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08:5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比较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新文化运动与维新运动相比较,不同之处
在于 (  )
A.深化了民主与科学意识
B.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C.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有利于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2.新文化运动前,胡适宣称:“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因此,新文化运动主张 (  )
A.改造国民性
B.传播马克思主义
C.推广白话文
D.全盘照搬西方
3.“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4.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被蔡元培先生所获悉,他于5月2日将此消息告诉北大学生……5月3日晚,北京大学和其他北京高校的学生举行动员大会,决定5月4日在天安门举行会议,并游行示威。上述材料描述的运动 (  )
A.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B.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始终是主力
C.最终目标得到实现,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D.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5.下面为某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制作的资料卡片。通过研读卡片,从中能得出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正确结论是 (  )
A.以学生为主力
B.得到政府支持
C.上海首先发起
D.民众广泛参与
6.1919年,某校学生致电北京大学:“此次义举,敝省各校学生极表同意,已致电政府力争,务望坚持到底。”该材料反映了 (  )
A.五四运动的风暴已经席卷全国
B.该省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
C.清政府的腐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源
D.五四运动的中心开始向该省转移
7.[石家庄平山期中] 下图从左至右依次再现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可用于研究 (  )
A.运动中心变化 B.运动主力变化
C.运动性质变化 D.运动目的变化
8.“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反映出的信息不包括 (  )
A.材料描述的是五四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了很多学生
C.学生的行为体现了爱国精神
D.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
9.100多年前的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用他们的满腔热血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在他们身上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 (  )
A.艰苦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保卫世界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
C.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D.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新”主要表现在 (  )
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定的领导者和正确的方向 ②改变了近代以来革命屡败的局面 ③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成为革命的主力 ④中国革命有了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是上海 (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13.[邯郸武安期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北京发生的推动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下列影视作品,按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我的1919》 ②《末代皇帝》 ③《建党伟业》 ④《鸦片战争》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 D.①④③②
15.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促成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直接原因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波及中国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
D.中国共产党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这次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勇猛冲击,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反封建的勇士们在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
材料二 五四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在运动中,各地组织了学生、教职员、工商界、妇女界等群众团体,并共同组成各界联合会。随着运动的发展,又先后成立了全国性的群众组织——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联合会。由于各界群众的联合行动,这场运动获得了胜利。而从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到拒签和约的成功,无一不是群众运动作用的结果。
(1)材料一中的“这次运动”指的是哪一运动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两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共同作用。(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及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4分)据此,概括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2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2分)这一新革命方法是总结借鉴了哪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找到的 (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到“民间去”的原因。(2分)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2分)
1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未屈服,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回顾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10分)
雄 关 漫 道 真 如 铁 李鸿章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①    ”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探索
该图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②    ,在以他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下,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决议进行变法,历史上将这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
孙中山 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③    ,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了④    运动的号角。这次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毛泽东 1921年,毛泽东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⑤
19.回眸百年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立足“转型”,积蓄前行的力量。(16分)
材料一 1920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这引发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哲学家的演讲在中国知识界反响不同的原因。(6分)
材料二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1920年的中国,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这一总体特征。部分大事记如下:
时间 大事件
1月 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使用白话文教材
5月 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②孙中山发表演讲,强调国民党“今后应再有一番革命,才能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
8月 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此后,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
8月至次年夏 上海、北京、武昌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
11月-12月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相继成立
(2)为什么说1920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联系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10分)
答案
1.A 2.A 3.D 4.D 5.D
6.B 7.B 8.D 9.C 10.A 
11.A 12.C 13.B 14.B 15.D
16.(1)新文化运动。
(2)运动范围广;运动规模大;群众基础深厚;有专门的领导机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7.(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目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核心:爱国主义。
(2)方法:依靠下层人民,走俄国人的道路。革命:辛亥革命。
(3)原因: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表现:爱国、探索创新(与时俱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18.①求富 ②康有为 ③同盟会 ④新文化 ⑤中国共产党诞生
19.(1)杜威提倡社会转型需理念转变,符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积极改造社会的需求;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社会思潮。
(2)单角度阐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成立工会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多角度阐述:1920年的中国,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多种变革力量持续发力。有人坚持思想启蒙,提倡思想领域的社会转型;有人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实践等活动;政府支持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教材和出版物的流行,使民众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大提升。以上变化都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