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赤壁赋(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赤壁赋(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5 15:21:5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6课
一、选择题
1.《赤壁赋》属于?( )
A.大赋 B.抒情小赋 C.律赋 D.文赋
2.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心服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0.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 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游刃有余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社区居委会准备发到社区群中的公告的部分正文,文段中有几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修改错误处,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出入口设置检查点,进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②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疫安全排查工作,③落实“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要求。④暂时关闭小区内健身娱乐场所,严禁杜绝人员聚集。⑤小区出入口、小广场、电梯及按钮、入户门把手等公共场所和设施每天全覆盖、高频次消毒。⑥设置口罩专用垃圾桶,定时消杀清洁,避免二次污染。⑦为解决疫情防控形势下业主买莱难,⑧物业将提供免费代购服务,由物业管家统一配送制业主门口。⑨快递需在小区门口区域由业主自行领取。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渴求的旷达。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深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6.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第16课
一、选择题
1.《赤壁赋》属于?( )
A.大赋 B.抒情小赋 C.律赋 D.文赋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赤壁赋》属于文赋,属散文作为宋朝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大体以散文语言为主,在体式上部分借鉴汉大赋的主客问答的结构和押韵格式,以及六朝抒情小赋的骈偶句式。与赋体相比,它更为散化;与散文相比,它又改变了惯常以议论、说理、叙事为体式的特点,而借用了诗歌的“意境”来传情达意。
故选D。
2.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④轼之才,远大器也
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①②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⑥直接表现苏轼“一心为民”,③④间接表现苏轼有才华,⑤是苏轼为表达对韩琦的感激之情而说的话。
故选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心服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辞”,“告辞”错误。“赙”,拿财物帮助人办丧事。结合“以金帛”分析,应该译为谢绝、拒绝。句意:朝廷赐给他金帛,苏轼推辞了。
故选D。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东海也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正确语序是: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ACD三项皆为判断句。
故选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
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
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
①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
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
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答案】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结构助词,的。驾驭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
B项,代词,它。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C项,代词,它。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
D项,代词,它。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故选A。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
C项,适:享有;
D项,相;互相。
故选A。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此东海也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指的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答题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然后分析选项。
A项,“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翻译为:正在它(这里要结合原文才知道具体是那里)南北分界的地方的是古时候的长城;
B.项,“此东海也” 判断句,翻译为:这是东海;
C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翻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D.项,“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翻译为: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故选D项。
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纵一苇之所如
C.须臾成五采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实词特殊用法的能力。
A项,“冯”同“凭”,凭借;
C项,“采”同“彩”,彩色;
D项,“圜”同“圆”,圆形。
故选B。
10.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
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故选D。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 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诗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驾轻就熟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游刃有余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驾轻就熟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
11.A
12.C
13.D
【解析】
11.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行云流水”侧重形容书法自然流畅。语境中强调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写得“一气呵成”,用“行云流水”更为合适。
第二空处,“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驾轻就熟”比喻承担熟习、轻松的事物。此处的语境是指黄庭坚对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非常熟练,所以“游刃有余”符合题意。
第三空处,“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此处修饰的是“作品”,应用“浑然天成”。
第四空处,“悠然自得”形容悠闲从容,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泰然自若”强调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合语境,此处与“忧伤”相对,应选“悠然自得”。
故选A。
12.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从逻辑关系上看,应填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因果。从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与后文书法的特点对应。
故选C。
13.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通过分析原句成分可知,画线句缺少介词,应在“不仅”后加“在”,与后面结构一致;“可感”“可见”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不仅在……而且在……”是修饰谓语的状语,而此句明显缺少主语,在“不仅”前加“这”。
故选D。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社区居委会准备发到社区群中的公告的部分正文,文段中有几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中四处的序号并修改错误处,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出入口设置检查点,进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并接受体温检测。②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防疫安全排查工作,③落实“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要求。④暂时关闭小区内健身娱乐场所,严禁杜绝人员聚集。⑤小区出入口、小广场、电梯及按钮、入户门把手等公共场所和设施每天全覆盖、高频次消毒。⑥设置口罩专用垃圾桶,定时消杀清洁,避免二次污染。⑦为解决疫情防控形势下业主买莱难,⑧物业将提供免费代购服务,由物业管家统一配送制业主门口。⑨快递需在小区门口区域由业主自行领取。
【答案】(1)语句③,“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2)语句④,删除“严禁”(或删除“杜绝”) 。
(3)语句⑦,句末应添加“的问题”。
(4)语句⑧,“提供免费代购服务”改为“提供代购服务,免收服务费”。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得体”指的是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具体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的需要,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有分寸感,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可以根据说话的对象与场合的不同,来选择运用敬辞或谦辞,书面语或口语。
语句③,“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语序不当,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语句④,“严禁杜绝”重复,删除“严禁”(或删除“杜绝”);
语句⑦,成分残缺,句末应添加“的问题”;
语句⑧,“提供免费代购服务”不合逻辑,改为“提供代购服务,免收服务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壸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渴求的旷达。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深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D.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6.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答案】
15.A
16.(1)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雁飞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2)暗含对人世忧苦以及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3)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15.此题考查把握诗词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理解诗词内容,还要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还要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以及作者写作时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进行赏析。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A项,“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内心渴求的旷达”分析错误,颔联表现的是诗人想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故选A。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颔联夹叙夹议,表达了诗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同时也表达了及时行乐之意。尾联承上“登临恨落晖”意,诗人用齐景公牛山泣涕之事进一步安慰自己。以齐景公的反例作结,表现了这种旷怀中包含着一种苦涩。可据此概括得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