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0: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图册
1.下列三幅图片显示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商周时期文明程度较高 B.商朝时期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C.商周时期手工业较发达 D.甲骨文到隶书的演变
【答案】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刻有文字的甲骨反映出商朝出现了我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妇好鸮尊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西周毛公鼎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由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显示的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商周时期文明程度较高,故A符合题意;刻有文字的甲骨不属于青铜器,排除B;刻有文字的甲骨与文字有关,与手工业无关,排除C;题干三幅图片均未涉及到隶书,排除D。故选A。
2.下图文物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据专家分析,这件文物很有可能是当时祭祀使用的道具。据此可知,该考古成果能够印证三星堆文化的
A.礼典祭祀和天文历法 B.青铜冶炼和礼典祭祀
C.青铜冶炼和工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下图文物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据专家分析,这件文物很有可能是当时祭祀使用的道具”,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青铜面具的出土说明三星堆文化已经能够治炼和制造青铜器,推断出出土的青铜器面具可能用于当时的祭祀,能够印证当时三星堆文化的礼典祭祀文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三星出土的青铜面具可能用于当时祭祀,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天文历法无关,故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2013年3月,下图文物于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古墓出土,距今已有2300多年。它可以见证
A.战国的刀光剑影 B.魏晋的舞榭风流
C.商朝的血雨腥风 D.隋唐的鼓角争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通过图片考查学生解决信息的能力。据题文所给信息,距今2300多年,可推算出为公元前三世纪的文物,此时正是战国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三世纪)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4.历史图片被喻为“凝固的历史”。下列图片能够提供的信息有( )
①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 ②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③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酒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周的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从图片可以看出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①②③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的种类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故④错误。根据分析可知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面图片中的信息,反映的主题是
A.中国汉字,源自甲骨 B.中原文明,丰富多彩
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远古音韵,源远流长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物,使最早的鸟形酒器;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从而得出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中原文明,丰富多彩。B符合题意;甲骨文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中国汉字,源自甲骨。A不符合题意;妇好鸮尊图片反映的主题是青铜文明,灿烂辉煌。C不符合题意;贾湖骨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远古音韵,源远流长。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下列四幅图片中的实物均可作为认识历史的证据,其中可用于证明“商代青铜文化杰出成就”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商代青铜文化杰出成就”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商代青铜文化杰出成就,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青铜器不是商代青铜文化杰出成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7.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图片是商朝的甲骨文和司母戊鼎。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朝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因而通过题干图片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故正确答案为A。BCD均与题干图片无关,故选A。
8.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器,与题干“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相符,因此B项正确;兵马俑是秦朝修筑的,与题干“反映商朝社会生活”不相符,排除A项; 竹木简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与题干“反映商朝社会生活”不相符,排除C项;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朝,与题干“反映商朝社会生活”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
9.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图一反映出我国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的精湛工艺
②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③图三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④图四被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图一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之作,反映出我国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的精湛工艺;图二直接记载了当时商朝的活动,是第一手的宝贵的史料;我国第一部史书是《尚书》;被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是《资治通鉴》,故③不正确排除,选D。
点评: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哪些是可信的,哪些需要佐证的,需要分清,考查的是历史研究能力的问题。
10.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河南博物院举行了“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瑰宝展”,几件镇馆之宝也显露真容。以下是几件镇馆之宝的图片,从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青铜器种类繁多,仅用于祭祀 B.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D.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片反映的青铜器可知,青铜器制造种类多样,造型多样,说明了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D符合题意;青铜器可用作礼器、兵器、食器等,A排除;图片没有体现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B排除;图片没有体现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C排除。故选择D。
11.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像 C.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与题干“巨鼎”相符,故A项正确;青铜立人像和青铜神树属于“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是商周时期成都平原上盛行的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与题干“出土于我国河南”不符,排除BC项;商代的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与题干“巨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下图是我国1964年发行的4枚邮票。其中,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故D符合题意;A是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故A不符合题意;B是商代戊箙卣是一件商朝青铜器,它通高33.3厘米,口纵13.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故B不符合题意;C是尊龙;兽面纹尊,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下图是青铜神树,1986年8月出土,造型为一树状,上有神鸟。原树高384厘米,3簇树枝,每簇3枝,上有27个果实和9只鸟,可能是“九日居下枝”的意思。此文物出土于( )
A.河南殷墟 B.四川三星堆 C.陕西西安 D.浙江河姆渡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青铜神树树干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树座和树干两部分组成。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故选B。
14.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从中不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B.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C.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D.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答案】D
【详解】
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题干未涉及,故D符合题意;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故A不符合题意;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观察题干关于青铜器图片可知,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故B不符合题意;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两件精品。它们分别制造于
A.夏朝和秦朝 B.商朝和汉朝 C.周朝和两晋 D.商朝和南朝
【答案】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商朝时期铸造的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南朝时期,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其中青瓷莲花尊就是南朝时期生产的,因此它们分别制造于商朝和南朝,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淅川县出土云纹铜禁 安阳刻有文字的甲骨 安阳司(后)母戊鼎
A.中国汉字,源自河南 B.青铜文明,辉煌灿烂
C.纹饰修饰,源远流长 D.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河南浙川县出士的云纹铜禁属于青铜文化,图二是河南安阳甲骨文,图三河南安阳司母戊鼎是青铜文化,所以图片共同反映了文化中原,老家河南,故D正确;图一、图三未体现文字,故A错误;图二是甲骨文,未体现青铜文明,故B错误;图二图三未体现纹饰修饰,故C错误。综上答案D。
17.下列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字书写方式,如下图所示内容共同反映了( )
A.文字载体,类型多样 B.书法艺术,优美流畅
C.华夏文字,一脉相承 D.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答案】A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 a)刻有文字的甲骨、(b)西周毛公鼎上的金文、(c)《兰亭集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与甲骨文相关,(b)与金文相关,(c)与王羲之的行书相关;因此图示内容共同反映文字载体,类型多样。选项A符合题意;书法艺术,只与《兰亭集序》相关,不符合题意,B排除;华夏文字,一脉相承,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C排除;青铜文明,与西周毛公鼎相关,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
18.下图主要反映了商代( )
殷墟商代墓出土青铜器统计表
青铜礼器 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 青铜兵器 铜镞
40件 28件 220件 900多枚
A.农业技术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战争较多,青铜武器多样
C.冶铜技术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D.礼仪周全,青铜礼器精美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中的信息“青铜礼器”“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铜镞”及其数量等可知,这反映了冶铜技术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题干中都得不到反映,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认真观察下面图片,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故B符合题意;AD选项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C选项是四羊方尊,在商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我国古代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其中有一件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鼎,下列图片,符合上述描绘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选项A是司母戊鼎,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
B.图二说明夏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三表明洛阳曾经是我国的统治中心
D.上述三幅图均展示了西周的灿烂文明
【答案】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的司母戊鼎,出土于安阳,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十分发达,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甲骨文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排除;C项图三殷墟宫殿表明安阳曾经是我国的统治中心,排除;D项上述三幅图均展示了商朝的灿烂文明,排除。故选A。
22.联合国大厦北花园草坪上安放着一件成员国赠送的礼品(如下图)。该礼品代表了
A.古代埃及文明
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C.古代中华文明
D.古代印度文明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联合国大厦北花园草坪上安放着一件成员国赠送的礼品”,可以判断是司母戊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古代中华文明杰作。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古代埃及文明代表是金字塔;选项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代表是《汉谟拉比法典》;选项D古代印度文明是阿拉伯数字;因此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观察联合国大厦北花园草坪上安放着一件成员国赠送的礼品,可以获取礼品是司母戊鼎的信息。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是古代中华文明杰作。
23.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答案】B
【详解】
“利簋”属于文物,《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属于文献。分析题文信息:“利簋”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从题文信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故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文物与文献相比,文物更具有真实性。故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利簋”和《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出现时间不同,故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利簋”属于文物,《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属于文献。
24.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主题
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殷墟与甲骨文是属于商朝,甲骨文是商朝文字,礼乐文明是商周时期的文化,封建源于西周的封邦建国,即西周的分封制。而封建社会开始出现与东周后期的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所以,题干涉及的是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的文明与社会发展,B项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秦朝、汉朝无关,A项排除;帝国的衰落与分裂指的是东汉,C项排除;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指的是民族大融合,出现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分析章节标题相关的朝代,综合分析属于哪一历史时期;进一步分析各选项对应的朝代或内容是否与题干相吻合,比如A项明确指的是秦汉,题干内容不是秦汉时期;D项涉及的是民族大融合,也与题干内容不符。C项需要分析所属朝代,或判断衰落与分裂与题干内容无关。
25.三星堆考古使古代青铜器成为今年的网红。对下图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四川三星堆出土 铜纵目面具 河南二里头 遗址出土铜鼎 陕西岐山遗址 出土西周毛公鼎 湖北随县出土 战国铜冰鉴
A.体现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说明青铜铸造水平最高
C.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C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展示了商朝、西周以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而各地的青铜器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由此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正确;题干没有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无法得出中华文化领先世界,A排除;仅凭题干信息也不能得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水平如何,B排除;题干图片也不能说明这些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因此无法反映王公贵族的世袭特权,D排除。故选C。
26.图中,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答案】A
【详解】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符合题意;BCD项与“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不符,排除。故选择A。
27.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旨在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以下对如图中文物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是了解商周文化的实物佐证 B.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C.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祭祀文化 D.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比较发达
【答案】B
【详解】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精品。图中文物主要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不是研究秦朝历史的史料。故B符合题意;甲骨文是和青铜器是了解商周文化的实物佐证;四羊方尊不仅反映出商朝青铜器制造发达,还体现出商代的祭祀文化。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考古学研究不仅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而且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上,也具有它的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观察下列考古图片,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印证了青铜器有维护等级的作用 ②印证了青铜器是承载文字的工具
③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④印证了商代战争规模大且次数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
从图片“礼器”可知,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表明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有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①项正确;从图片“铭文”可知,铭文是加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②正确;从图片“编绕”可知,这是商朝的打击乐器,印证了商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情况,③正确;仅从“兵器”无法得出商代战争规模大、次数多,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故选A。
29.2019 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通过认识甲骨文,今人得以走进一幅幅商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而创意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字库、甲骨文创的不断涌现,让古老与创意碰撞出新火花,让历史悠久的甲骨文重新"活”了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片显示的就是象形的造字方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造字方法与题干图片不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
30.全球第一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于2017年9月28日成功发布,这套表情包包括《生肖甲骨文》与《甲骨有表情》。以下关于甲骨文说法有误的是
A.商朝时期大量使用甲骨文 B.甲骨文采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造字
C.我国最早是从西周时期使用甲骨文 D.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因此关于甲骨文说法有误的是“我国最早是从西周时期使用甲骨文”。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关于甲骨文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C。
31.我们国家现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最左我们知道是“人”,我们也可以知道后面四个甲骨文字,是因为甲骨文也具备了( )方法
A.指事 B.会意 C.转注 D.形声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放大。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字体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B正确;ACD与题干的造字方法不符,排除。故选B。
32.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33.下列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了
A.青铜器的作用 B.商朝文化的繁荣
C.我国信史的开始 D.文字的载体变化
【答案】D
【详解】
题干中司母戊鼎和毛公鼎中铭文属于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从甲骨文到金文说明古代文字的载体变化,故D正确;甲骨文不属于青铜器,排除A;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不是商朝文化繁荣的体现,排除B;我国信史的开始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不能涵盖材料中西周时期的铭文的信息,排除C。故选D。
34.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龟甲可用来刻写文字。(_______)
(2)甲骨文诉载体中有龟甲、没有兽骨。(_______)
(3)甲骨文上的凿孔和裂纹可能与甲骨文有关。(_______)
(4)甲骨文在商朝时已大量使用。(_______)
(5)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_______)
【答案】A B A C C
【详解】
根据图片“兽骨、龟腹甲、龟甲和牛肩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1)龟甲可用来刻写文字,“正确”;(2)甲骨文诉载体中有龟甲、没有兽骨,“错误”;(3)甲骨文上的凿孔和裂纹可能与甲骨文有关,“正确”;(4)甲骨文在商朝时已大量使用,在材料中“未涉及”;(5)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汉字,在材料中“未涉及”。
35.自1929年月亮湾考古发现至今,三星堆考古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在新的时代,三星堆考古也正在迎来新的历史机遇。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三星堆出土的青桐辫发人头像。此头像眼睛的造型十分夸张,呈杏叶状,眼球向外微凸,耳朵上有穿孔。
图二:铜戴冠纵目面具,高31.5厘米,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突出。
图三:青铜立人像通高262厘米,是已发现的形体最大的青铜人像。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张,呈抱握状。他代表的是国王兼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它是中国,也是世界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的青铜立人雕像,被誉为“铜像之王”。
(1)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信息点一:___________ 信息点二:__________ 信息点三:_________
(2)以上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文献资料 B.实物资料
(3)以上文物代表了我国古代哪一领域的成绩?
【答案】(1)信息点:器物规格、器物造型、出土地点、出土时间等,答出三点即可
(2)B
(3)青铜工艺领域(青铜铸造)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一“此头像眼睛的造型十分夸张,呈杏叶状,眼球向外微凸,耳朵上有穿孔”得到的信息器物造型;由图二“高31.5厘米,宽77.4厘米,通高82.5厘米”得到:器物规格的信息;由图三“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得到的信息:出土地点、出土时间。
(2)依据资料“三幅图片中的文物”是出土的确实存在的实物,属于实物资料。B项符合题意。
(3)依据资料:图一是三星堆出土的青桐辫发人头像;图二是铜戴冠纵目面具;图三青铜立人像。反映的都是出土的青铜器,由此可知代表了我国青铜工艺领域的成绩。结合课本所学,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图片中青桐辫发人头像、青铜面具和青铜立人像都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