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0-23 10: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B.不同的物质其组成元素也一定不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其原子核内中子数相同 D.同一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只能表现出一种化合价
2.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市售纯净水清洁、纯净,所以长期饮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B.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加热铜绿有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所以铜绿组成里一定含有碳、氢、氧、铜元素
D.分解反应生成物有多种,所以生成物有多种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3.下列有关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分子可能发生变化
C.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D.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4.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①分子种类②元素的化合价③元素种类④分子个数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5.为减少污染,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有毒的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无污染的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未改变 B.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再分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加入催化剂可提高产物质量
6.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5 10 12.4 12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3.6 10.8 20
关于此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为1:3
C.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若丙、丁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5,则丙、丁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7.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变化与守恒:依据砂糖灼烧后得到黑色物质,可推测砂糖中可能含有碳元素
B.探究与创新: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只需设计实验证明氧化铜能否改变反应速率即可
C.宏观与微观: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模型与推理: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水中溶有氧气
8.下面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制O2 B.水通电一段时间
C.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9.在某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物甲、丙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8:1
C.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10.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证正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C.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为22 g B.W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O2、H2O和W都为反应物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7
13.3.2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7.2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①一定含有C、H;②一定不含有O;③可能含有O;④一定含有O。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14.铜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所得固体产物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则原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为
A.20% B.33.3% C.80% D.81.2%
二、填空题
15.已知6 gA与24 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 gD和若干克C,则C的质量为______g;若要制取3 g的D,求至少需要______gA和______gB发生反应,同时可制得______gC。
16.将36 g水通电完全分解时,得到4 g氢气的同时,可以得到______g氧气;若已知在电解水过程中,共收集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为1.8 g,则已发生电解的水的质量为______g。
17.如图是甲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通过比较、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甲烷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
(2)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相同点是______。
(3)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一个信息:______。
18.现将3.2g某纯净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生成水的质量为3.6g,则该纯净物中含有_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且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依次为_______。
19.根据下图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为______,该实验证明______。
(2)实验 B 中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其中 B 烧杯的作用是______。
(3)C中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则该可燃性气体一定含有______元素。
20.某同学分别进行了四组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实验,每次取a和b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进行完全,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a/g b/g c/g
组1 7 3 9
组2 6 4 9
组3 x y 6
组4 5 5 z
(1)对比第1组和2组实验数据,可知第2组物质b______(填“不足”或“过量”)。
(2)x、y可能的数值是______(选填序号)。
A.1,9 B.2,8 C.3,7 D.4,6
(3)反应过程中a、b、c三种物质质量比为______。
(4)通过计算得出z=______g。
三、简答题
21.实验室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如果用内焰加热,试管外壁会附着一层黑色物质,实验证明该物质是炭黑,而用外焰加热时,却看不到这种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
22.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电子称上称量质量,然后点燃蜡烛,发现:随着蜡烛燃烧,电子秤上的示数逐渐减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示数减小的原因。
23.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从不同角度写出三条信息。
24.镁条能在氧气中燃烧,镁条能不能在其它气体中燃烧呢?
为探究此问题,小平同学用坩埚钳夹持镁条在空气中加热后,伸入盛满氯气(C12)的集气瓶内,看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产生白烟,并放出大量的热。在此过种中,小平运用的科学方法有________。推理也是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根据乙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观察的现象做出解释,小平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断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镁固体,她做出推理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
25.回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4个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白烟的成分是 __________ 。
(2)实验二中,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不一致的原因是 __________ 。
(3)实验三中,能说明铁跟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明显现象是 __________ 。
(4)实验四中,如果燃烧前每条的质量为2.4g,燃烧后得到所有的白色固体质量为4.0g,则该镁条在燃烧时消耗掉空气中的氧气的质量为 __________ g。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A 6.D 7.B 8.C 9.B 10.B 11.B 12.D 13.A 14.C
15.21 2 8 7
16.32 1.8
17.(1)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2)都含有氧原子(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18.碳氢氧 1:4:1
19.(1)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 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对照 (3)氢
20.(1)过量(2)D(3)2:1:3(4)7.5
21.①外焰酒精充分燃烧②酒精中含有碳元素 (答案合理即可)
2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参加反应的蜡烛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质量之和,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扩散到空气中了。
23.(1)反应物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为氮气和二氧化碳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3)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从不同角度答题,合理即可)
24.实验法、观察法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5.P2O5 装置未密封,生成CO2逸散 铁表面有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