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1.下图是“夏桀把人当坐骑”,它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
A.是一种体育活动 B.奴隶地位低下
C.夏桀残暴无道 D.没有交通工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桀的暴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的宫室,无休止的征发百姓等,图为夏桀暴政的一个体现,所以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的兴衰
2.下图所示卡片的内容应是
A.远古人类 B.史前社会 C.早期国家 D.战国七雄
【答案】C
【详解】
根据卡片内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的是早期的国家。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后随的商朝和西周,国家的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种制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C正确;ABD与卡片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3.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时间 人物 事迹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 汤 建立商朝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 春秋时第一个称霸
公元前356年 商鞅 进行变法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夏朝灭亡;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最著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所以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项符合题意;A项与原始社会有关,排除;C项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排除;D项与隋唐有关,排除;故选B。
4.下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整理的夏朝世系示意图。它表明夏朝: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
C.中央集权尚未有效确立 D.夏朝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夏朝时期,除了中康、扁和孔甲是兄终弟及外,大多数是父死子继,父死子继成为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故B正确。根据夏朝世系示意图,中康为太康的弟弟,继承了太康的王位,故排除A。题干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C。夏朝还没有分封制,故排除D。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阶段信息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国已步入阶级社会 B.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
C.反映了早期国家的政治状况 D.反映了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答案】D
【详解】
两张图片只能反映当时的政治发展状况,不能直接得出经济高度繁荣的结论,且夏朝的社会经济也不可能高度繁荣,D项符合题意;宫殿为王公贵族居住,奴隶制又为奴隶主所用,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步入阶级社会,且社会等级制度森严,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张图片都反映了当时奴隶制的发展状况,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状况,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6.在下面的示意图中,与①处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夏朝建立 B.夏朝灭亡 C.商朝建立 D.西周建立
【答案】A
【详解】
由①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可知,这与夏朝建立有关。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A符合题意;BCD项发生在公元前2070年之后,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如下图是复原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属于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BCD不符合题意时间,所以答案选择A。
8.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清理出的青铜爵、青铜斝形制古朴庄重(如下图),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年代约为公元前21—前16世纪。这说明
A.青铜铸造技术在夏朝时期已达到很高水平 B.古代酒文化源起中原
C.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D.夏朝文明,有史可证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年代约为公元前21—前16世纪”可知青铜器出土于夏朝时期,可见题干中的实物和遗址能够证明夏朝文明的存在与发展特点,D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夏朝青铜铸造技术高超,排除A;青铜爵是酒礼器,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但不能说明酒文化起源于中原,排除B;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排除C。故选D。
9.下图中的三字经反映了( )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A.夏商的更替 B.秦汉的兴亡
C.两晋的交替 D.三国的建立
【答案】A
【详解】
根据“夏传子”、“汤伐夏,国号商”等信息可知这段三字经反映的是夏商的更替,故选A;这段三字经中没有涉及秦汉、两晋和三国,排除BCD。
10.巨幅壁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如下图)已入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它反映的是3 000多年前的哪一场面?
A.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商汤灭夏
C.周武王灭商 D.犬戎灭西周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牧野之战的相关知识内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牧野之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击败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指的是涿鹿之战。商汤灭夏指的是鸣条之战。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11.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图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
A.黄帝时 B.夏朝时 C.商末周初 D.春秋战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封神演义》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因此发生的时间大约在商末周初,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2.下图是位于商朝殷墟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该博物馆的文物涉及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要想参观该博物馆应该去
A.北京 B.河南安阳 C.陕西西安 D.河南洛阳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殷墟位于河南安阳,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商朝殷墟”“文字”可知,本题考查甲骨文和商朝都城的相关知识。
13.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学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处应填
A.阪泉大战
B.牧野大战
C.涿鹿大战
D.巨鹿大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因此在年代尺中?处应填牧野大战。选项B符合题意;阪泉大战是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场大规模的战争;琢鹿大战是炎帝和黄帝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巨鹿大战是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下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市殷墟的一块刻有甲骨文的牛胛骨。这是一块牛胛骨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刻有商王武丁与仲丁,举行宜祭等有关祭祀的事情。从该文物所能确定的历史信息是( )
A.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B.商王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
C.武丁与仲丁受到人民拥戴 D.商代狩猎前需要预测吉凶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骨版刻有商王武丁与仲丁,举行宜祭等有关祭祀的事情。”可知商王对祭祀活动非常重视,故B正确;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的意思。故排除CD项。故选B。
15.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下图所示的形势图是( )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秦朝
【答案】B
【详解】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西周形势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如齐、鲁、晋等,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下边形势图可用于研究
A.国家的产生 B.朝代的更替 C.西周的分封制 D.春秋争霸战争
【答案】B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显示了夏桀退却、逃跑、反攻的路线和商汤进军的路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1600年商汤带领着商部落灭掉夏朝建立商朝的历史事件,故B正确;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图片未显示夏朝的建立,故A错误;西周、春秋都发生在商朝之后,且图片未显示西周与春秋,故CD错误。综上故选B。
17.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在如下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殷
C.发生“国人暴动” D.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答案】B
【详解】
依据图片“殷墟”,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稳定。因此商朝又称殷朝。“殷墟”指商朝的废墟。B正确;ACD与商朝的无关,排除;故选B。
18.下图是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甲骨和青铜器。曾在此建都的朝代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了。故商朝又称殷朝或殷商,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是商朝的遗址。商朝的主要文字是甲骨文,商朝是青铜器的灿烂时期。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西周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的朝代。下图是西周疆域图,其中的燕、齐、鲁、宋等都是周天子统治下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是通过哪一政治制度产生的?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中齐、鲁、宋、燕等诸侯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诸侯国是因为分封制的实行而产生的。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故正确答案为C。ABD均与西周诸侯国的产生不符,故选C。
20.如下图是某同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记的课堂笔记,图中①说明( )
A.分封制的作用 B.诸侯的义务 C.诸侯的权利 D.周天子的责任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中创立者周武王和周天子和诸侯等内容可知,它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①处有权利和土地、人民等字样,可知这反映的是诸侯的权利。故正确答案为C。ABD从①处内容均无法体现,故选C。
【点睛】
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此题应识记与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影响。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1.下列与下图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种姓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图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A项符合题意;古印度社会盛行种姓制度;三省六部制形成与隋唐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专题复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22.根据如图判断,与其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其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国。诸候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第二代国王启有关,B项与尧舜禹有关,D项与秦朝有关。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判断历史事件所指—“西周分封制”。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3.观察下图,这是我国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出版发行的一些报纸。你能说出这些报纸的得名与下列哪一古代制度有关吗?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郡县制
【答案】B
【详解】
为了巩固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众多诸侯的产生主要是通过分封制,楚、齐鲁、三晋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B符合题意;夏朝时期开始世袭制,A排除;夏朝建立之前实行禅让制,C排除;秦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D排除。故选择B。
24.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见图),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六匹马还是四匹马拉车一直是史学家争论的焦点,2002在洛阳周王城太子驾六车马坑中验证了天子乘坐六匹马的乘舆制度,体现的是考古可以用来验证传统典籍,故选B;传统典籍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和不能成为研究的证据,明显说法绝对化,AC错误;传统典籍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作用,其价值本身就有,并非是源于学者考证,D错误。
25.如下图所示,该图反映的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
A.封建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人们是有等级的,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分封制,故C符合题意;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在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故A不符合题意;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6.青铜器在周代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礼器。周王朝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严格规定鼎和簋的使用规格(如下图所示)。与这一做法紧密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分封制,通过实行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在西周等级制度中, 贵族被划分为四个等级,从上至下的顺序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符合题意;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A排除;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C排除;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D排除。故选择B。
27.宜侯簋(如下图所示)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大港镇烟墩山出土,铭文中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文物可以佐证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铭文中记载了周王将宜地封给一个贵族,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可知该文物可以佐证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人口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在各地建立诸侯国以拱卫周王室,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制度,A排除;大禹建立夏朝后,其子启后来继位,标志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排除;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不得拥有封地,D排除。故选C。
28.近期河北石家庄等地疫情告急,全国各地的医疗队纷纷驰援河北,他们打出如图标语,河北之所以被称为“燕赵”之地,与下列哪一古代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亲属、功臣分封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燕、赵、齐、鲁等这些地名起源于西周的分封制,C正确;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方法,排除A;"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故选C。
29.下图反映了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规定了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必须履行保卫周王义务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县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点睛】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30.如图情景发生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这一事件史称
A.逐鹿之战
B.平王东迁
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驱逐出镐京。因而在西周后期,国王因与民争利,被平民赶走,被迫逃亡。这一事件史称国人暴动,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
31.观察下图,图一和图二所表示的两种制度(关系)的共同点是
①都以土地的占有为基础进行分封②受封者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③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④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西欧分封制,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图二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制度,④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①都以土地的占有为基础进行分封、②受封者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③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都是图一分封制和图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共同点,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32.下图反映的是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某一单元内容,最适合本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是我国建立的早期的国家,青铜器和甲骨文也是这个时期的文明成就,东周时期我国进入了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思想运动,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选项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是远古人类时期,排除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排除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课本上每个单元的主题和单元下涵盖的内容,理解每个单元主题所代表的阶段特征。
33.下面这张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详解】
依据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等级可以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因此题干中的示意图反映的就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符合题意;A项与尧舜禹有关,排除;C项开始于秦朝,排除;D项开始于元朝,排除。故选B。
34. 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资料,回答问题。
(遗址中的历史)
(1)下图的遗迹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哪一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文物中的历史)
(2)图一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人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图案。这些图案叫什么?有何历史地位?
(3)图二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
(4)图三中的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的历史地位?
(5)上述图片都是在同一个朝代出现的,除上述内容外,对这个朝代你还知道哪些内容?(至少写出两项)
【答案】(1)商朝。盘庚。
(2)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商朝。
(4)司母戊鼎。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5)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
【详解】
(1)据图片文字“殷墟”可知,此遗迹是商朝的都城;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朝的废墟称为殷墟。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人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图案。这些图案叫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的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重要的青铜器之一,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中的文物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
(5)上述图片都是在商朝出现的,商朝创造了的辉煌青铜文明,这让我们为先民伟大的智慧创造的瑰宝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好好学习,将先民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旷伟大复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多的了解商代历史,如商汤灭夏、盘庚迁殷、武王伐纣等。
【点睛】
本题以图片为载体,考查了商朝的建立、青铜器、文字的演变以及学生的识图能力,关键是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35.制度的建设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变
(1)请结合上述图示,写出夏王朝的“制度”名称。
西周的制度创新
材料一
(2)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社会等级。请把《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填写完整。运用材料一中的图文资料,说明“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这一观点。
秦朝的制度建设
材料二 (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3)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结合所学,写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4)上述图片反映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治国措施?你如何看待这项措施?
【答案】(1)世袭制。
(2)①诸侯;②士说明: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和先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或者:通过分封制,确立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稳定政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原因: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推恩令。
看法:推恩令的实行,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解】
(1)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的“制度”名称是世袭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根据材料一“周代贵族等级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天子为最高一层,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统治阶级里最低的一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贵族,士下面就是平民,平民下面是广大的奴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材料一图文资料可知,通过分封宗亲、功臣和先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或者:通过分封制,确立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稳定政局,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根据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可知,西周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实行郡县制避免分封制所带来的诸侯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根据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实力,推恩令的实行,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