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情、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
第一课时
导入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体会到了朱自清笔下清新可爱的春天,还学习了明确朗读时的重音与停连的技巧,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朗读技巧,并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
走进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 《龙须沟》 《茶馆》《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整体感知,确定感情基调
听名家朗读,明确字音
济南( )着落( )
宽敞( )贮蓄( )
澄清( )暖和( )
发髻( )水藻( )
看护 ( ) 薄雪 ( )
2、响亮:很明亮
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这里指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清秀,这里指美丽而柔弱。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贮蓄:存放、储藏。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二)整体把握,确定感情基调
通读课文,思考问题:
《济南的冬天》——写景抒情散文
我感受到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 )的,老舍对济南的冬天持有( )的感情,所以我想用( )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全文。
诵读全文,关注开头
通过通读全文,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温晴
这个词语出现在第几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凸显出这个特点的?
明确:第一段。对比。
北平 没有风声
伦敦 响晴
热带 响亮的天气
北中国 温晴
请大家再关注一下,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像我。为什么作者要在这里提到“像我”呢?
明确:因为这个词表明对济南冬天的评价是作者的亲身体验,是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有了主体“我”的出现,我们就会更清晰地知道,这样温晴的济南冬天是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这样的景物是蕴含了作者感情的呈现。那么,我们在字里行间就不难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是赞美。
我们对文章有这样的感知,你决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篇课文呢?
同学们会说出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感情中,哪些不适合用在《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中?
明确:温晴、温和、恬淡、闲适可以。热烈、忧伤(与喜爱不符)、深沉(沉着深情,注重思想感情的内敛,对于本文来说过于厚重)、欢悦(过于昂扬)不适合。
(三)体会感情基调,确定第一段的朗读重音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何处理重音呢?大家可以用一句话来试一试。
明确:对比的主体和凸显出的特点需要重读,感情的主体需要重读。
根据刚才的提示,同学们试着给第一段余下的句子标示重音。
(四)借助重音,关注感情基调的呈现
老师朗读示范。
明确:本文感情基调的呈现要点:
(1)重读的词只是稍微多用一点力;
(2)停顿和连接都要自然而然,不生硬;
(3)语气轻柔,语速和音量都要适中。
四、品读景物,读出画面感
(一)命名图景
1、文章描绘了济南冬天里的哪几幅美丽图片?
明确;山(2-5),2、3写阳光朗照下的山,4、5写小雪覆盖下 的山。水(6)
朗读时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能给这些图景命名吗?
明确:有山有水的一座老城的样子。
小山图,小雪图,冬水图
阳光朗照图,小雪覆盖图,冬水绿藻图
这都是在根据景物内容感知图景,这样的方式已经不足以描绘出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所以,我们还需要根据景物的特点来感知图景。
分别看三段内容
明确:小山摇篮图、小雪初晴图、空灵水晶图
(二)朗读第一幅图
1、确定了内容,第二自然段应该怎么标注重音和停连呢?
2、同学们试着给第三自然段标注重音和停连,并朗读。
特别提醒
(1) 温和、温情的感情基调要贯穿全文
(2) 有意识地运用本课学到的朗读技巧
( 3)熟练地使用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练习过程
五、课堂小结: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品读了《济南的冬天》所描绘的温晴山水,品悟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由此品析了朗读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及为了读出画面感而应该使用的朗读技巧。
第二课时
揣摩风格,读出独特的交流感
有人说,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独特魅力,和渗透其中的亲切的交流感有很大关系。
你觉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哪些方面,让读者有一种交流感?
明确:妙用生动可感的修辞、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对话式的景物描写。
妙用生动可感的修辞
1、作者将哪些形象人格化了?与交流感有何关系?
明确:济南老城、春风、小山、小雪、小村庄、垂柳等。
作者把济南的老城当作小孩儿,接着写了有情的小山、小雪、小村庄等形象,使美丽温晴的济南冬天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这怎么会让我们产生交流感呢?同学们,修辞是作者着重选择的表达方法,它在景物和作者之间搭了一座传递情感的桥,因此,景物描写中传达出的不仅是美丽温晴的景物图像,更是作者对这些景物的脉脉温情,对这些景物的呵护、欣赏、喜爱之情。所以,当这样的感情传达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心生亲切、亲近之情,怕打扰它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一篇优秀的写景文章,一定是情景交融的。本文拟人修辞的总体效果是亲切。这是我们读本篇文章有交流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几组语句具体感受
(1)将下列语句进行对比,说说拟人修辞如何体现出了亲切的效果。
比较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蓝天下有一个有山有水的老城,在春天到来前,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明确:“暖和安适地睡着”是最放松的状态,“唤”醒老城的春风也有了一种温柔不忍打扰的味道。这样的冬天,当然是理想的境界,让人也不由得心生向往,作者用这样得拟人形象,写出来亲切得感觉。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他们全都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明确:山竟然有了人的动作,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让读者仿佛身处摇篮里被安抚,被照顾,自然而然地注入了温暖亲切的感觉。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儿粉色。
明确:雪后西晖,非常美。亲切之处就在于,把“夕阳下的薄雪的颜色”比成害羞人的面色,这种有感情的含羞之态更加吸引人,待人去欣赏,去品味。
我们分析了拟人修辞在描写景物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到了因使用了修辞,确实是为文章大为增色。这些充满感情的灵动表达,如何读出来独特的交流感呢?
同学们试着找出1-2句运用修辞的语句。
拓展延伸
2O世纪3O年代初 ,老舍结束异域的漂泊生活回到祖国,很快便应聘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在授课 、编写讲义和业余创作之余 ,还筹备 、 主持 、编辑《齐大月刊》的工作 ,并且亲自撰写稿件。来到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之后 ,老舍的创作开始进入爆发期 ,其心境也起了一些变化 。
据学者考证,老舍当时“寄住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二层西南角的第一个房间里”,“从这里推窗远眺,能够望见庙宇点点的千佛山以及济南南郊一带大片的山林田野,也可以欣赏美丽如画的齐鲁大学校园”。老舍对济南、校园风光的喜爱于对济南落后的景象的感受都反映在《一些印象》中,一些印象》第一部分(第 1卷第 1期 )写作者初到济南的见闻:马的瘦弱 、马车的破 旧以及车价的昂贵 ;第二部分(第 1卷第 2期 )主要内容是写济南道路的失修与洋车的难行 ;第三部分(第 1 卷第 4期)写济南大葱的甜美 ;第四部 分(第 1 卷第 5期 )主要描写济南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五部分(第 1卷第 6期 )主要描写济南冬天的可爱和美丽 ;第六部分(第 1卷第 7期 )主要描写齐鲁大学校园的秀丽风光 ;第七部分 (第 1 卷第 8期 )续完 ,老舍在这期的文章中“以诗为证”以求“印象是要有 以诗为证的;不然 ,那印象必是多少带点土气的”。
让我们来看原作的第三段 ,作者说“设若单单是有阳光 ,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作者想到的景象 ,而后层次分明地把心中的“图像”诉之于笔端 :“有山有水”的老城在阳光下 “暖和安适地睡着”;济南像 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面上含笑”的济南人在 “这样慈善的冬天”憧憬着春天的到来 ;秀气的小山、雪后的景色 ;那冒着热气的水藻 ……
这一切 都在作者的脑海中涌现 ,使他感到无比的惬意 ,几乎都要沉醉了。忽然 ,那在“日光下张着翅叫的百灵鸟们 ”、那“成群的在树上啼”的山喜鹊们给这静态的画面加上了灵动的气息 ,但在温暖的阳光下 ,“坐在河岸上 ,看着它们在空中飞 ,听着溪水活活的流 ,要睡了,这是有催眠力的;不信你就试试 ;睡吧 ,决冻不着你 ”。原作第八段不但使全文动、静结合 ,而且使文章前后照应。原作第三段的“请闭上眼想”和这部分的“要睡了” 是相互关照的。而且 ,从全文来看 ,删掉原作的第八段就会找不到作者在文中设置的“观察点”。人们评论课文《济南的冬天》的观察点时总是说“从远及近”、“从总体到局部”,但具体的观察点在哪儿并不清楚 。但第八段中却让我们看到作者是“坐在河岸上……”的,这是一个最佳的角度 。因为从这个角度才能是“看 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空中,半空中,天上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 ……”。作者坐在河岸上 ,由闭着眼睛“想 ”到身边的鸟叫声 、溪水欢快的流淌声都让“人”“要睡了”。在“济南的冬天”里 ,不但整个城市“暖和安适地睡着 ”,而且也“决冻不着”城里的人们。由此看来 ,原作的第八段并不是作者的多余之笔,更不是败笔 ,有了这一段才让我们感到济南不但是美丽的 ,更是灵动的 ,莺歌鸟语 ,流水淙淙。没有 “第八段”,我们看到的课文《济南的冬天》只是一幅图画,是作者的“幻象”,就如前面提到的是“闭上眼想”的 ,所以作者在第七段末尾加上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句是对 以上“幻象”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幻想的结束 ,在鸟儿的啼叫声中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