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5课
一、选择题
1.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
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
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A.“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错误。两个“又是”交代了时间,分别为午后和傍晚,表示时间的变化,但是“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表示这种心境持续时间之长,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并没有强调地坛特点。
故选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
B.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
C.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D.眼前的这位老人神态安祥,慈眉善目,外人根本无法看得出他曾经经历过人生中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苍”应为“沧”;
B项,“辨”应为“辩”;
D项,“祥”应为“详”。
故选C。
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的挫折没有能够改变他的倔强,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他的写作更加不事雕琢,但写出的文字意蕴丰富,譬如在昨天的文友聚会上,他在看似不经意间便留下一串隽永的文字,让人读来备受启发,但又无不熨帖。
A.juè zuó pì jùn yù B.jué zhuó pǐ juàn yù
C.juè zhuó pì jùn yùn D.jué zhuó pì juàn yù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倔强”的“倔”应读作“jué”;“雕琢”的“琢”应读作“zhuó”;“譬如”的“譬”应读作“pì”;“隽永”的“隽”应读作“juàn”;“熨帖”的“熨”应读作“yù”。只有选项D完全正确。
故选D。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与地坛》(节选)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项,“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说法不准确,这一细节实际上体现了母亲的辛苦。
故选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本题是排序题,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⑤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②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④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⑥①③三句联系较为明显,⑥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③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故正确的顺序为⑤②④⑥①③。
故选C。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祈求 坚忍 反应 B.祈求 坚韧 反映
C.企求 坚韧 反应 D.企求 坚忍 反映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祈求”侧重表达对实现愿望的虔诚之情,祈求的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企求”希望得到,内容多是具体的。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有虔诚,崇拜等意味,故选“祈求”。
②“坚忍”指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一般用于形容人的意志和心理。“坚韧”除了形容人的性格品质外,还可用来指事物坚固有韧性。句子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故应选用“坚韧”。
③“反映”指主体把客体存在的情况原封不动地表现出来,含主动性。“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变化,含有被动色彩。此处“反映”更符合语境。
故选B。
7.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前,读有关青藏高原的文字,早就悠然神往;现在___________,更是觉得这壮美的山河让我的灵魂腾空而起,翩翩翱翔。
②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耿介直言,忠贞不贰的臣子,又有哪一个不是___________,危如累卵。
③从表象看,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小说,但文本深处却是指向现代人生存的孤独与精神的___________。
A.身临其境 危在旦夕 迷惘 B.设身处地 朝不保夕 迷茫
C.身临其境 朝不保夕 迷惘 D.设身处地 危在旦夕 迷茫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身临其境:意思指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设身处地: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境地。指站在别人的处境替别人着想。①句子强调的是自己身处其中,用“身临其境”更恰当。
危在旦夕:指危险就在眼前。朝不保夕: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虑夕。②社会环境恶劣,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用“朝不保夕”更恰当。
迷惘:意思是迷惑失措;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神经错乱失常;指蛊惑,使迷惑。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没有方向感;前方道路虚无缥缈。③句中指精神上迷失,不知所措,用“迷惘”更恰当。
故选C。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这支球队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抓住实质。
C.燕国本来就没有多少法家拂士,强将劲卒,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又是这般赏罚不明,亡国是迟早的事。
D.穿过那段斑驳的照壁和其下长势正旺的一大片灰灰菜,几只不知从哪里蹿出来的野猫将他吓得魂不守舍,心惊肉跳。
【答案】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不能用于形容“惊喜”等情绪。
B项,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结合“抓住实质”“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分析,使用正确。
C项,因循守旧:意思是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结合“固步自封”分析,使用正确。
D项,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结合“心惊肉跳”“吓得”分析,使用正确。
故选A。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辩证地来看,我们首先得承认,中国传统的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与封建等级、家庭本位是紧密联系着的; ___①___市场经济的发展则要求主体之间地位平等,___②___在市场中自主自立地参与竞争,___③___传统伦理价值观无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思想观念障碍。___④___, 市场经济具有忽视社会伦理而单纯逐利的价值倾向,___ ⑤___不加以约束和限制, ___⑥___损害人类伦理道德的整体发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是 所以 可是 尽管 / 一定
B / 如果 即使 因此 虽然 可能
C 虽然 但是 / 可是 与其 也许
D 而 / 因而 但是 如果 必将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能力。所填关联词语要适应语句表达的具体内容,语句结构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意义关系,就选取与之相应的关联词语;在运用和填充关联词语时,要注意关联词语常成对成套出现的特点,如果随意改换或改变其前后呼应的词,就会引起意义上和关系上的混乱;如果要求填充的题是由几个复句组成,就要综合观察全题,明确复句间的层次关系,根据不同的关系选用不同的关联词语。
①处后面的“则”字,要求与明显的表转折的连词搭配,所以排除BC;
⑤处的前后句构成明显的假设关系,所以排除A。
故选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②两年呕心沥血,七百多个日夜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③回望中国历史,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亘古不变的巨大成就,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史铁生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⑤放眼望去,施工现场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工人们两班轮换,不停施工。
⑥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只是崭露头角的鲁迅先生设计北大校徽,可谓慧眼识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望文生义,此处应用“设身处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句中用来形容粤川人民经过两年的共同奋斗,完成了一项巨大的工程,改变了这里的面貌。使用正确。
③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不合语境,此处应改为“亘古未有”。亘古未有: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
④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句中用来形容朗读技艺,不合语境。
⑤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句中用来形容施工现场,使用正确。
⑥慧眼识珠:泛指敏锐的眼力,称赞人善于识别人才。句中用来形容蔡元培敏锐的眼力,使用正确。
分析可知,①③④句全都不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B.侵蚀 淡褪 倾圮 散架
C.侵蚀 暗淡 坍圮 散架
D.剥蚀 暗淡 倾圮 散落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 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 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答案】
11.A
12.A
13.B
【解析】
11.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A项,第①处把“地坛离我家很近”后的逗号改为句号。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剥蚀: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语境说的是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因风化而逐渐损坏,所以选用“剥蚀”。
淡褪:指颜色褪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语境说的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的颜色已褪去变淡,所以选用“淡褪”。
坍圮:崖岸或建筑物或堆起的东西倒塌,从基部崩坏。倾圮:坍毁,倒塌。语境说的是一段段高墙从基部崩坏,所以选用“坍圮”。
散落:分散地往下落。散架:完整的东西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语境说的是玉砌雕栏分散地往下落,所以选用“散落”。
故选A。
13.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作句首状语。“想必”是猜测“我是该来了”这件事,所以应是“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样排序。这样空处应是“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故选B。
三、语言表达
14.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答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图中箭头所指方向即各信息框之间的关系,可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是“课程”,而“课程”的内容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且重点强调了学校教育中“课堂教育”的重要性。明白这些逻辑关系之后,就可以根据上述类容,选定一些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即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地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被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 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我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平淡。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平淡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1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17.《合欢树》是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文章为什么不以“母爱”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5.D
16.。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了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17.①合欢树是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象,是作者缅怀母亲表达深挚情感的寄托物。②合欢树具有丰富的内涵。合欢树象征着母亲,它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合欢树象征了母爱,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合欢树象征了作者自己,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类似。③合欢树揭示了文章主旨。合欢树是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的凝聚和象征,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美好期待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所有的母子都能合家欢乐的心感。④合欢树有更强的艺术效果。“合欢树”为题含蓄隽永,而“母爱”直白单一。
【解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D.“语言平淡”错误,本文的语言淡雅朴素中蕴含深情,耐人寻味。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孩子气的性格,“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以轻松的笔调写了母子俩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以这种笔调回忆母亲,使文章极具生活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结构上,与下文“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母亲的过早离世以及“我”的生活困境形成对比,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在做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人物事物进行分析作答。考生在做答时应把母爱、合欢树和“我”联系在一起,然后结合“母爱”的题目分析即可。
结合“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由叶子,而具茂盛了”可知,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
结合“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可知,合欢树是情感的载体,既寄托母子合欢的情感,又寄托了作者对母亲依恋,思念,感激,愧疚;
结合“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可知,合欢树象征了母爱,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
结合“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我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合欢树折射作者对命运对生命的叹渭与感悟。人生或许并不完美,而生命总会因因相陈而生机蓬勃;
结合“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可知,合欢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期待,象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5课
一、选择题
1.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A.选文中反复使用“又是”,突出了地坛依旧如往日,“荒芜而并不衰败”,但“我”的心境却有了很大不同,将内心的失落与痛苦表露无遗。
B.“只想着”“只默念”,强调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鸟儿尚且有巢可归,而“我”却已无“家”可依,突出了作者无尽的悲伤与怀念。
C.从“落满黑暗”到“渐渐浮起月光”,表现了“直坐”时间之久,而“恍惚”“呆呆”形象地刻画“我”失去母亲之后失魂落魄的精神状态。
D.选文将景物描写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从“已经不在”到“不能再来”的“独白”,从精神恍惚到被迫承认,凸显了“我”的伤感与痛悔。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
B.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
C.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D.眼前的这位老人神态安祥,慈眉善目,外人根本无法看得出他曾经经历过人生中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
3.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人生的挫折没有能够改变他的倔强,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他的写作更加不事雕琢,但写出的文字意蕴丰富,譬如在昨天的文友聚会上,他在看似不经意间便留下一串隽永的文字,让人读来备受启发,但又无不熨帖。
A.juè zuó pì jùn yù B.jué zhuó pǐ juàn yù
C.juè zhuó pì jùn yùn D.jué zhuó pì juàn y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与地坛》(节选)
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
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
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
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祈求 坚忍 反应 B.祈求 坚韧 反映
C.企求 坚韧 反应 D.企求 坚忍 反映
7.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前,读有关青藏高原的文字,早就悠然神往;现在___________,更是觉得这壮美的山河让我的灵魂腾空而起,翩翩翱翔。
②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耿介直言,忠贞不贰的臣子,又有哪一个不是___________,危如累卵。
③从表象看,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小说,但文本深处却是指向现代人生存的孤独与精神的___________。
A.身临其境 危在旦夕 迷惘 B.设身处地 朝不保夕 迷茫
C.身临其境 朝不保夕 迷惘 D.设身处地 危在旦夕 迷茫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这支球队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B.在此次专题教育活动中,“察病灶”须严,“找病根”要实,要做全方位、立体式的检查,抽丝剥茧,抓住实质。
C.燕国本来就没有多少法家拂士,强将劲卒,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燕王喜和燕太子丹又是这般赏罚不明,亡国是迟早的事。
D.穿过那段斑驳的照壁和其下长势正旺的一大片灰灰菜,几只不知从哪里蹿出来的野猫将他吓得魂不守舍,心惊肉跳。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辩证地来看,我们首先得承认,中国传统的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与封建等级、家庭本位是紧密联系着的; ___①___市场经济的发展则要求主体之间地位平等,___②___在市场中自主自立地参与竞争,___③___传统伦理价值观无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思想观念障碍。___④___, 市场经济具有忽视社会伦理而单纯逐利的价值倾向,___ ⑤___不加以约束和限制, ___⑥___损害人类伦理道德的整体发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但是 所以 可是 尽管 / 一定
B / 如果 即使 因此 虽然 可能
C 虽然 但是 / 可是 与其 也许
D 而 / 因而 但是 如果 必将
A.A B.B C.C D.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地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②两年呕心沥血,七百多个日夜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③回望中国历史,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亘古不变的巨大成就,让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我与地坛》这篇散文,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史铁生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⑤放眼望去,施工现场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完工,工人们两班轮换,不停施工。
⑥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只是崭露头角的鲁迅先生设计北大校徽,可谓慧眼识珠。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①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②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③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________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________了一段段高墙,又________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④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1.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剥蚀 淡褪 坍圮 散落
B.侵蚀 淡褪 倾圮 散架
C.侵蚀 暗淡 坍圮 散架
D.剥蚀 暗淡 倾圮 散落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 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 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来了
三、语言表达
14.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地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被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 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我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节选自《史铁生作品集》,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孩子气,这与后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构成对比。
B.作者选取了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
C.文章前部分是追忆母亲,后部分是思索合欢树。前部分以时间为序,信笔而书,笔触所至,无不渗透深情。两部分衔接流畅,浑然一体。
D.文章的语言平淡。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真情蕴涵于平淡的语言中,感人至深。
16.本文一开头就写了“我”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17.《合欢树》是史铁生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文章为什么不以“母爱”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