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2019级
10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10月21日
一、选择题
1.据《西周史》:“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这说明西周( )
A.开创一个超越政治力量的共同文化体成为必然趋势
B.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拓展周王室的统治区域
C.实行宗法制加强了周王室的血缘认同
D.开创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
2.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
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 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 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3.唐朝许多文人把从军入幕作为建功立业的途径,所以有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说法。宋代则不同,“作相须读书人”。《宋史》记载宋太宗对于文笔并不好的赵昌国也破格录取,“特赐及第以劝来者”。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扩大文人建功途径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科举选官制度 D.众设其官分散权力
4.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阁部争权( )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根源于皇权的衰落
C.影响了明政府的行政效率 D.阻碍了阶层的流动
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东西就必然是最终目的、是公正”。这表明( )
A.亚里士多德崇尚和平与正义 B.人的自由受城邦的制约
C.希腊城邦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D.在城邦居住者皆为公民
6.《罗马史》指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这才是公法私法区分的逻辑起点,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这说明罗马法( )
A.注重维护契约精神 B.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公法比私法更权威
7.长久以来,英国的法庭在习惯法与议会立法冲突时,往往宣告议会立法无效。1688年后,法官们便转而服从于议会立法,废除了其裁决议会立法效力的职权。这说明英国( )
A.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 B.成文法取代习惯法
C.议会开始拥有立法权 D.司法独立遭到破坏
8.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认为,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自由的共和国是个人自由的前提与基础。政府对个体来说并不是一条只能在人们家门口看家的恶狗,而是人们追求自身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好管家。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
A.主张建立绝对强大的联邦政府 B.保护个体权利的适度要求
C.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的合理性 D.维护少数精英阶层的利益
9.有人说近代法国是“各种政体的试验场”,其最后确立的政体被称作“一票共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A.缺乏共和思想的洗礼 B.工业革命的影响甚微
C.民主发展的进程艰难 D.共和制建立缺乏基础
10.普鲁士新建立的炼铁、铁器制造和机器制造企业,为全德之冠,占70%以上。1870年,德国铁路线的长度(不包括奥地利)为18560公里,其中普鲁士的铁路里程为11520公里,全德铁路网的运营为普鲁士掌握。这说明( )
A.工业革命助推德国统一的实现 B.政治分裂阻碍了德国的现代化
C.近代交通决定了德国内部差异 D.垄断资本的崛起推动政治转型
11.1841年8月,英军侵略厦门,当地防御的清军共计5680人,但驻守当地的福建水师因绿营分属不同指挥系统,导致4300余人中参战者不足2000人。这反映出( )
A.民众的民族意识缺失 B.清政府政治上腐朽不堪
C.清政府缺乏主权意识 D.清朝军事制度有待完善
12.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
A.导致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C.体现洋务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D.标志着汉族地主掌握了朝廷实权
13.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大局何堪设想?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
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
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
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
14.图1为刊登于1916年7月31日《新闻报》上的一幅漫画《再造民国之最要着》。画面中一名议员一手拉风箱,一手执勺,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这幅作品( )
图1
A.暴露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面目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
C.表达了国人重建民主政体的愿望 D.标志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5.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毅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有学者评价道:“这在80年的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是空前的事。它冲破了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树立了一个敢于抗争的先例,对此后的中国外交产生了积极影响。”该评价主要是基于,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
A.实现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成功 B.为解决山东问题提供了可能
C.展示了北洋政府不畏强权的决心 D.成为“公理战胜强权”的典范
16.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D.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二、非选择题
17.【边疆治理】(14分)
材料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汉王朝还在边疆地区实行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边疆政策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积极作用。(6分)
18.【民主与宪政】(14分)
材料一 18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政治上是特别得天独厚的:那里既有继承自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又有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收了许多英国所没有的有关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理念。在后一方面,美国人在殖民地时代和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显然起过重大作用,它为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试验方面实现对英国的重大超越提供了可能。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照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现代民主创制实验方面能够超越英国的原因;简要指出材料一中的“主要理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造成中国与美国实施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8分)
19.【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转型】(12 分)
材料 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革命的失败与成功】(12分)
材料一 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材料二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这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并在城市首先胜利的。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于是,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革命”的名称,指出这场革命的性质并概括判断它“失败”的主要依据。(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27年的失败”的表现,概括“这条道路”的内涵并分析它能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源。(6分)
沙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2019级
10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B A A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C B B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6分。任答3点即可)清代:因俗而治;设置行政机构管辖。(2分)
(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8.【答案】
(1)原因: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兼收并蓄;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3分)
理念:三权分立;民主共和。(3分)
(2)表现: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强调主权在民;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任意三点,3分)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革命派“因人立法”;民众的民主宪政意识淡薄;袁世凯的破坏;列强的阻挠、破坏。(答对一点2分,总分不超过5分)
19.【答案】
示例: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述方面
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 向下沉沦:鸦片战争、第二次将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迫使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向上发展: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并出现“短暂春天”;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观点明确;论据较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0—12分)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2—3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述表述清楚(5—9分)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述;表述不清楚(0—4分)
20.【答案】
(1)名称:辛亥革命;(1分)
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分)
依据: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分)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失败:国民革命(或大革命)失败;(1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失败(任写1点即可);(1分)
内涵: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2分)
根源:符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