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学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件+学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3:01:32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习重难点
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
探学新知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3.目的: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
(1) “市”的出现: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2)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的概况
①商朝:商朝出现独立商人,商业贸易范围广泛,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②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③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④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出现了纸币。
⑤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2.古代世界
(1)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交换产品的场景;国家控制了对外贸易。
(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
(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广。
3.东西方贸易:
(1)路线: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的重要贸易通道。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2)商品:
①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②输入中国的商品:欧洲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3)管理
①唐宋以后,官府设立“市舶司”;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公行。
(4)贸易方式
①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三)影响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与国外进行物种和物品交流。
(1)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含义: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
(2)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3)发展表现:
①中国在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4)意义:
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含义: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2)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3)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4)世界古代各地区信贷的发展
公元前22—前21世纪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公元前4世纪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维形。
(5)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春秋时期
唐朝
宋代
明朝中期以后
清朝
①春秋时期: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②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③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⑤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货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特点: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3)发展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中国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4)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古代中国是商业发展的三次高潮
战国时期 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唐宋时期 ①从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②北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日用品贸易兴起,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明清时期 明中后期以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2.商业发展与古代的货币金融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和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
(1)秦朝统一全国币制,中国进人了稳定的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在这一过程中铸币权一直为封建政府所垄断,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日益突出。
(2)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铜本位基础上建立了纸币制度,北宋时出现了地区性的可兑换纸币,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发行全国通用的纸币。
(3)元朝以后白银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之白银流通量的巨大增长,这一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
3.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借战争手段增加国家财力与积累金钱,比较重视商业发展。
(2)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发展。
(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探究二: 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
1.古代希腊的商业:国家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上至贵族,下到平民、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商业活动,其经商范围广阔,贸易规模庞大,葡萄酒、橄榄油等经济作物是希腊人重要的出口商品。
2.古代罗马的商业:商业贸易兴盛,商品经济特色明显,海路和陆路畅通,活跃的城市经济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帝国对城市经济和工商业者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则,政府不与民争利。
3.古代印度和阿拉伯商业的发展
古代印度 对外贸易活跃,与亚、非、欧诸国贸易往来频繁。向东与东南亚和东亚诸国建立海上贸易联系;向西与东部非洲、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沿岸诸国建立贸易联系;西北部印度河流域是陆路贸易的必经之地,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相接,西可通欧洲、东可抵中国,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阿拉伯 自古以来,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这使得阿拉伯航海业发达。阿拉伯人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为沟通东西方经济交往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堂训练
1.《易 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2.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 )
A.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 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
C.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3.“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4.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形势影响对外商贸发展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5.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
A. 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 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 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 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
6.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7.公元前3 000年的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资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代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主导地位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了民间商业契约的订立( )
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神农”“市”“货”“交易”等,可由此判断出我国的商业经济起源比较早,历史悠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说明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排除A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项;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拜占庭帝国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首都是君士坦丁堡,A项错误;阿拉伯帝国盛行伊斯兰教,首都是巴格达,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使者,B项正确;罗马帝国盛行基督教,首都是罗马,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境商人课以重税,不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朝代,由此可得出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实行“闭关锁国”,丝绸之路衰落综合可知,C项正确;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A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B项错误;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民间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出现良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D。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朝时期……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可知,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A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发行于北宋时期的“交子”,飞钱是汇兑凭证,并非货币,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但仅根据材料信息,推断不出四川是否为“最发达”,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商业契约。由材料可知,古代埃及规定,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官府达成书面契约,这表明契约签订在古代埃及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可知,民间契约的订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A项错误;“完全符合”表述绝对化,C项错误;题干强调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没有体现民间契约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运用史料比较分析世界各地商贸发展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从中外对比角度出发认识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概念及作用。
难点:古代中国及世界商业的发展。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商人”一词的起源与一个很久远的朝代——商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族人的祖先契,由于跟随大禹治水.功不可没,被封到商这个地方。也就是古代的商族。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诸侯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教师活动】提问:为什么“商业”叫做“商业”呢?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因为商族的“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诸侯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
【教师活动】古代商业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走进本课,来了解古代商业是如何发展的。
【新课讲授】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噬嗑》”
——《易经·系辞》
【译文】伏羲氏寿终,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树木做成犁,揉弯木头做成犁柄,用农具除草快速,用来传授天下,这是因为取之于《益》卦增加百姓好处的道理。他规定每天中午为集市交易时间,招来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贸易后退去,让人人都能得到其所需的生活用品,这是因为取之于《噬嗑》卦中进食食物的道理。
【教师活动】提问:商业贸易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与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原因: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目的: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教师活动】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是如何发展的呢?阅读教材35页第2段内容,思考问题。
(1)商朝:商朝出现独立商人,商业贸易范围广泛,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2)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3)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4)隋唐到两宋: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出现了纸币。
(5)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2.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
【教师活动】图片中是由古埃及所记载的内容,它记载了什么呢?
【学生活动】图片中有天平,天平的两端放着不同的物品。戴着阿比努斯面具的高大的人亲自主持天平运作。
【教师活动】图片展示了商品交换的相关内容,古埃及金字塔壁画上有交换产品的场景;国家控制了对外贸易。
【教师活动】古代欧洲的商业贸易是如何发展的呢?
(1)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2)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教师活动】出示拜占庭帝国地理位置图与丝绸之路线路图
【教师活动】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关联呢?
【学生活动】丝绸之路通往欧洲的终点在拜占庭帝国境内。
【教师活动】所以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通过一百多年的征服,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来了这些地区长期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教师活动】提问:阿拉伯政府是如何看待商业的?
【学生活动】
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教师活动】阿拉伯文化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活动】阿拉伯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教师活动】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因为阿拉伯人在诸多地区流动,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杰出和交流。
【教师活动】阿拉伯的文化也得益于阿拉伯商人所从事的贸易活动,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东西方贸易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 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 乌孙 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之后是民生路 商业路 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教师活动】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它承担了哪些贸易活动呢?(阅读教材37页第1段前3行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1)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2)输入中国的商品:欧洲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教师活动】海上丝绸之路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怎么样呢?(阅读教材37页第1段第4、5行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教师活动】中国政府是如何管理对外贸易的呢?
【学生活动】
(1)唐宋以后,官府设立“市舶司”;(2)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公行。
【教师活动】中国古代的贸易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呢?,阅读教材37页第1段剩余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1)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2)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教师活动】古代的商业贸易有什么影响呢?(阅读教材37页第2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与国外进行物种和物品交流。
①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②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③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教师图片】出示图片,并提问:
图片展示的是现代国际市场上的主流货币,它们都是纸质的,它们本身的材质并无太大价值,它们为什么能够购买其他商品呢?
【学生活动】根据理解,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问题答案。
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所以能够购买其他商品。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呢?阅读教材38页第1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产生过程:
(1)中国在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教师活动】总结: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教师活动】提问:货币的产生有什么意义呢?
(1)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教师活动】展示信贷的含义、特点、原则
含义: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
公元前22—前21世纪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公元前4世纪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38页第2段内容,填充表格。
①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维形。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 《周礼》中借贷被称之为“贷”“取予”“同财货”,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立以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早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教师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38页第3段内容,思考古代中国信贷是如何发展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填充表格
春秋时期
唐朝
宋代
明朝中期以后
清朝
①春秋时期: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②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③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④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⑤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货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3.商业契约
【教师活动】展示商业契约的含义、特点
(1)含义: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2)特点: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教师活动】出示表格
古埃及
两河流域
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39页内容,填充表格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两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中国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教师活动】总结商业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深化探究
探究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三次高潮
战国时期 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唐宋时期 ①从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②北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日用品贸易兴起,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明清时期 明中后期以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2.商业发展与古代的货币金融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和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
(1)秦朝统一全国币制,中国进人了稳定的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在这一过程中铸币权一直为封建政府所垄断,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日益突出。
(2)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铜本位基础上建立了纸币制度,北宋时出现了地区性的可兑换纸币,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发行全国通用的纸币。
(3)元朝以后白银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之白银流通量的巨大增长,这一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
3.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借战争手段增加国家财力与积累金钱,比较重视商业发展。
(2)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发展。
(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探究二: 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
1.古代希腊的商业:国家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上至贵族,下到平民、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商业活动,其经商范围广阔,贸易规模庞大,葡萄酒、橄榄油等经济作物是希腊人重要的出口商品。
2.古代罗马的商业:商业贸易兴盛,商品经济特色明显,海路和陆路畅通,活跃的城市经济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帝国对城市经济和工商业者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则,政府不与民争利。
3.古代印度和阿拉伯商业的发展
古代印度 对外贸易活跃,与亚、非、欧诸国贸易往来频繁。向东与东南亚和东亚诸国建立海上贸易联系;向西与东部非洲、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沿岸诸国建立贸易联系;西北部印度河流域是陆路贸易的必经之地,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相接,西可通欧洲、东可抵中国,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阿拉伯 自古以来,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这使得阿拉伯航海业发达。阿拉伯人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为沟通东西方经济交往发挥了巨大作用。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共41张PPT)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商人”一词的起源与一个很久远的朝代——商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族人的祖先契,由于跟随大禹治水.功不可没,被封到商这个地方。也就是古代的商族。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诸侯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学习目标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重点把握商贸活动的特点和贸易通道的变迁。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古代的商业贸易
1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噬嗑》”
——《易经·系辞》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译文】伏羲氏寿终,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树木做成犁,揉弯木头做成犁柄,用农具除草快速,用来传授天下,这是因为取之于《益》卦增加百姓好处的道理。他规定每天中午为集市交易时间,招来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贸易后退去,让人人都能得到其所需的生活用品,这是因为取之于《噬嗑》卦中进食食物的道理。
商业贸易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人们通过商业贸易,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是如何发展的呢?
商朝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隋唐到两宋
元、明、清时期
商朝出现独立商人,商业贸易范围广泛,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出现了纸币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1.古代中国的商业贸易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2.古代世界的商业贸易
图片中有天平,天平的两端放着不同的物品。戴着阿比努斯面具的高大的人亲自主持天平运作
古代欧洲的商业贸易是如何发展的呢?
(1)古希腊:
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2)古罗马:
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
穿着丝绸的古罗马贵族女性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一 通过一百多年的征服,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来了这些地区长期的混乱局面,促进了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商品生产和商旅往来提供了条件。这个帝国不仅控制了东西方的主要商道,取得了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决定性优势,而且以它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保证了国内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阿拉伯政府是如何看待商业的?
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新兰教认为商业是真主喜爱的事业。帝国政府把商业看作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大力保护商业活动,统一货币。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阿拉伯文化是什么样的?
阿拉伯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
产生这种文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阿拉伯的文化也得益于阿拉伯商人所从事的贸易活动,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3.东西方贸易
材料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 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 乌孙 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 之后是民生路 商业路 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它承担了哪些贸易活动呢?
(1)中国出口商品: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2)输入中国的商品:欧洲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材料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中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方式
市舶司
广州公行
(1)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2)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中国古代的贸易
朝贡贸易
十三行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代商业贸易的影响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通道,与国外进行物种和物品交流。
①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②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③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2

货币
图片展示的是现代国际市场上的主流货币,它们都是纸质的,它们本身的材质并无太大价值,它们为什么能够购买其他商品呢?
货币是购买货物、保存财富的媒介,是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
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古代货币的产生
货币
(1)中国在商朝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2)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3)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的意义
(1)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2)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信贷
信贷的含义
信贷是体现一定经济关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特殊形式,是债权人贷出货币,债务人按期偿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动。
信贷的特点
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
信贷的原则
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公元前22—前21世纪
公元前16—前11世纪
公元前4世纪
信贷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护
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业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维形
信贷
材料一 《周礼》中借贷被称之为“贷”“取予”“同财货”,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立以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早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贷业研究》
古代中国信贷
信贷
春秋时期
唐朝
宋代
明朝中期以后
清朝
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货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商业契约
商业契约的含义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商业契约特点
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古埃及
两河流域
中国
商业契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已广泛使用。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契约除明确规定当人双方在所从事活动中的责、权、利以外,在末尾必须有双方的盖章,以及几位证人的签名。
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财产关系及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商业契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契约关系双方的利益;②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活动的有序进行;③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深化探究
探究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战国时期 商人势力成长,很多大、中都会成为商业贸易的中心。
唐宋时期 ①从唐朝后期开始,粮食茶叶、瓷器等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大宗。
②北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日用品贸易兴起,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明清时期 明中后期以后,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加深、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都成为商业发展的新因素。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三次高潮
深化探究
探究一: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2.商业发展与古代的货币金融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化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信用性的纸币制度的早产和贵金属流通的不发达。
(1)秦朝统一全国币制,中国进人了稳定的铜本位的商品货币制度时代,在这一过程中铸币权一直为封建政府所垄断,货币的“政府信用性”日益突出。
(2)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铜本位基础上建立了纸币制度,北宋时出现了地区性的可兑换纸币,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发行全国通用的纸币。
(3)元朝以后白银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之白银流通量的巨大增长,这一时期白银货币化趋势明显。
深化探究
探究一: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3.古代中国的商业政策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借战争手段增加国家财力与积累金钱,比较重视商业发展。
(2)商鞅变法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发展。
(4)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深化探究
探究二: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
1.古代希腊的商业:
国家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上至贵族,下到平民、奴隶和外邦人都参与商业活动,其经商范围广阔,贸易规模庞大,葡萄酒、橄榄油等经济作物是希腊人重要的出口商品。
2.古代罗马的商业:
商业贸易兴盛,商品经济特色明显,海路和陆路畅通,活跃的城市经济成为罗马帝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帝国对城市经济和工商业者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原则,政府不与民争利。
深化探究
探究二:古代世界的商业发展
3.古代印度和阿拉伯商业的发展
古代印度 对外贸易活跃,与亚、非、欧诸国贸易往来频繁。向东与东南亚和东亚诸国建立海上贸易联系;向西与东部非洲、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沿岸诸国建立贸易联系;西北部印度河流域是陆路贸易的必经之地,北上中亚地区与丝绸之路相接,西可通欧洲、东可抵中国,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阿拉伯 自古以来,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这使得阿拉伯航海业发达。阿拉伯人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为沟通东西方经济交往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堂训练
1.《易 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神农”“市”“货”“交易”等,可由此判断出我国的商业经济起源比较早,历史悠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随堂训练
2.北宋时期,附城草市发展迅速。如宋真宗时,东京郊区出现了“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的盛况。由此可知,北宋时( )
A.草市发展侵占了城市空间 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于城市
C.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D.草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解析: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一天到晚嘈杂忙乱,说明城乡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故选C项;根据材料“十二市之环城”可知此时东京郊区围绕城市周边分布着12个集市,并未侵占城市空间,排除A项;材料涉及此时草市的发展概况,未涉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关系,排除B项;此时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并非“草市”,排除D项。
C
随堂训练
3.“这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这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B
解析:拜占庭帝国盛行的宗教是基督教,首都是君士坦丁堡,A项错误;阿拉伯帝国盛行伊斯兰教,首都是巴格达,阿拉伯商人是东西方交流的使者,B项正确;罗马帝国盛行基督教,首都是罗马,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是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过境商人课以重税,不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随堂训练
4.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形势影响对外商贸发展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朝代,由此可得出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实行“闭关锁国”,丝绸之路衰落综合可知,C项正确;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A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B项错误;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D项错误。
C
随堂训练
5.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
A. 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 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 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 政府有限介入利于金融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民间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出现良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D。
D
随堂训练
6.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解析:据材料“唐朝时期……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可知,唐宋时期信用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故选A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发行于北宋时期的“交子”,飞钱是汇兑凭证,并非货币,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但仅根据材料信息,推断不出四川是否为“最发达”,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A
随堂训练
7.公元前3 000年的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资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代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主导地位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商业契约。由材料可知,古代埃及规定,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官府达成书面契约,这表明契约签订在古代埃及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
C
随堂训练
8.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了民间商业契约的订立( )
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解析:根据材料“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可知,民间契约的订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B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A项错误;“完全符合”表述绝对化,C项错误;题干强调民间契约订立过程中的特点,没有体现民间契约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
B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