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0:51: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习题
一、选择题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中国民主进程进行过合理的设计,准备分三期逐步完成。后来“见让位于袁(世凯),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由此可见,《临时约法》
A.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 B.有悖于民主共和精神
C.坚持了基本立法原则 D.实现了民主宪政目标
3.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5.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民主政权,它(  )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
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
A.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B.制定宪法大纲
C.采用“三三制”原则 D.开展整风运动
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统治者”。下面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继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性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法律
B.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1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有“国家管理者”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改变
B.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
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扩大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 溥仪退位诏书。诏书影印件如图所示:
提取如图中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2年初,清帝退位,民国诞生,“共和”终于降临这片深受专制毒害数千年之久的苦难土地。“共和”是怎么来的?有说是“革命”革出来的;也有说是“妥协”谈出来的;还有人说,革命以“共和”为理想,而“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
﹣﹣摘编自《1912: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好的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国家政治中的抗争与妥协”,自拟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1.C
【详解】
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在人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C;社会主义原则指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错误。
2.A
【详解】
根据材料“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得出《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故A选项正确;《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而制订,符合民主共和精神,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制定,没有体现是否坚持立法原则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临时约法》后来被袁世凯废除,没有实现民主宪政的目标,故D选项错误。
3.B
【详解】
材料“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在逐步完善,故B项正确;人大在文革时期无法正常行使其权力,文革后人大恢复了其原来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治体制改革不仅仅是要完善民主程序,故C项排除;投票方式与依法治国理念无关,故D项错误。
4.A
【详解】
根据题干“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权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5.A
【详解】
材料中“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是宋教仁被杀事件。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A正确;护国运动是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错误;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排除。
6 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民主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故C项正确。
8 C 
【解析】材料强调人民是统治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故选C项。
9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法律制定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表明其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有制定法律的功能,故B项正确。
10 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家管理方式的变化,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发展的表现,故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出人大代表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故B项错误;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不能随意扩大,故C项错误。
11.【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解答】根据材料“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得出,这一诏书承认了共和制,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根据材料“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可得出,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根据材料“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可得出,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可得出,诏书承认了袁世凯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故答案为:
信息提取 说明
“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标志着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各民族领土合一为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了法理依据,在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
12.【考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解答】论题:根据材料中关于“共和”来源的争论以及“‘妥协’恰恰体现着“共和”的真精神”可得出观点“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阐述:根据所学辛亥革命相关知识,阐述妥协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具体而言,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妥协”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阐述: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离不开“妥协”策略及运用。这表明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袁世凯、清皇室等势力的妥协既保存了革命力量,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平稳转型。
(其他“论题”和“阐述”契合题意,与史实相符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
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
2
3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CONTENTS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1)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南京
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年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全体职员合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以及请愿、考试、选举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初建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③意义: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民国初年,为什么会出现政党政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
(2)实践与失败
①国民党成立,并在国会选择中获胜。
②1913年春,“宋教仁案”。
③1913年7月,“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④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⑤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⑥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的“训政”
八、在训政时期,政府当派曾经训练、考试合格之员,到各县协助人民筹备自治。
十、每县开创自治之时,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你认为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能真正落实孙中山的设想吗?
什么是“训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的“训政”
孙中山的理想
国民党的现实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主权在民
蒋介石个人独裁的一党专政
VS
训政已沦为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树立个人权威、建立独裁统治的工具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的“训政”
南京国民大会堂
从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开始“训政”,规定期限为六年。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蒋介石地位不稳,受党内派系地方军阀挑战,随后又以“剿共”之名继续拖延。
抗战全面爆发后,“训政”借此继续维持。到1948年国民党节节败退,试图以“宪政”取代“训政”来扭转颓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代表制度
分析:苏维埃代表制度的性质及意义?
1931年成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
史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① 宣布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② 实行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工农民主专政政权。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措施: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三三制”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
史料: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基本路线和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依据,概括政权性质和特点。
依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政权性质:统一战线的政权;政权特点:抗日战争与民主制度相结合。
分析: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②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原则
拓展探究:根据史料比较苏维埃代表制度和“三三制”原则的不同及原因。
史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史料二: 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原因: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权行政区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解释:行政区制度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
2、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错误指导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两种政治制度的异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主体
权力机关原则
相似点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2)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1)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特点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1.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
2.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B
3.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A
4.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2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强
C.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D.正确提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B
5.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建立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张勋复辟的丑剧草草收场 D.国共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