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册
1 .如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可知苏州城内人来人往,店铺林立。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商业市镇兴盛。D正确;图片反映的苏州斜桥的商市,而不是农村集市、边境贸易,AC排除;图片中是商市,没有居民区——坊。B排除;故选D。
2 .据下图,可以从中推论出当时
A.农业生产开始精耕细作 B.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生产
C.忽视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D.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据题干《清代开荒执照图》可以从中推论出当时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缓解。选项D符合题意;A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D。
3 .下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明代工程长城最终完工
D.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
题干给出的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是人口不断增加,得益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明代引进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从而养活了众多人口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符合题意。BCD三个选项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联,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4 .下图是《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工商业市镇分布示意图》,这说明
A.“苏杭地区”工商业发达
B.“苏湖熟,天下足”的实现
C.“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D.“苏杭地区”是制瓷业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工商业市镇分布密集、数量多,这说明“苏杭地区”工商业发达,故A符合题意;宋代“苏湖熟,天下足”已实现,故B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苏杭地区”是制瓷业中心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5 .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描绘乾隆时苏州繁华景象的《盛世滋生图》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
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一描绘乾隆时苏州繁荣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反映了清朝经济发展繁荣,苏州繁华证明苏州是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由图二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表,可以看出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强。两幅没有涉及到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D项错误,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6 .下边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两幅图片“《耕织图》”、“清朝开荒执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两幅图片反映出的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合。故选A。
7 .如图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对外开放政策 D.清朝经济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1700年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低于欧洲,但到了1820年,此种情形则发生了逆转,这说明清朝经历了康乾盛世,经济比较兴盛,故选D;丝绸之路在清代之前早已开辟,排除A;江南地区在魏晋时期就已开始得到了开发,到了清朝,这一因素已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了,排除B;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开放有限,因此C项不可能是引发清朝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排除。
8 .历史建筑文物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清朝前期建筑见证了( )
A.手工工场的出现 B.清朝对外空前开放
C.清朝商业的发达 D.清朝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晋商——乔家大院”,由此可知商业有关。结合课本所学,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C正确;题干只涉及到商业,ABD排除;故选C。
9 .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进入大增长时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1/3,下图是清朝时期人口柱统计柱状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②玉米甘薯的普遍种植③大量原始荒地森林被开垦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根据所学可知清初治者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①项正确;玉米、甘蔗等高产作物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故②项正确;清朝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大量荒地、原始森林被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故③项正确;清朝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府,④不符合史实,④项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 .下图反映了清朝的历史变迁,导致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
①社会安定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耕地面积扩大 ④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清朝前期,社会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故①正确;清朝前期在对外交往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人口的增长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故②错误;清朝前期,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③正确;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经济基础,故④正确。故选①③④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1 .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这两个著名的商帮分别来自
A.安徽、广东 B.山西、安徽 C.山西、江苏 D.广东、福建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乔家大院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胡雪岩是晚清徽商的代表。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商业的繁荣 B.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兴盛
C.中国古代市民生活的丰富 D.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片知道,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宋朝《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市民生活的繁荣,特别是商业的繁荣;广州十三行是清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也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A符合题意;BCD项与隋唐大运河不符,排除。故选择A。
13 .如图所示的现象可以反映清朝前期社会
A.经济发展 B.闭关自守 C.危机重重 D.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题干图片所示的现象可以反映清朝前期社会的经济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图表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4 .《前门街市图》首卷展现出乾隆皇帝出京师的宏伟场面。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 )
A.边疆地区的治理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出了正阳门,就是繁华的前门大街,大路两旁商店林立,引人注目的店标、幌子仍历历在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因此这幅画表现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选项B符合题意;边疆地区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A排除;民族关系的发展,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君主专制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B。
15 .请为以下知识结构图添加标题( )
A.清朝社会危机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故D正确;社会危机不能使人口增长,故排除A项;江南地区开发促进江南的发展,不能使全国人民增长,故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繁荣与人口增长无关,故排除C项。故选D。
16 .明清时期他们主要经营粮食、盐业、绸缎、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如下图),他们是当时哪一商帮中的代表人物 ( )
A.徽商 B.晋商
C.粤商 D.鲁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中图片“整个院落是城堡式建筑,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依据所学可知,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一座具有北方汉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是晋商大院的代表,故B项符合题意;徽商出自安徽,粤商出自广东,鲁商出自山东,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B。
17 .某历史小组选用下面四幅图片及相关知识制作网页,下面最能反映网页主题的是( )
A.古代印刷业的发展 B.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C.古代商业的繁荣 D.古代城市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商业市镇兴盛;《乔家大院》反映的是清朝晋商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胡雪岩》是清朝徽商代表人物,《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商业繁荣的见证。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三项概括都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 .下图是清朝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政府积极兴修水利
C.百姓努力改进种植技术
D.农作物新品种引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中数字可知清朝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朝廷大力推行垦荒政策,A符合题意;兴修水利和改进种植技术与耕地面积增加没有直接关系,B和C不符合题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是促进农业产量的增加,不是耕地面积的增加,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 .某校七年级学生研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从以下两幅图片得出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A.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 B.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C.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D.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干两幅图片“描绘乾隆时苏州繁华景象的《盛世滋生图》”和“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可知,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清朝前期,尤其是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清朝前期,苏州是十分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但图片中看不出人口的增长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0 .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水陆交通发达
B.边境贸易繁荣
C.城市中坊市分罝
D.商业市镇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图片“苏州斜桥商市”反映的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即城市的繁荣,D项符合题意;题干主题与交通无关,苏州也不是边境城市,坊市分罝是宋朝以前的城市布局,且图片也体现不出市坊布局情况。ABC不符题意,故选D。
21 .如下图所示,1661年至1766年,清朝时期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当时人口的快速增长 D.大力推行垦荒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推行文化专制的政策是我国的文化政策,与农业生产无关,故B符合题意;清朝时期,政府注重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耕地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土地的需求量增大,故C不符合题意;大力推行垦荒的政策,广大人民的辛勤耕作,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 .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下面表格中的推论错误的是哪一项?
史实 推论
A、“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唐太宗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B、“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说明中国明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由此清政府采取了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D、“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逐渐走向消极衰落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结合所学可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C推论错误,符合题意;ABD项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注意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3 .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清朝前期的( )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 1920万人 1939万人 15000万人 31000万人
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环境的提高和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经济发展,使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故A符合题意;环境的提高和改善、商业发达、医学进步属于客观原因,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4 .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A.隋朝的农业
B.唐朝的金融
C.元明的外贸
D.清朝的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明清商业兴盛,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所以D符合题意;隋朝的农业没有种植玉米等作物,A不符合题意;唐朝没有晋商、徽商的出现,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相关信息,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5 .如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 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经济持续衰落 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权并立政局动荡 D.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在位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因此这一时期,人均GDP下跌,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26 .下图所示物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北宋交子图”、“清朝官方银票”可知反映的是纸币的出现,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因此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A、B、D错误。综上答案C。
27 .下图为 1661 年至 1766 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清初
A.版图幅员辽阔 B.商品经济繁荣 C.推行垦荒政策 D.引进外来物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661 年至 1766 年,我国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与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垦荒政策相关,故C符合题意;清朝版图幅员辽阔,只为为耕地面积大提供了可能性,故A不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繁荣与农业发展没有直接联系,故B不符合题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与耕地面积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8 .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下列图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A.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B.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
C.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
D.乾隆末年(公元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明洪武26年人口数量0.7亿、明万历28年人口数量1.97亿,得出:明朝时期增长了1.27亿;清康熙39年人口数量1.5亿、清乾隆59年人口数量3.3,得出:清朝人口增长1.8亿,由此可知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C正确;B表述错误,排除;由明万历28年人口数量1.97亿,清康熙39年人口数量1.5亿,人口下降了。A排除;D结论从表格中不能得到,排除;故选C。
29 . 下表所示纳税田亩数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A.精耕细作的推广 B.手工业技术提高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712年到1726年,纳税田亩数与1683年相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1726年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末耕地面积20.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反映了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没有涉及精耕细作、兴修水利的内容,排除AD项;题干表格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排除B项。故选C项。
30 .下表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的概况。这一现象 ( )
东北地区 从300万增至1 000万
内蒙吉 从100万增至350万
新疆北部 从数十万增至200余万
云贵山区 从500万增至1 600万
台湾 从数十万增至250万
A.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 B.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
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至19世纪末,大量中原人口向边疆扩散,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故C符合题意;缓解了全国人口压力、使清代疆域不断扩大、源于清朝贸易的兴盛都不是18世纪至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向边疆扩散起到的作用,排除ABD。故选C。
31 .下表中耕地面积增加的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1766年) 7414495
A.统治者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曲辕犁、筒车开始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图表信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可知,图表反映了清朝初期耕地面积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三国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明朝时期广泛种植玉米、甘等高产作物,唐朝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筒车,故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
32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明朝初年。明朝政府先后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大规模移民。中间经过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区移民。这次移民的意义是( )
①促进了中原人口的增长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民俗的重组④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明朝初年一次人口大迁徙,这次大迁徙从山西向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区移民,有利于促进中原人口的增长,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人口的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了民俗的重组,①②③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中所述明朝初年这一时间不符,④排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33 .表1是中国某一朝代人口变化情况。导致表1人口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发明曲辕犁 B.学习《农政全书》
C.引进占城稻 D.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从“1685—1778年”可知这个时间段是清朝时期,当时人口迅速的增加,是因为推广玉米等高产作物,故选D;曲辕犁是唐朝的,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政全书》是明朝的,B排除;引进占城稻是宋朝,C错误。
34 .如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有利于解决中国人口性饥饿问题,促进人口增长,D符合题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故选择D。
35 .阅读材料,分析经济。
材料一
(1)据图一回答,从1661年到1766年,清代的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清代前期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2)图三清代纺织图反映了当时手工工场的什么特点?
(3)前门街市图反映的是哪一行业的繁荣?这一时期该行业形成的两大商帮分别是什么?
(4)请为上述材料归纳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因素:清政府重视农业,鼓励垦荒;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
(2)特点:规模大;分工细
(3)商业;晋商、徽商
(4)主题:清朝经济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材料二一的表格数据可知,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清初皇帝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清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2)根据图三清代纺织图可知,该图片反映了清朝手工工场规模大、分工细的特点。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前门街市图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这一时期商业形成的两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和徽商。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清朝经济的发展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