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4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
B.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
C.现代人感觉自己整天总是忙忙碌碌的,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D.宋代人的团圆意识就已经与中秋节令发生了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的行为,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3.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夏花,又喜欢落蕊;喜欢看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又喜欢观赏凋谢的荷花……他从大自然汲取营养,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
A.ruǐ fú diāo jí chuán B.xīn niǎo diāo xī yuán
C.ruǐ niǎo diāo jí chuán D.xīn fú diāo xī yuán
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泸县干部真情援藏,树立了良好形象。近日,乡城县领导不远千里到泸县慰问援助乡城的干部人才,表达谢意。
B.这位97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抗战老兵摸到了国产新型坦克,顿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C.河边小径两旁长着蓊蓊郁郁。枝繁叶茂的苍天古木,新栽种的苹果林为它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D.由于缺乏经验,面对对方刁钻的发球,他没精打采,手忙脚乱,连连失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___________。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真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翼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10.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 。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广度,而友情则是一种深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1.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语言表达
14.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5.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凋谢diāo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浑浑沌沌tún
B.点缀zhuì 落蕊ruí 驯鸽xún 潭柘寺tuò
C.细腻nì 秋蝉chán 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D.颓废tán 鲈鱼lú 陪衬cùn 椭圆形tuǒ
16.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17.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B.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反而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C.“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把作者对故都之秋倾注的深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D.文中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18.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19.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20.本文写景颇有特色,请鉴赏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写景文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4课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四个比喻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
B.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地写出了其味烈、味深、味浓、味久的特色。
C.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形象地写出了其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的特色,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
D.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C.“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南国之秋的‘清淡’特色的眷恋之意”错误,这句话通过对比表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和喜爱之情。并且通过这一对比, 全文的情感就显得“更上一层楼”。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
B.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
C.现代人感觉自己整天总是忙忙碌碌的,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D.宋代人的团圆意识就已经与中秋节令发生了关联,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的行为,就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不仅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还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错误,语序不当,应为“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
B项,“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自身的根本精神之一”错误,成分残缺,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前面加上“把”。
C项,“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错误,句式杂糅,可改为“这是因为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或者“这是由大量工作琐事占用了他们的时间造成的”。
故选D。
3.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
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
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难以写出新意来”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平民,故都那些著名风景,古往今来似乎与那些文人墨客有关系,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关系,因而,作者选取了能体现平民生活的景物来写。
故选B。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夏花,又喜欢落蕊;喜欢看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又喜欢观赏凋谢的荷花……他从大自然汲取营养,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
A.ruǐ fú diāo jí chuán B.xīn niǎo diāo xī yuán
C.ruǐ niǎo diāo jí chuán D.xīn fú diāo xī yuán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
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ruǐ、niǎo、diāo、jí、chuán。对照选项,可知C项全部正确。
故选C。
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
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
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
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
故选C。
6.下列各旬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泸县干部真情援藏,树立了良好形象。近日,乡城县领导不远千里到泸县慰问援助乡城的干部人才,表达谢意。
B.这位97岁高龄、双目失明的抗战老兵摸到了国产新型坦克,顿时激动得不能自已。
C.河边小径两旁长着蓊蓊郁郁。枝繁叶茂的苍天古木,新栽种的苹果林为它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D.由于缺乏经验,面对对方刁钻的发球,他没精打采,手忙脚乱,连连失分。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
B项,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使用正确。
C项,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使用正确。
D项,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句中用来形容慌乱的样子,不合语境,可使用“惊慌失措”。
故选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
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
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故选A。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精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__________,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___________,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___________。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答案】C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用最真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B.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将在优化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布局和京津翼空间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
C.水下滑翔机这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对特定海域进行高精度大范围的水体观测,能够有效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
D.除了要在食品安全方面继续细化监管,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也是加强网络餐饮监管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朗读者》采用‘明星结合素人’的嘉宾阵容,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中途易辙,前一句的主语是《朗读者》,句意还没有表述完整,后一句就变成“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应改为“将知名人士或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与文学佳作相结合”。C项,“扩大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搭配不当,应改为“能够有效增加海洋环境的空间和时间测量密度”。D项,“如何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成分残缺,“保证”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改为“保证网上订餐平台所掌握的大量用户信息的安全”。故选B项。
10.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 。
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
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广度,而友情则是一种深度
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语段中有“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一句,分析此句,即可推知横线处“亲情”“爱情”“友情”的排列顺序,且能把握住作者在语意上要突出“友情”这一基本倾向。
A项,先讲“友情”不当,没有突出“友情”;
B项,先讲“友情”不当,没有突出“友情”;
C项,先讲“爱情”不当;
故选D。
二、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①_________,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②_________,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1.和语段中加点部分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B.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茶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为“总不能充分去感受那秋味、秋色和秋意”,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11.C
12.①原文运用排比,更突出强调了“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增强了语势;②原文运用短句更简洁明快,读起来有起伏,节奏感强;③原句使用不同的动词“看”“尝”“赏玩”更准确生动;④与上文形成整散结合的句式,更具美感,与散文的语言风格相符。
13.①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
【解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语言中加点部分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强调;
D.表示讽刺否定。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鉴赏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句式等角度对比原文与修改语句的不同,从而分析出原句的艺术特色。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句式整饬,更具美感;同时运用短句,节奏感强,简洁明快。
修辞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更突出强调了“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用词上,原句使用不同的动词“看”“尝”“赏玩”对应“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比“感受”这样的词语更准确生动。
1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可知,这里是在介绍江南的秋。再结合上文第一段对北国的秋的介绍可知这里与前文是轻转的关系,所以可以填: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
第二空,由“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可知,这里是拿南方的秋与北国的秋进行对比,鉴于前文在讲南国之秋,这里就不用重复了,所以可以填:比起北国的秋来。
三、语言表达
14.春到夏,夏到秋,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请学习借鉴《故都的秋》中的写作技法,运用两种常见修辞方法并采用衬托手法,写一段想象情境文字。(限80字以内)
【答案】示例一: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转瞬间沧海桑田,想当年霸王神勇,驰骋沙场,纵横四方,现而今只剩下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想当年明皇圣明,现如今也只剩下长生殿上那幽怨的吟唱。
示例二:春花,依旧灿烂,冬雪,依然清凉,然而笑容已逝,豪情不再。那金戈铁马的辉煌已被狂风吹散,那天下大同的繁华已被黄土掩埋,只剩下如画的江山依旧,度过了几多寒暑春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都的秋》的主要写作技法是“摩景写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摹写,表达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写一段想象文字,“从季节的更替变换上你想到了什么”,除了要借鉴《故都的秋》的“摩景写情”外,还有注意使用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采用衬托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注意语言简明(80字以内)、流畅。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5.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凋谢diāo 一椽chuán 平仄zè 浑浑沌沌tún
B.点缀zhuì 落蕊ruí 驯鸽xún 潭柘寺tuò
C.细腻nì 秋蝉chán 落蕊ruǐ 廿四桥niàn
D.颓废tán 鲈鱼lú 陪衬cùn 椭圆形tuǒ
16.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17.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以及“秋蝉的残声”“秋雨凉风”等景物,都是为了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B.文中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反而更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C.“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句直抒胸臆的话,把作者对故都之秋倾注的深情,表达得极为充分。
D.文中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18.作者为什么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19.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20.本文写景颇有特色,请鉴赏分析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写景文字。
【答案】
15.C
16.B
17.D
18.“蓝色或白色”都属于冷色调,而“淡红”色为暖色调。作者喜爱牵牛花的冷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寂之感。
19.对比,更加烘托出对故都的秋的思念。
20.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中。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浑浑沌沌”中的“沌”应为“dùn”。
B.“落蕊”中的“蕊”应为“ruǐ”;“驯鸽”中的“驯”应为“xùn”;“潭柘寺”中的“柘”应为“zhè”。
D.“颓废”中的“颓”应为“tuí”;“陪衬”中的“衬”应为“chèn”。
其中,“沌”为多音字。 沌[zhuàn] 用于地名。如:沌河,水名;沌口、沌阳,地名。均在湖北。 沌[dùn],如“混(hùn)沌”“混混沌沌”。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枣子颗儿”是本体,“橄榄”“鸽蛋”是喻体,本句把“枣子颗儿”比喻成“橄榄”“鸽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A.没有比喻,“比如”后面是列举例子。
C.没有比喻,没有喻体。
D.没有比喻。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的理解鉴赏能力。
D.“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错。文中没有描写北国的“残荷、秋叶”,另外,作者描写北国的枣树、秋蝉,只是为了表现一种悲凉的心境,选项说“凄凉、憔悴、沉沦”定位过低、负面情感过重。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描写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秋,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作者以情寓景,把自己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之中。作者认为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因为淡红是暖色调,与作者当时的心情、气质、审美追求都不符,因而他认为“最下”。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图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暖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冷寂之感。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作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之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之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从而更加烘托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思念之情。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是视觉描写,给人静寂的感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的寂静无声、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此处运用了听觉、嗅觉、触觉描写。作者此时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落蕊”尽去,只留下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种清净、空闲之感,非淡泊、沉静的心不能体察,潜意识里包含了作者一层悲凉的情绪。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