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1年高一语文阶段质量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默写(8分)
(1) ,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采之欲遗谁? 。(《 》)
(3) ,飞星传恨, 。(秦观《鹊桥仙》)
(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 ”, 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按要求选择(2分)
(1)下面几幅对联中适合赠送给学校新成立的文学社的一联是( )。(2分)
A.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豪端。
B.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C.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D.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
二、阅读与分析(50分)
(一)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3—7题(14分)
足迹
王愿坚
山背后突然腾起了雪雾,冷风推送着浓黑的乌云疾速飞来,遮得天昏地暗;风吹起的积雪,夹着大片雪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远处的山峰,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雪帘雾障里,前面队伍刚踩出来的路又模糊不清了。
指导员曾昭良深深吸了口气,搀着病号又吃力地向前走去。
路,越来越难走了。曾昭良觉得自己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几倍,眼前迸散起一串串金星。两腿好像被积雪吸住了,足有千斤重,每挪一步都要积攒浑身的力气。特别难耐的是胸口,好像塞进了大团棉花,透不出气来。这时候,要是能够坐下来歇歇该有多好;可是不行。山顶空气稀薄,在身体衰弱又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只要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一步,两步……尽管走得很慢,雪路却终于一尺一尺地移到身后去了。约莫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奋斗,两个红军战士终于走完了这段艰难的路。
可就在这一瞬间,曾昭良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在这不大的雪坪上,东一个、西一个地坐着好几个红军战士——他们已精疲力竭了。
曾昭良的心像被揪了一把,又紧又疼,他忙扶着病号站好,指着下山的路,嘱咐几句;然后踉跄地向一个坐着的战士走去,但已经迟了——那个同志的胸口已经和胸前的手榴弹一样冰冷。他把手榴弹袋取下来挂在肩上,又挪向旁边一个年轻的司号员。可是,就在他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的时候,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却噗地坐下了。
曾昭良焦急地跺了跺脚:“怎么办?”
像是回答他的问话似的,一只手伸了过来,挽住了小司号员的另一只胳膊。
曾昭良抹去眼角上的雪水,定睛看了看来人。这人穿一身普通的红军单军衣,只是面容有些特别:连鬓的胡须上挂着冰碴,堆着白雪,浓眉上沾满了雪花,看上去简直是神话里的老人。那双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这是一双熟悉的眼睛,可是到底在哪里见过,曾昭良却想不起来了。
那人深深地踹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过了一小会儿,才点头示意“来!使劲!”
两人一齐用力,把小司号员搀了起来。
那人爱抚地扬起袖子,掸了掸司号员脸上、头上的积雪,然后转身,向着山项上的人们说道:“同志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哇!”
声音不高,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顿时,坐下来的人们一齐向这人望过来,那一双双眼睛里都闪出兴奋和喜悦的光彩。人们低声传告着什么,有的在努力站起来,有的已经在别人的帮助下站了起来。人们肩起了枪,挽起了臂膀,结成了一条人的长链,缓缓地向着山下移动了。
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扶着一个饮事员来到那人身边,低声说:“走吧,您身体不好。”那人轻轻拂去警卫员的手,没有应声。他默默地望山后,又望望曾昭良。突然,他把一只手搭到曾昭良的肩头上,问道:
“是党员吗?”
“是。”曾昭良回答。
“累了吧?
曾昭良望着那双亲切的眼睛,点了点头。
“是啊,困难!”那人深深地喘了口气,“可是,要是不困难,要你,要我,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手抚胸前,喘息了几下,又向曾昭良靠近了些,压低的声音里透着关切,“同志!——你看见了,这里需要留下一个人。”
“是,需要。”曾昭良应了声,思索着这话里的意思。
那人伸手摸了摸曾昭良身上的衣服,然后摸着自己身上,又打量着周围的人。曾昭良明白了:他大概是想给我找一点御寒的东西 。
但是警卫员连忙打开皮包,把纸和铅笔递过来。
那人笑了笑,拿起铅笔,向着手上哈了口热气,然后飞快地写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曾昭良完全明白了自己的任务。他庄严地立正,问道:“这命令是……”那人微微一笑,在命令的后面签上了三个大字。曾昭良看着这个所有红军战士都衷心敬爱的名字,浑身的血液都热起来了。
“是!周副主席!”曾昭良激动地接过命令,举手敬礼,并且庄产地复诵着:“不要停下,继续前进!”
“同志!”周副主席点了点头,“我们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他紧紧地握住了曾昭良的手,“好,你带走一批之后,把任务交给以下十个同志。
说罢,他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关切地嘱咐道:“同志,记住!千万不能停下啊!”
(有删改)
3.小说的三要素是指环境、 、情节。(1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2分)
A.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样、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那双智慧亲切的眼睛与下文战士们听到声音很受鼓舞相呼应。
B.“深深地喘息着,显然也在积攒着力气”体现了环境的艰苦,表明人物身体不适,也表现出了周副主席在困境中的坚强不下屈的特点。
C.曾昭良刚刚抓住小司号员肩膀,那个被他扶上山来的病号又坐下了,这让他左右为难,陷入焦急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引出了主要人物周副主席。
D.“不要停下”“千万不能停下啊”,小说写周副主席反复叮咛曾昭良,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用词准确生动,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英雄形象。
B.小说通过正面描写刻画周副主席的眼睛“那么和善、亲切又充满智慧”,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C.小说以“搀起了小司号员,向前走去”、再次叮嘱曾昭良不要停下,运用动作、语言描写,使周副主席的形象更加丰满。
D.“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命令的重要性,也暗示出周副主席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
6.小说画线部分为什么细致刻画曾昭良带着病号爬雪山时的痛苦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赏析。(4分)
7.曾昭良和周副主席两个主要人物,哪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8—10题。(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8.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9.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0.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5分)
(三)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11—15题。(19分)
前倨后恭
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团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届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②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园。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呼!”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③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泰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④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夫苏秦起阊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1.加点字解释(4分)
(1)皆少之( ) (2)以面掩地而谢曰( )
(3)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 ) (4)贷人百钱为资( )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D.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5.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苏秦人物形象。(4分)
(四)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16—19题。(9分)
独坐轩记
(明)桑悦
①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②于训课暇辄憩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悠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③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①千古: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投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土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②,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坐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①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之一种。②纷挐纠错:纷杂纠缠。
16.作者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原因是什么?(2分)
17.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8.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写轩前荷花以及松、柏等树,寄托自己君子自喻之意。
B.第③段记事“又若”“虽然”两接,文笔灵动,顿挫生姿。
C.第③段写“尘坌不入”,实写独坐轩纤尘不染的明净环境。
D.作者之“独”,更深的是在于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为伍的心志。
19.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三 写作(40分)
20.作文
有人说,高中是“学子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源源不断,直流到永远,去浇灌人生旅途中的一草一木。”刚刚进入高中的你,是怎样感悟高中的?请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所悟所思,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答案:
1.(8分)(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2)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3)纤云弄巧 银汉迢迢暗度(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A(2分)
3.人物(人物刻划或者人物形象)
4.D(“突出了曾昭良临危受命勇担当的革命精神”有误。这里应是突出周副主席关爱同志、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
5.D(“对曾昭良的身体极其担心,怕他无法完成任务”理解错误。如果对他的身体极其担心,就不会安排给他这样的任务。其实,周副主席是想到嘱托他一句,此处细节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并非对他担心。)
6.①与文章开篇环境描写相呼应,表现自然环境恶劣。②以曾昭良的极大痛苦,反衬他的善良无私、顽强拼搏、关爱同志的革命精神风貌。③以曾昭良的痛苦感受,类推到周副主席的感受,进一步衬托周副主席的高大形象。④以人物的痛苦感受,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
做此题,学生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展开。
(1)在故事情节发展上,第三段描写和小说开头对大风雪的描写,如“遮得天昏地暗”、“劈头盖脸地打下来”等,相呼应,凸显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反衬)了英雄形象。表现他们坚定的意志及不屈服的精神。
(2)在人物刻画上:人物身体对环境的不适不仅表现环境的艰苦,更主要突出他们行动上并没有倒下,而是与环境作斗争,这样的描写更加反衬出曾昭良在困境中的坚强不屈的特点。而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也在感同身受这种恶劣的环境,与士兵们共同经历雪的洗礼,从而更加凸显了周副主席的高大无私形象。
(3)主旨上:侧面表现红军战士和领导人忠于革命、忠于信仰的主题。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主题思想。
7.示例一:曾昭良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从前到后,小说的主要部分都在写曾昭良。而周副主席到后面才出现。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小说对曾昭良的描写最为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③从主旨而言,曾昭良是普通战士,他更能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的坚忍的革命精神。
示例二:周副主席是主人公。理由:①从情节而言,周副主席虽在后面才出现,但涉及他的情节是小说的关键情节,因为周副主席的出现,情节才得以向前发展。②从人物形象而言,周副主席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对他做了更为多层次的刻画,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③从主旨而言,周副主席的行动和语言,都无疑更能体现红军的卓越品质和革命精神。④曾昭良的形象虽然很突出,但他是执行周副主席命令的人,是周副主席革命精神的受感染者,其重要性显然不及周副主席。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探究能力。
这类题目答案不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答这类题首先明确立场观点。比如“我认为……”;然后用充足的理由加以证明。判断一篇小说谁是主人公,一般从四方面考虑:用墨(字数)多少或内容的侧重而言,多的往往是主要人物;侧重的是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是否性格特征鲜明突出;情节安排上是否均有涉及;中心思想或者主旨大意是否息息相关。
具体而言,(1)若认为周总理是主要人物,考生要找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周总理有关言行举止的描写,这些描写体现了周总理什么样的精神品格。如本文主要记了周总理帮助曾昭良搀起了即将坐下的小司令员;鼓励战士们“革命,需要我们往前走”;决定山顶的雪坪上需要留人;写下命令并签名,要求共产党员要出现在关口;搀扶战士,继续前进。从周总理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坚定的意志及不屈的精神,和爱士兵,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描写了一位坚毅慈祥、与战士同呼吸共命运的党的领导人形象。
(2)若认为曾昭良是主要人物,从情节上,曾昭良贯穿文章始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描述曾昭良搀着病员爬上雪山顶的艰难;第二部分(6-28),叙述曾昭良翻过雪山顶,在拉那些坐下休息的同志起来时,得到周恩来的帮助,周恩来鼓励大家勇敢前进,不能停下;第三部分(29-32),叙述曾昭良看着周副主席离去的背影,感慨万千。另外,文章集中笔墨通过“揪”“紧”“疼”生动形象地写出曾昭良看到雪坪上做着的以及正摇摇晃晃地寻找着地方红军的震惊和紧张,以及他对战士的关心以及对恶劣环境的敏感。可见小说对他的描写细致生动,形象十分鲜明。而曾昭良是千千万个普通战士的一员,他的行为和思想代表整个红军队伍,他身上更能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革命队伍,才能战胜恶劣而罕见的雪地环境。
总之,考生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展开等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8.(1分)C
9.(2分)B
10.(5分)“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11.(4分)(1)看不起 (2)道歉、认错 (3)倚仗、凭借 (4)借
12. B原因:有两派,合纵派“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派“事一强以攻众弱”。(3分)
13. C本句翻译为: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3分)
14.(5分)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15.(4分)①苏秦知耻后勇。他早年失意,面对家人的嘲讽,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②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③苏秦足智多谋。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故意让齐王宣称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 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 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 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 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 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16.(2分)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1分);宾客无法以礼接待(1分)。
17.(2分)写轩前半亩池塘里种荷花,于屋外隙地上植松柏等树,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分),同时也有以君子自喻之意,从而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分)。
18.C(2 分)
19.(3分)运用排比,增强语势(1分),多方面写作者在独坐中与书中不同人物晤对的不同方式(1分),表达自己崇尚圣贤而贬斥乱贼的为人态度(1分)。
(3分)运用整句(1分),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1分),写作者在独坐中与书中不同人物晤对的不同方式(1分),表达自己崇尚圣贤而贬斥乱贼的为人态度(1分)。
参考译文:
我在西昌担任学官,在学堂里建起一座小屋,像斗(一种盛粮食的容器)一样大,只能放得下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只放得下几卷经史书籍。客人来了不能行礼,只好不严肃的进来,因此给它起名叫做“独坐轩”。我在教课的空闲,就在里边休息,首先学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之道,其次学习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关闽濂治: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的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和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浏览秦汉以来的古人的事迹,加以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的度日。屋前有半亩水池,几丈的空地,池塘里种了荷花,土地上错杂的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屋子里,凡俗的事不想,胸怀所以更加开阔,又像左边临着太行山,右边临着东海,而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只要坐在(通过读书)这里就能对待各种事,遇到圣人就坐在弟子的位置上,就像亲耳聆听圣人的教诲;遇到贤人就坐在交结的位置上,就像接触很近的谈话;遇到乱臣贼子那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当面给予惩罚。坐的位置不固定,接触的人也不同,每天感到事情纷杂纠缠,如何能单独坐下呢?但是,我所说的纷杂纠缠,都是世上寂寞的人、物。而天地之间,和我一样的人很少,不说他孤独,不和我一样。于是写这篇《独坐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