片断所写内容以及故事结局
2
三、拓展延伸
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在这一过程中“礼治秩序”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3
四、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矛盾纠纷调解类节目背后的文化心理
四、综合实践
(1)观视比对。搜索观看《第三调解室》《钱塘老娘舅》《金牌调解》这三大电视栏目的节目,每个栏目至少看完一次调解,完成信息比对表。
项目 栏目 求助者身份 求助者诉求 调解嘉宾身份 调解环节设置 调解效果达成 节目特色亮点
第三调解室(北京卫视)
钱塘老娘舅(浙江卫视)
金牌调解(江西卫视)
四、综合实践
(2)交流讨论。学习小组就如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①在这三个电视栏目中,哪个栏目更倾向于用现代法律来解决矛盾纠纷,哪个更倾向于用传统道德观念来做调解?②为更好地达成调解目的,栏目组和嘉宾分别做出了哪些努力?③不同电视栏目的设置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心理?④栏目设置的差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吗?⑤如果你有调解需求,会上哪个栏目去做调解?⑥《民法典》全面实施之后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3)撰写报告。由小组长指定代表根据大家的讨论撰写比对分析报告,不少于500字。
五、结语
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清理。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明。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费孝通
谢
谢
看
观
谢
谢
看
观
谢
谢
看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