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叔叔于勒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9-17 15: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1.课 前 预 习
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国著名文学家 的短篇小说集《 》。
2、本文以 为主线,以 为副线来安排情节。
3、本文的主人公是 。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人。”
4、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四、选择题。
1、选出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这个标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恶灵魂。
B、这个标题的重点在“我的叔叔”四个字上。
C、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于勒命运的变化,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2、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3、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4、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2.巩 固 练 习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行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的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 姓达尔芒司,也不知道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50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 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6、“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7、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8、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9、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10、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11、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

12、“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能 力 提 高
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桃源依旧在 罗兰
①当生活琐事纷繁,或自己忽然惑于荣利,卷入凡尘,因而感到心情窘迫,看不见天光云影之时,我就让自己做一次愉快的逃离。
②逃离的办法是坐车。
③有时,一趟外双溪即已足够。车行快速,带着你的身体与灵魂,一同驰过一个个与你无涉的处所,于是,你可以开始看见天广地阔,云淡风清。
④当然最好是坐火车,可以享有五六个小时的车行纵目之乐。让火车的最快速度帮你甩脱一切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
⑤于是,当火车越过市区,奔向原野,你可以放开一切顾虑与杂念。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自作灵通地向你报导今天股市如何,油价几许;没有人杞人忧天地向你嘀咕这边房价又涨,那边地再增值。没有人问你今天因何还穿去年的时装,更没有人提醒你已年“过半百”,“应怀”千岁忧,要经营再经营,积蓄再积蓄。
⑥在这样的旅途之中,你完全是孤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事务与你有任何关联。因此你可以不理会一切,专心欣赏车窗外闪过的远山近树,绿野平畴。
⑦那天我乘山线去,看青山翠谷;这天我乘海线归,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间仙园;下次我将乘最早班车去,专为欣赏晨雾;再乘夕暮车归,可以看到晚霞。
⑧铁路沿线,越是小站,越是文雅,越是保存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安闲。
⑨想像铁路员工如何把他们的小站细心点缀,把花圃围上多色的篱栏。有时红白相间,有时加些蓝和绿,润饰其间,里面盛开着美人蕉、野菊花或剑兰。有些小站不仅有花圃,且种着修剪得宜的灌木,或排列着漂亮的盆栽。有时火车开出车站以后很久,还可看见夹竹桃给铁路沿着红边,山坡上也多有粉红色或黄色的野花,点缀其间。
⑩海线小站连地名都安闲。追分、清水、南日、苑里、通宵……它们不在意快车肯不肯在这里停站。或许它们更应当欣幸快车不在这里停站,好使它们的站上与站旁,多有一些种植花木的空间,也免得嚣张的都市人去踩坏了它们的稻田。
通宵站一闪而过,那蓝白相间的墙垣,衬着彩色缤纷的花圃,使人疑为谁家别墅,连墙上漆着的“通宵”二字,也像旧时大户人家的堂名,透着不随流俗的悠远。
白沙屯地名潇洒,圃中有美人蕉竞艳,恰似要给这素淡的地名加上最出色的点染。
有时可见公路旁侧,木麻黄夹道,令人神驰。但最夺目还是那大片的稻田,匀净澄碧,稻浪如海,极目稻田尽处,才隐隐看到线条利落的农舍,清爽整洁,如同天天用水洗过一般。偶有不知谁家的红砖小筑,镶着白边的屋顶,安谧清幽,极富画意,远远地隐在丛树之间。
在这样的安闲与清幽里,我摆脱了那被金钱追赶,被荣利纠缠的窘迫;找回的是,当年千里独行,到这青翠之乡来追寻的那无需奔名逐利的处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
13.第①自然段中,“逃离”本是狼狈的,但作者却说“愉快”,这是为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4.第⑧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现代文明污染”,从全文看主要体现在哪里 请概括回答。
15.文章标题为“桃源依旧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
16.作者所写的“桃源”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有何异同 (4分)
相同:
不同:
七、文言文阅读:
晏子谏景公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 ”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晏子入见,立有间 见: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被狐白之裘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2分)
景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 我 的 叔 叔 于 勒 答案
一、
1.法,莫泊桑《羊脂球》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于勒的命运,赤裸裸的金钱。
3、菲利普夫妇。
二、
1、排比,2、比喻,3,比喻,4,反复。
三、
1、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3、语言描写,4、神态描写。
四、
1.C,2.A,3.A,
4、蜜蜂不舍昼夜采集花粉,那是启示我们要勤劳。或大树挺直腰杆,那是启示我们做人要端正。
5、人物、情节、环境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五、
6、“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
7、D。
8、若瑟夫,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9、D,从“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见他。”可以看出。
10、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母亲”的势利和尖锐。
11、略。
12、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六、
13.逃离凡尘,可以释放情怀,因而作者感到愉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时,只要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的内容即可解答。
14.世俗生活的繁琐,自然环境的破坏。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第④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这句话暗含的信息,就是答案。
15.①沿线小站景色美丽;②小站地名安闲素雅;③田园风光安谧清幽,极富画意。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第⑦自然段中“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问仙园”一句。因而⑧⑨⑩三个自然段,就是本题答案所在的位置,然后紧扣“桃源依旧在”进行解答。
16.相同:清幽宁静的氛围,闲适淡雅的生活。 不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虚幻的世界,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作者笔下的“桃源”是生活中实有的情境,是一种生活的追求。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要求很熟练地回忆起《桃花源记》。
七、
17.(1)妻子和儿女;(2)危险
18.(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该当何罪 (2)赵简子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让群臣推车。
19.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
20.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21.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
初三年级语文 编写者 张老师 审核者 预计学生完成时间 分钟 学生实际完成时间 分钟 班级 学号 姓名 编制日期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