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08: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图册
1 .下图是“武汉江面上,到处游弋的外国军舰和商船”的照片,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根源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取得了侵华的新特权
B.《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C.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增开汉口为商埠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通商行船的内容被修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因此“武汉江面上,到处游弋的外国军舰和商船”出现的主要根源是《天津条约》的签订,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下图是某同学参观某遗迹的门票,门票图中的遗迹毁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圆明园遗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其主要目的在于摧毁清朝统治集团的抵抗意志,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3 .如图所示是学习中国近代史某一内容的主题板书。则这一学习内容是
A.英军攻占镇江 B.沙俄割占我国领土
C.日军进攻威海卫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趁火打劫、强迫签约、劫掠空前、割地最多”,可知反映的沙俄。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中国历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B正确;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日军在甲午中国日战争中割占中国领土,但不是最多的,AC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没有割占中国的领土,D排除;故选B。
4 .2018年4月11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一件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见下图)进行拍卖,并将当年参与____联军“火烧圆明园”、劫走该文物的一名英国海军上校的家信公之于众。材料中的“参与______联军”中的空格处应该填写( )
A.英法 B.俄英 C.英德 D.英日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疑似中国圆明园流失的珍贵文物‘青铜虎蓥’”“火烧圆明园”,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圆明园。A正确;俄国、德国、日本都没有参与火烧圆明园,BCD排除;故选A。
5 .流落异国他乡的7座圆明园大理石柱(如图)从挪威一家博物馆被带回中国,这些石柱精美的纹饰和高超的雕工代表了清乾隆时期的最高水准。那么,这些石柱流失海外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大肆掠夺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因此流落异国他乡的7座圆明园大理石柱从挪威一家博物馆被带回中国,可见这些石柱流失海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6 .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示意图。该事件( )
A.标志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 B.使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C.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D.激起了全民族的爱国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题干图片中文字“英法联军”“1860”“圆明园”判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火烧圆明园,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故C项符合题意;A项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标志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与题意不符;B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使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与题意不符;D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激起了全民族的爱国意识觉醒,与题意不符。故选C
7 .观察香港地区示意图(如下图),割占图中所指地区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虎门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香港地区示意图“所指地区②九龙司地方一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与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设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度大幅增加,B符合题意;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的是中英《北京条约》,不是《天津条约》,A不符合题意;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是中英《北京条约》,不是中英《虎门条约》,C不符合题意;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的是中英《北京条约》,不是中日《马关条约》,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8 .割地是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之一。观察下图,强占阴影部分我国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阴影部分是我国西北和东北的大片领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
9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大概有164万余件,分散在全世界200余家博物馆。从下边《中国文物流失概况简图》可以看出,近代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第一次高潮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高潮是在1860年,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相继攻陷大沽、天津,1860年10月,攻占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我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战争中,我国文物流失得不多,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下图再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表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形势图,进犯到圆明园、北京等地方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相继攻陷大沽、天津,后进攻到北京,英法侵略者闯入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又放火烧了圆明园,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没有侵略到北京,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没有侵略到北京,排除C;八国联军是俄国、英国、美国等八国的侵华战争,虽然攻入北京,但是没有进入圆明园,排除D。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正确理解题干的图片内容,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图片的能力。
11 .下图为冯印澄在新华社刊发的名为《魂牵梦绕》的漫画。漫画中两座哭泣的铜像离开家最有可能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漫画信息,是“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于1860年占领北京,洗劫了圆明园,抢走了数不胜数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鼠首、兔首”,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没有侵略到北京,与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关,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没有侵略到北京,与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无关,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英、法、美等八个国家侵华战争,侵略到北京,当时圆明园已经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掉,排除D。故选B。
【点睛】
对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文明史上的劫难——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12 .下图中列强的进犯路线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并火烧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中,英国没有进入北京,A项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在山东地区进行的战争,也没有侵占北京,C项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侵占北京,但是没有进入圆明园,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 .下图是发生在2009年法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的一个场景,图中正在拍卖的是中国圆明园铜兽首(鼠首和兔首),它们的流失是近代史上哪些列强造成的
A.英法联军
B.俄日联军
C.美俄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正在拍卖的是中国圆明园铜兽首(鼠首和兔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占领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因此它们的流失是英法联军造成的,所以A项正确;俄日联军、美俄联军、八国联军等都与抢劫圆明园无关,抢劫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因此排除BCD三项。故选A。
【点睛】
抓住题干“正在拍卖的是中国圆明园铜兽首(鼠首和兔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因此造成鼠首和兔首流失的是英法联军。
14 .读书深入思考,通达真相、真理、真谛。下图是小明读过的众书中一本,该书讲述的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并掠走大量文物。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英法联军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所学知识,应选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罪行
15 .2020年12月1日“百年梦圆--马首铜像回归展”在北京举行,如下图中的马首流失海外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C.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当时圆明园海晏堂前由铜铸的十二生肖首像,在圆明园的抢劫焚烧中毁掉或流失海外。D正确;题干中“马首”是圆明园中的雕像,《辛丑条约》签订于八国联军侵华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曾经占领过北京,但当时圆明园已经是断壁残垣了,A排除;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铁路矿山修筑、开矿设厂、划分势力范围等,与圆明园无关,B排除;主要是与圆明园无关,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国内农民阶级的斗争,太平军没有把北京攻占,C排除;故选D。
16 .图例是集中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图。与下面图例配套的应当是(  )
A.鸦片战争示意图
B.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C.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示意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例的“英法联军侵略路线、《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由此可知,与图例配套的应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是《辛丑条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图例的信息“英法联军侵略路线、《北京条约》”进行分析,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17 .下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结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B.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及“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路线”“清咸丰皇帝逃跑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故B符合题意;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是在1842签订,故A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C不符合题意;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促使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8 .下图中①②两段是中俄两国在不同时期的国界,其中确定①段国界的条约是
A.中俄《尼布楚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改订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地图,可以看出边界在黑龙江以北。1858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可见应该是中俄《瑷珲条约》,B符合题意;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清朝时期签订,图片中没有涉及,A排除;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共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C排除;1881 年中俄《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D排除。故选择B。
19 .下面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报道,其意图是
爆发前夕 对“亚罗号事件”进行了重点聚焦和舆论塑造
英军攻占广州之后 对清军的战败、清朝官员的被捕,塑造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
战争进入尾声时期 大量发表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报道文章和评论,公开呼吁对华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

A.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 B.揭露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渲染对华战争的合理性 D.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英国人创办的报纸报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大量污蔑清政府认为英法联军发动战争是合理的,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大搞噱头以吸引读者不是材料报道的意图,D排除。
20 .一位著名文化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如下图废墟与语文教材中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相关,从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鸦片战争的耻辱 B.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耻辱
C.侵华日军的暴行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图片及“如下图废墟与语文教材中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圆明园残骸的遗址。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了圆明园,洗劫过后又放火烧园,使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故选项B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未打到北京,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的暴行,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年开始,是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1 .下图中的马首是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2007年由何鸿燊购得后捐献国家。2019年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2020年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这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十二生肖兽首丢失,为了掩人耳目,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因此马首铜像这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 .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其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下轰然倒塌(下图)网友作诗:“巴黎悲失火,怎比百年前?圣母犹能圣,圆明不复园。”造成“圆明不复园”的罪魁祸首是
A.英法联军 B.八国联军 C.英国军队 D.英俄军队
【答案】A
【解析】
【详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先是大肆劫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故“圆明不复园”的罪魁祸首是英法联军,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23 .下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某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ABC所示)示意图,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
A.A英国 B.B法国 C.C美国 D.D俄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选项D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4 .如下图,某同学用“北极熊的野心”来形容近代某国对我国北方领土的觊觎和侵占。“某国”是指
A.日本 B.俄国 C.印度 D.英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北极熊的野心”,“对我国北方领土的觊觎和侵占”,可知与俄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 .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该出现在哪两次列强侵华战争期间(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图片中《天津条约》的签订,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图片中外国侵略者坐在皇帝御座上,就是发生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期间。②④符合题意,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故选C。
【点睛】
26 .2015年3月1日,位于巴黎南部的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15件珍贵展品遭窃,其中包括清朝乾隆年间的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如下图)。失窃的麒麟原为圆明园藏品,致使其流散海外的侵略者是( )
A.美俄联军 B.英俄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失窃的麒麟原为圆明园藏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造成了材料中文物流散海外的现象。故选C。
27 .“从这幅《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沙俄割占的中国领土主要位于
A.东南和西北地区
B.东北和西南地区
C.东北和西北地区
D.西南和西北地区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地图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采取先武力占领,后签订条约的卑劣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8 .下图所示书页出自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编写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注:時——时;開——开;豐——丰;廣東——广东;國——国;圓明園——圆明园;燒——烧)根据图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咸丰十年”是
A.1840年 B.1842年 C.1856年 D.1860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于1856年,英法联军在1860年闯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所以“咸丰十年”是1860年。故选D。
29 .下图左是嘉庆帝年间的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挑起了一场战争,并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圆明园仅存下图右中的断壁残垣。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闯入北京,犯下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故A符合题意;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光绪年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 .为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同时也为了抢救圆明园十二兽首遗产,圆明园十二兽首纪念币首次铸币(下图)。圆明园十二兽首青铜尊在下列那次侵华战争中被掠走的(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圆明园的历史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掠走了圆明园十二兽首青铜尊,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火烧圆明园
31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一部教材,一个故事┈下图是“圆明园国宝”十二兽首铜像,它们让你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洋枪队绞杀太平军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圆明园国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抢劫并火烧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使得十二兽首流落海外,所以答案选C。
32 .2020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60周年(见下图所示)。回顾历史,160年前致使圆明园罹难的元凶是( )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圆明园罹难”,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两国攻占北京。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圆明园。C正确;AB表述不全面,排除;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2020年是120周年,D排除;故选C。
33 .下图知识结构图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沙俄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故知识结构图应填的国家是沙俄,D正确;ABC不是结构图描述的国家,排除。故选D。
34 .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下图漫画叙述了哪个事件?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黄海海战
D.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有两个强盗抱着抢劫的财物,其身后是被大火焚烧的圆明园,由此可知漫画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大肆洗劫并火烧圆明园,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明显与漫画内容不符;D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是在1900年,与图片信息“圆明园残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幅地图,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变化特点。
(2)19世纪中期,农民阶级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指什么?结果如何?
(3)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什么危机空前深重?
(4)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案】(1)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2)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
(3)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4)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通过地图对比可知,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都位于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已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如汉口、九江。
(2)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的农民运动是1851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天平天国运动;天平天国运动的结果是以1864年天京陷落为标志而失败。
(3)材料二显示的是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深重。
(4)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过程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