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0:58:1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习题
一、选择题
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挽救宋朝衰亡的命运。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 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 B. 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 减轻了人民负担 D. 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2、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
A. 通过论战来宣传新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D. 组织社会团体来宣传思想
3、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4、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说:(此事件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此事件是指()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比较商鞅和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我们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以下是关于二者相同点的表述,其中恰当的是(  )
A.都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B.都改变了旧的土地制度
C.都推崇严刑峻法 D.都重视农业生产
7.“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秦人素来骠悍
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
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
D.变法使秦国军事力量强大
8.商鞅变法规定:“使民非农即战”“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这些规定(  )
A.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
B.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C.为秦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D.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
9.“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材料(  )
A.从变法成效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B.从变法成效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C.从商鞅人品角度肯定了商鞅变法
D.从商鞅人品角度否定了商鞅变法
10.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材料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成就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就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2.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戍政变而暂时中止,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补单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紛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助、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有何特点。
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B.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多个方面,故B错误。C.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故C错误。D.王安石变法导致了部分官僚的反对,使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CD.这三项都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但不能体现高明之处,故排除ACD。B.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小变法的阻力,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社会转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此时的研究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A项错误。C.题干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D.该项不能从题干得出,故排除D。
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竞然达到17000份,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始,根据题目中“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信息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故B正确。A.“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C.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D.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从“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等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时期,宣传进化论,促进了思想启蒙,故B正确。A.洋务运动时期并未宣传进化论,故排除A。C.辛亥革命主张民主革命,与题干中“进化论”不符,而且辛亥革命中存在军事斗争,故排除C。D.新文化运动中宣扬的是民主和科学,与题干中宣扬进化论不符,故排除D。
故选B。
6.【答案】D
版权所有【解答】王安石和商鞅都注重促进农业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等,D正确;
商鞅重农抑商,忽视市场作用,排除A;
两者并未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B;
王安石属于儒家,不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
故选:D。
7.【答案】D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商鞅变法在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的结果,故D项正确。
AB项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
C项材料并未体现,排除。
故选:D。
8.【答案】A
有【解答】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这进一步打击了领主贵族势力,故A正确;
BD与材料无关,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9.【答案】D
【解答】依据材料“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可知,反映了由于商鞅的个人品质问题而对商鞅变法持否定的态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并不是从商鞅变法的成效角度进行评价的,故AB项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故A项正确。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但是新法并未被废除,故B项错误。
C项不是主要原因,只能说明其个人因素,排除。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D项错误。
故选:A。
11.
(1)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变法决心坚定;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
(2)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
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详解】
根据材料一“……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可得出,秦受六国鄙视,深感羞辱,变法决心坚定;根据材料一“……商鞅‘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变法策略,……”,可得出,以严苛的法律来保障变法的推行;根据材料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徒木”)……”,可得出,以各种手段树立变法的威信;根据材料一“……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是分不开的”,可得出,变法措施与秦地尚武之风相结合。
(2)根据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是:变法触及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反对;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是:秦孝公死去,商鞅失去支持和依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顺应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潮流,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2.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空前加深:清廷统治集团部分成员的鼓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
(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教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天折。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的空前加深:根据材料“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页顺时而动,纷紛上奏立宪”可归纳出清廷统治集团部分成员的鼓吹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
(2)特点:从材料中的参与者来看,可归纳出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材料中的发展过程来看,可归纳出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从材料中的主张来看,可归纳出将宪政民主与教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从材料中的结果来看,可归纳出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天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概况
内容 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
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明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2)内容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背景
内容
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结果
意义
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时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 康有为(1858—1972)
▲ 梁启超(1873—1929)
▲光绪帝(1871—1908)
2.清末新政
①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在兴起)。
②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背景
内容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结果
3.民国时期的改革
①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概况
结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刻转变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
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通过“三大改造”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
标志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为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二)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978
改革
开放
20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013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新时期
◎视角1: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视角2: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际进口博览会
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区
对外
开放
◎视角3:对外开放——时代展新图
兴办经济特区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十八大2012.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2013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9
(四)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十九大
2017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新中国的重大改革
◎问题探究
史料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40年来,我们党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改革思想、改革路线、改革经验和改革方略。”概括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建设
1950
土地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一化三改
新中国的重大改革
1953
1956
1978
2012
2017
改革开放
中共八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课堂检测
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挽救宋朝衰亡的命运。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 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 B. 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 减轻了人民负担 D. 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A
2.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B
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说:(此事件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此事件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B
4.2014年1月《嘹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
A.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 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A
5.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奋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梁启超意识到唤起国民的重要 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