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0-23 12: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学习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诗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谓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享有“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 的美誉,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
全诗概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升起
高照
西斜
坠落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8句)
(9——16)
(17——36)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一共九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一想,你觉得如何划分层次更符合诗人的思路。
关于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
由景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抒写思妇游子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品读诗歌
整体感知-月下之景
前八句通过对哪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浩瀚澄澈的江,
绚烂耀眼的花,
明亮空灵的月
(春、夜是背景)
意境:幽美邈远,清幽静谧
情感:美好,兴奋,快乐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手法:景中含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前面景色的总结,江天无尘,明月孤寂。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起到了过渡作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学命题。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这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的遐想,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原文回答)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汉卿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王勃
月下之思
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这时,诗人又感受到虽然个人生命短暂,但人类的存在是代代相延的。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整体感知-月下之思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抒情的角度——相思
简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修辞效果
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依然是过渡句。
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将其划分出来,并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前四句: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中八句:写思妇怀人。
后八句:写游子想家。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愁别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
思明月楼?”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整体感知-月下之情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翻译】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1)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2)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作用
【翻译】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翻译】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前后意象的变化:
春江——流春(春半)
花林——落花
明月——斜月(落月)
【翻译】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3)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本段文字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
(1)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2)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其想要归家的心情。
(3)以 “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
(4) “落月”、“海雾”等衬托其无限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以月为核心,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对以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总结

拓展延伸
1、月亮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拓展延伸
2、江水时空: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意蕴: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1)“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4)“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梦》
(5)“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