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12:5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海明威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1899~1961))
知人论世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代表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海明威((1899~1961))
知人论世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约翰·肯尼迪总统:“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曾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鱼太大,在海上被拖行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航途中又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赢得了诸多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背景介绍
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故事梗概
字音字词
脊椎(zhuī) 船桨(jiǎng)  撬开(qiào)  
鱼鳍(qí) 祈祷(dǎo) 咬啮(niè)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吞噬:吞食。
麻痹:身体某一部分的感觉能力和运动功能丧失,由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引起。
游弋:泛指在水中游动。
初读,整体感知。
梳理情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文本研读
回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搏斗后的心理活动
梳理情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文本研读
回合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数量
老人作战工具
结局
搏斗后的心理活动
一条
灰鲭鲨
渔叉、绳子
杀死鲨鱼
希望没有钓上这条鱼
铲鼻鲨
两条
绑了刀子的船桨
杀死一条,一条溜走
希望没有钓上这条鱼
铲鼻鲨
一条
绑了刀子的船桨
杀死鲨鱼
就要试试看
铲鼻鲨
两条
短棍
重伤溜走
不能指望干掉他们,现在也能行
鲨鱼
成群结队
舵柄
游走
没有什么把我打垮
文本研读
海明威要求自己尽力捕捉那些“真正的东西,那些产生感情的一连串行动和事实”,然后用简单、充满活力的词句不露声色地加以表现。
老人与鲨鱼搏斗中的细节描写充满真实性,请结合文本赏析。
[细节描写]
文本研读
对灰鲭鲨的“嘴”的描写。“在它那紧紧闭合的双唇里,……两侧都有刀片一样锋利的切口”。
作者避免使用抽象的修饰词,多使用名词,如“金字塔形”“手指一般长”“刀片一样”,用视觉形象调动读者的感受,同时还通过与大多数鲨鱼、老人的手指产生联想,暗示这条灰鲭鲨不同于大多数凶残可恶的鲨鱼,它是美丽而崇高的,像老人一样无所畏惧、勇猛强壮。
[细节描写]
文本研读
“战败”的灰鲭鲨。“它肚皮朝上,……最后啪的一声断了。”
一连串简短有力的句子,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节,动画般立体和细致地展现了灰鲭鲨不肯听天由命的挣扎过程,不仅有形,而且有声、有色,从听觉、视觉上紧紧锁住了读者的心神,产生极强的震撼。
[细节描写]
文本研读
老人的“手”的描写。“张开手,轻轻地握住船桨,双手松弛下来。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
老人握住船桨时的艰难,双手不听使唤的无奈,用意志对抗疼痛的坚韧,紧紧攥起双手时的剧痛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
在遇到鲨鱼之前,老人已与大马林鱼较量了两天两夜,他感到累极了。可是当凶猛的灰鲭鲨向大马林鱼袭来时,他又使出全身的力气,带着十足的勇气和决心,进行顽强的对抗。大马林鱼是老人一生的追求,能够证明他是个“不一般的老头儿”,鲨鱼群则是他人生路上不可预测的“残酷阻碍性因素”。
作家借助老人的形象向我们揭示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文本研读
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有什么象征意义?
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硬汉形象】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里最突出而独特的一个。组成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的优秀品质是: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而这一切优秀的品质所组成的“硬汉形象”也正是作者自己“硬汉形象”的体现,是作者面对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一个人并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也是作者面对命运的基本态度。
【硬汉形象】
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英文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认为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这种创作理论就是所谓的“冰山理论”,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蕴藏在形象之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冰山理论】
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海明威有意识地追求叙事的省略技巧,他以极简洁的语言,客观再现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激烈搏斗的经过,删去“解释、讨论,甚至议论”,反而使小说充满了象征和寓言的意味,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把这点省略了,但真正的知识在于冰山的下面部分”。
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片真正的大海,一群真正的鲨鱼……如果我的描写足够精彩和真实,那么他们将意味着许多东西。”你有哪些领悟?
【冰山理论】
大马林鱼、灰鲭鲨:老人敬爱大马林鱼,感到大马林鱼强大、出色、有能耐、有男子汉气概,懂得搏斗的技巧,这也正是他身上所具有的或希望拥有的。他也欣赏那条大灰鲭鲨,因为它美丽而崇高,无所畏惧,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可以看出,他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了大马林鱼和大灰鲭鲨上,他敬畏美好的生命,崇尚一切有毅力、充满智慧的强大生命。
【冰山理论】
自尊:他觉得杀死大马林鱼是一种罪过,但他杀死大马林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还是为了维护自尊。在他看来,这是强者之间的较量。他对自己说“你天生是个渔夫,就跟鱼生来是鱼一样”。同样,他杀死大灰鲭鲨,也是出于自卫,他认识到大自然的生存规则就是一物降一物。
【冰山理论】
大海:他反思自己因为出海太远,违背自然规律,而把“咱们俩都毁了”。经过这番搏斗,他对大海有了更深的感受:大海里有朋友,也有敌人;捕鱼能让他以此为生,也能要他的命。
启示:我们要崇尚人对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也要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冰山理论】
张爱玲曾说,老人在搏斗中表现的“可惊的毅力”,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老人不怕失败、永不言败的精神,激励着世人与困难、危险,甚至死亡进行不屈的斗争,有着永不过时的哲学意义。
总 结
如果为圣地亚哥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
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50字左右。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