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3.背诵首诗。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2.对古诗属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中国古代诗歌文体分类
从形式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以及唐代及唐代以后按照古体诗的形制写的诗歌。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
第二类,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为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第三类,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第四类,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体式与词相近。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三、《观沧海》
汉乐府:汉代的音乐管理机构乐府收集而来的民歌,统称为汉乐府。特点:一作者来源十分广泛。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汉朝的开国刘邦《大风歌》
二语言通俗易懂。《江南》《长歌行》三显著的叙事特征。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孔雀东南飞》《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诵读诗歌,疏通诗意
听朗诵,把握诗歌节奏。
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意。
教师讲解重要字词,请同学翻译诗句。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起。峙,挺立。
(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统领全篇,展开来写登临碣石山的所见所感。
2、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3、这些景物全是他但是亲眼所见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4、在诗人实写的景物中,哪些是动态的?哪些是静态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突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与宏伟气象。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的?
明确:虚写,突出了大海包容天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象征着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与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篇。
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人: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 -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在盛唐诗坛上,李白是璀璨群星中的一一颗。天宝初年,时任翰林院供奉的李白与王昌龄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当离京漫游的李白听到好友被贬为龙标尉的不幸消息时,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步骤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往往雄奇飘逸、真率自然,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西南人),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 等的推荐,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 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这首诗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步骤二:诵读诗歌,疏通诗意
1.听读配乐诗朗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疏通诗句,理解醒校正。
4.教师讲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诗句,并注意提示。
①、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步骤三:细读诗歌,理解内容
1、第一句写了 哪些事物 写这此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杨花,子规的啼鸣。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时节。②渲染气氛:哀伤、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 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 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诗人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就已走了很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对友人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3、李白因何而愁?
明确:(1)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
(2)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3)为友人前途、命运而担忧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4、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呢
明确:①明月是圆的,容易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②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③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④明月给人的感觉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最后一句中哪个字用的好?
明确:直。一直、始终的意思,诗人想象着明月将自己的心意带到友人身边的场景,表现了诗人盼望自己的心意能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心情,始终担心着友人的深切关怀。
步骤四:教师小结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直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轻源有此寄):这两首诗,《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值大胸襟的句子是什么 《闻王昌岭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关心的句子又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三、诵读诗歌,疏通诗意
1.听读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疏通诗句,理解醒校正。
4.教师讲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诗句,并注意提示。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四、细读诗歌,品读诗情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始要提到客路呢?
明确: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也写出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家乡之情。
2、颔联描写的是诗人在哪里看到的景象?哪些字用的好?
明确:江水因为潮水上涨而与水面持平,“阔”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正”包含了顺和柔和的内容。写出潮水平静无浪,风顺不猛,孤舟杨帆,缓缓行驶在江上的景象。而且这两个字以小景见大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3、赏析颈联
明确: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是不可阻挡的,也是匆匆不可待的。
“生”“入”字运用了拟人和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日”“春”以人的意志与情思,生动地写出红日早生、江边早春的景象,透出勃勃生机。
“日”和“春”在这里象征着新事物,“残夜”“旧年”象征着旧事物,这两句诗还蕴含着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规律,給人积极向上的力量。
4、诗人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顿生给家人写信分享的心情,这时他突然才发现自己身处江上,离家遥远,无法送达。他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托北归的大雁为自己送信。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小结;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天净沙·秋思》
导入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 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干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 直未能得志。他几乎- -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郁郁不得志。他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小令。
三、诵读诗歌,疏通诗意
1.听读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疏通诗句,理解醒校正。
4.教师讲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诗句,并注意提示。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细读诗歌,品读诗情
这首小令的词语有一点和其他三首不一样的地方。你们能发现是什么吗
前三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句枯藤和老树把秋天萧瑟凋零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加傍晚栖息在老树上得昏鸦,渲染出阴冷的氛围;第二句写出了家的温暖和对家的思念。第三句写荒凉寂寥的古道、萧瑟的秋风、疲惫的瘦马,营造出一幅阴冷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对比。以乐景与哀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将有家可归的昏鸦和人与无法归家的自己做对比,烘托出断肠人的思乡之情。
4、“断肠”的表达效果?
明确: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看着远处温馨的人家景象,这思念家乡的情感不禁更显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小结: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的寂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