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入世还是出世?两种选择,别样追求——7.《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 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入世还是出世?两种选择,别样追求——7.《短歌行》《归园田居》联读 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09:5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
——清·袁枚
任务一:听读诗歌,整体把握
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
——清·袁枚
《短歌行》:忧
《归园田居》:归
任务一:听读诗歌,整体把握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一)品读《短歌行》
1.《短歌行》中反复出现“忧”字,曹操“忧”在何处,为何而“忧”

一忧时光易逝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就
(一)品读《短歌行》
2.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忧”情的?
比兴、用典
A.“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一)品读《短歌行》
3.完成表格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特点 情感 情感具体表现 如何
抒情
《短歌行》
乐府诗
抒情诗
质朴刚健雄心壮志

一忧时光易失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
比兴
用典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二)举一反三,品读陶渊明之“归”
陶渊明选择远离黑暗官场,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回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选择?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问题 内容 情感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之后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二)举一反三,品读陶渊明之“归”
陶渊明选择远离黑暗官场,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回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选择?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问题 内容 情感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痛苦、烦闷(“羁鸟”“池鱼”)
为何而归 “爱丘山”“守拙” 本性
归向何处 田园 向往
归去之后 茅屋、树木、鸡鸣、狗吠 有余闲、返自然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品读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二)举一反三,品读陶渊明之“归”
写景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三)比较阅读,体悟人生志趣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特点 情感 情感具体表现 艺术手法
《短歌行》 乐府诗 抒情诗 质朴刚健 忧 一忧时光易失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 比兴、用典
《归园田居》(其一) 归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三)比较阅读,体悟人生志趣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特点 情感 情感具体表现 艺术手法
《短歌行》 乐府诗 抒情诗 质朴刚健 忧 一忧时光易失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 比兴、用典
《归园田居》(其一) 五言古诗 田园诗 平淡舒缓 归 厌恶官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 比喻
借景抒情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
任务二:品味涵泳,分析比较
任务三:知人论世明志趣
诗言志,而志又因生活而立,曹操和陶渊明为何有全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呢?你更欣赏哪一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②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文人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任务三:知人论世明志趣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靖节二字具有平淡、清高、有气节的意思,符合先生品格),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除诗歌外,还有辞赋《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评价极高: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任务三:知人论世明志趣
诗言志,而志又因生活而立,曹操和陶渊明为何有全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呢?你更欣赏哪一种?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特点 情感 情感具体表现 艺术手法 知作者,明诗心
《短歌行》 乐府诗 抒情诗 质朴刚健 忧 一忧时光易失 二忧贤才难得 三忧功业未就 比兴、用典 志在千里:54岁曹操,统一了北方,想要一统天下。
《归园田居》(其一) 五言古诗 田园诗 平淡舒缓 归 厌恶官场 向往自然 追求自由 比喻 借景抒情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白描 热爱田园:29岁做官,时隐时仕;41岁,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来。
任务三:知人论世明志趣
作业: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法,比较阅读曹操《却东西门行》和陶渊明《杂诗(其二)》,比较两首诗表达的人生态度。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