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图册
1 .下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
A.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定窑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宋朝农业方面的信息,B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中外交流,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交融加深,D排除。故选择A。
2 .某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图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商业繁荣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三幅图片中,货郎图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交子”和纸币铜版拓片说明了南宋时市场上有流通纸币,这也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综上所述,以上三幅图是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图片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列,故A不符合题意;宋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民族交融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 .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A.民族政权并立 B.宋代国家统一 C.宋代商业繁荣 D.宋代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三幅图片中《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荣的景象,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了南宋时市场上有流通纸币,这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市舶司的设立说明了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宋朝政府设立市舶司主要是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综上所述,以上三幅图是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政权并立,故A错误;宋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宋代民族融合,故D错误。综上答案C。
ABD选项都与商业繁荣无关。解析
4 .以下是我国经济重心变化示意图,与图三相对应时期应是( )
A.三国时期 B.唐朝中期 C.两宋时期 D.隋朝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三“南重北轻”,可知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说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 .如图是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据如图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店铺临街而设,打破空间限制 B.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草市
C.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D.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中衣料铺、珠宝铺、书籍铺、杂货铺等的位置,可以看出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突破空间的限制,店铺临街而设,A正确;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图没有涉及BCD的内容,排除。故选A。
6 .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时期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A.北方财富增长 B.经济重心南移
C.中央集权加强 D.宋代社会气象万千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图表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表格能够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选项B符合题意;A项表述错误;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B。
7 .以下图片可以确立的研究主题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交通运输业发达
C.宋代印刷水平高 D.造船业闻名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推动广告和商标的出现。《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繁荣的城市风貌。交子是商业发达、交易额扩大的产物。南宋海船则反映了宋朝造船技术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因此四张图片综合反映了宋朝商业繁荣。A正确;BCD概括都不全面。BCD错误。综上故选A。
8 .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粮食产量及所占比例变化图,表格数据主要反映
朝代 南方 北方
粮食(斤) 占全国粮食产量比例 粮食(斤) 全国粮食产量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高
C.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表格可知,从西汉开始,南方粮食产量逐渐上升,北方粮食产量逐渐下降,最终在北宋南方超过北方,这显示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C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说粮食产量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到北宋,北方的粮食产量要比南方低,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说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下图中历史现象给我们揭示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北方农业发达 B.南方商业繁荣 C.经济重心南移 D.市民文化丰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主题是宋代南方农业发达;临安“买卖昼夜不绝”反映的主题是南宋都城临安“商业的繁荣”;“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宋代南方手工业发展,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给我们揭示的是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所以共同历史主题是“经济重心南移”,故C选项正确;材料中“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南方手工业发展,不是“北方农业发达”,故A选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临安“买卖昼夜不绝”反映的主题是“南方商业的繁荣”,但题干材料中“蜀地的丝织号为冠天下”反映的历史主题是南方手工业发展,不是“南方商业的繁荣”,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属于经济发展方面的现象,不能揭示“市民文化丰富”这样的共同历史主题,D错误。
10 .如下图为宋朝南北税收对比图,这说明宋朝( )
A.经济重心在南方 B.政治重心在南方
C.军事重心在南方 D.文化重心在南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
题干给出的图为宋朝南北税收对比图,这说明宋朝经济重心在南方。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1 .阅读书籍可通过章节标题把握内容主旨。与下图中的内容相匹配的主题是( )
A.汉: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B.宋: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
C.唐:繁荣与开放的世界性帝国 D.元:少数民族统一王朝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宋代,商品作物有很大发展,出现了交子,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领先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这是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故B符合题意。汉、唐,经济重心均在北方,元没有发生商业革命,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宋朝进行了探究活动,以下是小华同学搜集的图片资料,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B.宋代农业的繁荣
C.宋代商业的繁荣 D.宋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耕获图》反映了农业发展的兴盛局面;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反映了宋代手工业的发展;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题干图片反映了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探究的主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片面,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片信息“农耕、手工业、纸币”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13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而整理制作的图表。
时 地
间 区 北方 南方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北宋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日:“苏湖热,天下足。”
根据此表,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人口大量南迁 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重心南移 D.苏杭生活富足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中可以看出在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主要依仗于南方,南宋时期“苏湖热,天下足。”等反映了江南的苏杭富庶,苏湖成为天下的粮仓,由此可以看出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根据表格只能知道宋初南方人口户数比北方多,不能直接体现人口南迁相关信息,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题中只反映了北宋中后期北方和南方贡献财政收入的对比情况,及南宋时期苏杭、苏湖的富庶,成为全国粮仓,反映的是当时江南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重心,并不是突出宋朝社会生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苏杭生活富足只是表格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所体现出的信息,并不能反映表格中北宋中后期南北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因此不能作为研究主题,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表格信息,研究表格信息共同反映的主题。
14 .某班举办主题为“盛唐气象”的图片展。下列图片不能入选的是
A.曲辕犁
B.秧马
C.筒车
D.唐三彩骑骆乐舞俑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唐三彩骑骆乐舞俑是唐朝手工业繁荣的表现。故ACD能入选“盛唐气象”的图片展,不符合题意;秧马是宋朝的拔秧工具,故B不能入选“盛唐气象”的图片展,符合题意。故选B。
15 .最能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名画是
A.清明上河图 B.春宴图
C.金明池夺标图 D.宋代剖鱼砖雕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BCD不属于最能反映北宋城市生活的名画,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 .如图,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其中,福娃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如下图),下列关于宋瓷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从宋朝开始出现陶瓷
B.陶瓷业在宋代有重要的发展
C.著名瓷都景德镇兴起于宋代
D.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答案】A
【解析】
我国瓷器最早出现在东汉,陶瓷业在宋代有重要的发展,著名瓷都景德镇兴起于宋代,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所以A项错误。
17 .下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制作的卡片, 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宋代商业的繁荣
C.古代政治重心南移 D.宋代农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A符合题意;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宋代农业发展没有体现“唐朝中后期—南宋”等内容,D排除。故选择A。
18 .如下图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C.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D.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反映了742年至1080年,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唐末至北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吸引了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说明了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故C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故A错误;此时期国家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故排除B;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增多,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故D错误。综上答案 C。
19 .下图遗址最能够印证宋朝
A.海外贸易兴盛 B.城市生活丰富
C.造船技术先进 D.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市舶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0 .如图是北宋时期的货币,下列关于此货币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时称之为“交子” B.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全国范围大量推广使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此货币是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商业繁荣,但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大量推广使用,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 .比较“唐宋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二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民族交融利于文化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 D.科技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图表可知:唐代诗人北方占比多于南方,而宋代南方远多于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的文化发展,故B正确;民族交融确实有利于文化发展,但是图表表达的是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到民族交融,与题目无关,故排除A;“宋代文化发展优于唐代”说法错误,二者文化没有可比性,更谈不上谁优谁劣,故排除C;科技进步确实有利于文化发展,但是图表表达的是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没有涉及到科技进步,与题目无关,故排除D。故答案为B。
22 .下侧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A.重文轻武政策 B.“交子”的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活字印刷术发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各朝代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的特点,从汉至明清时代,经济打破了区域的限制,这是由于交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①处对应的时间为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C符合题意;重文轻武政策、“交子”的出现、活字印刷术发明均与经济发展的流动性增强这一主题无关,ABD排除;故本题选C。
23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史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都市生活的变迁 D.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北人南迁等,B符合题意;ACD项图示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点睛】
24 .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北方自然气候的改变 B.北方政局动荡不安
C.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D.南方政权强于北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图片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人具有更好的接受教育的经济基础,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符合题意;自然气候对文化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我国南北自然气候差异明显,但北方自然气候没有明显的变化,排除A;我国古代以大一统时期为主,北方政局动荡不安是暂时的,排除B;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期为多,并不存在南方政权强于北方的政权之说,排除D。故选C。
25 .由下图可知小鹭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中外关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中后期再到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最终在南宋时期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中外关系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 .如图是宋代名画《货郎图》,以此为史料我们不能用以研究当时的
A.繁荣的商业 B.琳琅满目的手工业品
C.生动的百姓生活 D.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宋代名画《货郎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描绘当时有各种货郎和小贩走街串巷叫卖,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给城市增添了热闹气氛,说明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也展现了生动的百姓生活。而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所以用《货郎图》为史料我们不能用以研究当时的战争频繁、社会动荡,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7 .下列各图中准确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指的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即从南方向被北方转移,所以准确反映了转移方向的是D,故选D,排除C;AB都与经济重心南移的方向不符,排除。
28 .下图是小历同学在学完《宋代经济的发展》后做的读书笔记,该笔记中的这些现象反映了
A.宋代农业的发展
B.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C.宋代商业的发展
D.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读书笔记内容可知,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都超过了北方,说明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最后完成。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说法均太片面,不符合题意,故选D。
29 .对下图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项目 南方 北方
垦田数 人口 垦田数 人口
1077年 3.1848亿亩 5688.8万 1.43175亿亩 3398.4万
A.唐末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
C.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
D.说明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正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077年”,可知是北宋时期,“南方3.1848亿亩,北方是1.43175亩”,可知北宋时期(1077年)南方经济发展超越北方。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30 .如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的课堂笔记,其内容对应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瓦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活动的场所,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我国四川地区的纸币,“苏湖熟,天下足”是指宋朝南方水稻产量居于粮食作物首位,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围绕题干中的“瓦子”、“交子”和“苏湖熟,天子足”,分析出现朝代和相关领域。
31 .如下图,由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汉代和宋代对外贸易最大的不同是( )
A.出口货物的种类 B.对外贸易的路线
C.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 D.出口货物的多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比较汉代和宋代对外贸易。汉代的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交通工具是骆驼,宋代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故选B。
32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武松的哥哥)因为生的矮小,又娶了个漂亮媳妇,在本地受人欺负,就从家乡清河县来到阳谷县,在紫石街租了一座沿街的两层小楼,下面烤烧饼,上面住人,武大郎每日里担挑沿街叫卖,日子也过得去(如下图)。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粗略了解( )
A.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B.宋朝的工商业者状况
C.宋朝的海外贸易情况 D.宋朝的小说写作水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下面烤烧饼,上面住人,武大郎每日里担挑沿街叫卖”,可知这些描写的都是宋朝的工商业者状况,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33 .在某一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那么这个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宋代民族的融合 B.宋代经济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海外贸易的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商业繁荣景象,北宋纸币反映了北宋时期发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货郎图》反映了农村商品交换和流通,市舶司遗址反映了宋代设置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因此共同主题是宋代经济的发展,B正确,A排除;四幅图片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但不足以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排除;四幅图片中只有市舶司遗址对应海外贸易的发达,D排除。故选B。
34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下列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南方经济的繁荣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商业贸易的活跃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瓷器反映了南方的手工业发达;福建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反映了南方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南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了南方商业的发达,因此都反映了繁荣的南方经济,故选项B符合题意;三幅图片不能反映宋代发达的农业生产,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只有瓷器反映了精巧的手工技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瓷器不能反映商业贸易的活跃,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5 .两宋时期,我国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南宋)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三:宋代手工业中的代表性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中的“故都”是指今天的哪座城市?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当时的一位商人准备去棉纺织业兴起的地方购买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那么他应该去哪里?
(5)材料三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哪座城市?
(6)材料三中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请举出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
(7)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对于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从材料看,(北方人南迁)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2)河南开封;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4)海南岛
(5)景德镇
(6)广州、泉州、明州(任意两个即可)
(7)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数字的变化反映的问题是(北方人南迁)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
(2)依据材料二“(南宋)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故都”是指今天的河南开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是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一位商人准备去棉纺织业兴起的地方购买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那么他应该去海南岛。
(5)依据材料三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图二这种别致的瓷器出现于北宋时,当时的“瓷都”是指景德镇。
(6)依据材料三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图三反映当时造船业发达,当时造船业发达的两个地区是广州、泉州、明州。
(7)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谈谈宋代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对于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的启示是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