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江花月夜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8-26 14:0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0张PPT)
春江花月夜
1. 流畅诵读,感悟诗歌。
2. 分析本诗感情表达的层次结构,体会景、 情、理的完美融合。
3、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4、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张若虚
约生于660-720年间
扬州人
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间(李显复辟用则天年号705-706年)与贺知章、贺朝、 万齐融、邢巨、 包融同以吴越名士,驰名京都。
开元初(713-741年),又与贺知章、 张旭、 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名传千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
一、解题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内容多是写艳情的“宫体”诗,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47《清商曲辞 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曰:“《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
此曲。”
《南史》曰:
“后主张贵妃名丽华,与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并有宠,又以宫人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每引客游宴,则使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送宫女千数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其略云:‘璧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大抵皆美张贵妃、孔贵嫔之容色。”
丽宇芳林对高阁,
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
出惟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
玉树流光照后庭。
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在形式上,张若虚将这一旧提由五言短篇改造为七言歌行 。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一层洁白的雪,这是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光涤荡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作者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巧妙地缴足了题面,春、江、花、月逐一吐出,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思考:这八句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一个什么样的顺序?
同时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最后凝结在一轮孤月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诗句始终围绕月,感性动人。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自然美景转向了人生图象。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
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所有描写,均紧扣月。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这八句是从谁的角度来写作的?
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摇曳生姿,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月下美景,人生苦短,离别相思,流光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内。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春江月夜的美景
因月而起的情思
江畔月下的沉思
层次分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花月(景)
宇宙人生(理)
思妇游子(情)
完 美 融 合
春江月夜的美景
江畔月下的沉思
因月而起的情思
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1、构思精巧
2、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4、语言风格,既有民歌的清新明 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3、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
1.构思精巧
(1)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
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3、 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
《春江花月夜》写的是静谧的夜晚,不能用李白《蜀道难》的句式大开大合,为了表达宁静的气氛,此诗在章法上追求整齐,但过于整齐就显得呆板沉闷。因此在章法上,《春》诗整齐而颇具变化。
《春》诗共36句,像9首绝句组合而成,显得整齐匀称,但每过一绝,韵律和内容却有变化、发展。
在句法上,整句、散句反复串插使用,排比、对偶代表着整齐和谐,排比对偶穿插在散句中,富于变化。
4. 在语言风格上,既有名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语言优美,韵律和谐
顶真句法、问答句式,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使《春江花月夜》具有浓郁的民歌情调。与南朝民歌《西州曲》若,给人一种续续相生,连拊接萼,摇曳多姿的感觉。
词藻华美,音韵婉转,具有文人诗的风味。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如同一曲优美的梦幻曲。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徐增《而庵说唐诗》: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者。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这首诗千古传诵的原因?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文人学士漂泊离乡而失意苦闷的心境。在春江花月的夜里,诗人面对着美好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宇宙无尽,人生苦短的感慨,想到楼头思妇,天涯游子等人生坎坷,具有极深的社会意义。所以为历代传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原因:
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无数有才之士被压制,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到处飘泊,苦苦奋斗而难展其志,面对无限的宇宙感受到人生的眇小与短促。这种人生旅程中的失意,在历代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学士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从而引起了读者的思想共鸣。
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的淫靡的宫休诗,诗人借用旧题,却一洗淫靡之气,而反映历代社会中普遍性的社会性问题,在文学史上具有积大的作用。
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描写景物,艺术
上取得极高成就。
这首诗中有对春江月色的赞美也写了离别的感伤,试分析这二种感情在诗中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
1.两种情感有主次之分
(l)从意象上看作品中出现的多是自然意象。
春江花月夜是自然意象,离情别绪是人事意象,从作品总体看,自然意象胜于人事意象。
相思离别只是全诗的一部分。无论从全诗或笫三段来看,相思离别只占一部分,而对春江月色的描写一直贯串全篇。
(2) 从层次上看
诗先写春天的景色,以及春天迷人的气氛,也就是写那种爱春赏春的情绪,由春天迷人的景色激发起人们对爱情的珍重情绪,男女的相思离别烘托了一种惜春伤春之情,这种相思离别更加衬托出春光对人的诱惑力。
(3)从诗的感情来看,由爱春赏春
到惜春伤春,都是对青春的歌颂。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惜春)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伤春-惜春)
伤感情绪是诗中客观存在的。
(1)这种伤感不是表现为对生活的绝望,不是表现为颓废,而且这种伤感不是反映生活的贫乏苦难,而是产生于对生活、对自然的如痴如梦的陶醉。
2.如何看待诗中的伤感情绪?
《吴歌》中一些的相思离别是一种凄苦之音。
《子夜歌》: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的相思离别是一种无奈和渺茫。
(2)这种伤感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人生由此而走向成熟。唐诗亦如是。
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3. 诗中的透露出来的时代气象
《春江花月夜》——治世之音
《天净沙 秋思》——乱世之音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王运《湘绮楼说诗》卷一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
全诗通过季节变换的揭写,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歌辞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宛转动人。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
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
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
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
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
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
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
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
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
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
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
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
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
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
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
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
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
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
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
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
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
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
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
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
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
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
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
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
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课后思考】
盛唐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一诗是
历来为人们广泛传颂的上乘之作,试与本
诗对照,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远,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本课结束,谢谢﹗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