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10:4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图册
1 .下图反映的历史人物到达的目的地是
A.天竺
B.日本
C.大食
D.波斯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是玄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本援华物资上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字样(如图)。据考证这与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的故事有关。这位高僧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晁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唐朝高僧东渡日本”结合所学可知,鉴真,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A排除;玄奘西行天竺,B排除;晁衡是日本人,D排除。故选择C。
3 .2020年,中国因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造成口罩等防疫物资缺乏,日本伸出了援助之手。中日两国,在古代睦邻友好。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历史上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A正确;唐朝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寻求佛法,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B排除;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但是不涉及日本,C排除;马可 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元朝时期来到中国,不属于中日友好关系,D排除。故选A。
4 .下图漫画反映了唐朝时期域外某国组织的某一次中外文化交流。
漫画中“□□”里应该填写的旅游团目的地是
A.西藏
B.中国
C.日本
D.印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时期域外某国组织的某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同行的还有许多留学生和留学僧。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唐朝时与日本交往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5 .以下两图反映的分别是哪两个历史人物走过的路线
A.玄奘、鉴真
B.鉴真、郑和
C.玄奘、郑和
D.马可·波罗、郑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一“唐”、“天竺”、“西行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路线。根据图二“明”、“航海路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走过的路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 .归纳和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果为下列四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正确的应是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交往;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的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四幅图片都是中外交往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7 .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鉴真东渡”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鉴真东渡的
A.时代 B.目的地 C.弘扬内容 D.贡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分析卡片内容,鉴真东渡的时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卡片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弘扬内容和贡献都是正确的,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8 .下图所示寺庙为日本佛教建筑,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佛学的两大道场。该建筑的设计建造者及建造时代是
A.鉴真、唐太宗时期
B.鉴真、唐玄宗时期
C.玄奘、唐太宗时期
D.玄奘、唐玄宗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唐招提寺”可知,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在唐玄宗时期东渡至日本,宣传佛法。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人物。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
9 .下图反映了一位历史人物的行程。这位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文成公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中“长安”、“天竺”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玄奘为求取佛经,西行天竺,故选B;张骞出使西域没有到达天竺,A错误;鉴真东渡日本,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即今天的西藏,与图中路线不符,D错误。
10 .下图中哪一条线路是玄奘西行的路线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走的是丝绸之路,即从长安出发,途经新疆及中亚诸国,到达印度天竺,也就是走B路线,故选项B符合题意;A路线是海上丝绸之路,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C路线是鉴真东渡日本的路线,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路线是到新罗的路线,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 .下图的著作以生动的文笔,通俗易懂地为读者展现了玄奘和鉴真两位僧侣的传奇一生。阅读此书,你能感受到两位高僧的共同之处是( )
①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③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④都曾经前往天竺取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所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他们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①②③正确,D项正确;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④错误,排除ABC,故选D。
【点睛】
分析比较鉴真和玄奘的事迹,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后排除错误选项。
12 .下图是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所修建的大雁塔。下列与该塔相关的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
【考查点】玄奘。【素材解读】该图片是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
【解题思路】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天竺”“大雁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回长安后将所带的经卷佛像放在大雁塔内,故B项符合题意。张骞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人物,鉴真是唐朝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人物,郑和是明朝对外交往的人物,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
【知识串讲】
唐朝的中外交往。
史实 概况 交往特点
(1)和平友好的交往
(2)范围广泛,与许多国家都有往来
(3)内容丰富,涉及使者往来、政治经济制度等领域
(4)具有双向性,外国与中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的文化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华,他们回国后以唐制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中国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鉴真东渡 鉴真6次东渡日本,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西行 唐朝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研习佛法,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根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3 .图所示作品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B.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D.世界领先,无私奉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玄奘、鉴真”,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这体现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玄奘、鉴真”是解题的关键,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14 .如图是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它见证了历史上的中日友好往来。下列人物与之有关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蔡伦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因此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与鉴真有关,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玄奘、鉴真。唐朝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主要的事件是玄奘西游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两者不可混淆。
15 .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开元通宝受和同开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唐朝时,日本曾广泛学习中国文化,根据唐朝的货币制造了本国的货币,由此可见,和同开珎是受开元通宝的影响,D项说法不正确,ABC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D。
16 .如下图文物是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中外文化的交流 B.陶瓷发展的历程
C.文学形式的演变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说明唐朝这种酒具可能来自波斯。结合课本所学,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与波斯有密切交往,双方的商贸、民间交往盛极一时。故题干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陶瓷发展的历程和文学形式的演变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题干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故选A。
17 .下列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知这是唐朝的历史,这一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一系列盛世局面;对外交往呈现友好、活跃的局面,因此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故选C;A体现的是秦汉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关系问题,排除D。
18 .下图是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一书中所举唐朝事例,据此说明唐朝
·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太宗时授右武卫将军
·契苾何力(铁勒人)太宗时授镇军大将军
·白孝德(安西人)官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
·崔致远(新罗人)僖宗时一举及第,授具尉
·卑路斯(波斯王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
·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又名晁衡,任安南都护

A.中外交往活跃 B.民族关系和睦 C.社会经济繁荣 D.文学艺术灿烂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唐朝事例“新罗人崔致远僖宗时一举及第,授具尉;波斯王子卑路斯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又名晁衡,任安南都护。”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活跃,故A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和睦与题干的“新罗人、日本人”等信息不符,排除B;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学艺术灿烂在题干事例中不能体现,排除CD。故选A。
19 .观察下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与欧洲、阿拉伯交往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东罗马的金币流通到中国,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B项体现不出来中国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多样,排除;D项图片能证明唐代与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等交往密切,没有体现出来波斯萨珊,不全面,排除。故选C。
20 .“山川异域,风雨同天”是新冠疫情下中日友好的见证 ,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唐代对外友好交往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为中日友好往来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鉴真。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日本积极向中国唐朝学习主要表现有遣唐使来华,参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等。为中日关系友好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唐朝僧人是鉴真。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清朝对西藏管辖的表现,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B项是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C项是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属于民族关系,排除。故选D。
21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后,拟了一副对联(见如图),其横批应为
A.开放交流 B.民族和谐 C.经济繁荣 D.军事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对联“玄奘西游取真经;鉴真东渡传佛法”可知,反映的是玄奘西游天竺和鉴真东渡日本的史实。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玄奘西游天竺,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鉴真东渡日本,加强了中日之间的友好往来,所以横批应是开放交流,A符合题意;BCD项在对联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2 .下图是某校为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收集的资料,由此判断该研究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 B.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
C.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弘法大师是空海和尚,是日本的遣唐使,唐朝时来学习先进文化让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传播到了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故选项C符合题意;弘法大师是唐朝时期前来中国的,玄奘也是唐朝时期西行,故与“西汉、北魏、宋朝”的时间不符,故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3 .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信息体现的是隋唐的繁荣与开放,故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的时代特征,排除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排除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征,排除D。故选C。
24 .某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下图,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是陆路交通中心,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④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唐朝对外交流”可知,①②④都属于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故B符合题意;③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对内政策,不属于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ACD,故选B。
25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网页架构图,如果在“唐朝和明前期”栏目下分别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里可以填写的内容是
A.文成公主入藏 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 马可·波罗来华
C.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D.昭君出塞 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就是玄奘和鉴真。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明朝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故正确答案为C。A项的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往,不属于对外交往;B项的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而不是明朝时期;D项的昭君出塞是在西汉汉元帝时期,不是唐朝时期;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而不是明朝时期。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此题注意掌握唐朝和明朝前期对外交往的相关史实。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还以亲身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唐朝和明朝前期的对外交往都促进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6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如图片中的文物体现的主题是
A.汉朝的对外交往
B.隋朝的经济繁荣
C.唐朝的对外交往
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空海,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于公元804年到达中国,并在长安学习密教。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对唐朝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招提寺是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修建,是唐朝时中日友好的见证。因此图中文物体现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交往,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汉朝的对外交往、隋朝的经济繁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评】
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7 .归纳总结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之一。下列选项中符合如图主题的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清明,科举制用于选拔人才,任人唯才,出现了很多能吏,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经济上,生产工具得到改进,颁布很多政策促进农业,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对外关系上,跟周边的国家、民族交流频繁,民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选项符合题意。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时期。A选项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B选项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和强化,经济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康乾盛世局面,对外关系上,郑和下西洋客观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及其地区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选项不符合题意。由此,ABD可排除,故选C。
28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89年 隋文帝灭掉陈朝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626年 李世民即位 开创了“贞观之治“
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54年 鉴真抵达日本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图表历史信息“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鉴真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知,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故B正确;先秦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故C错误;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时期,故D错误。
29 .图中的平面图示意的是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大都 D.明朝北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图片的说明文字“平面图示意”可知,这是唐朝都城长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坊和市,分别为住宅居和商业区,唐朝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选项A符合题意;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B排除;元大都时,市和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到了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城,CD排除。故选A。
30 .历史老师往往采取专题的形式来讲述历史,黑板上归纳了几个史实(如图),老师要总结的主题是
A.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一体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中华民族的汇聚与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隋唐对外交往交往比较活跃,日本派大量的遣唐使来中国;唐朝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唐朝高僧玄奘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学习佛法。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31 .下面是某校七年级的同学在学习某一主题时收集的图片,根据收集的图片信息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图片选择题,考查学生识图与归纳能力。从给出的三幅图片看,都与唐朝有关。图片涉及了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政治历史人物。据题意可判断所收集图片的信息主题为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朝。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合同为一家,对外友好往来
32 .下图佛座侧面刻有“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三藏法师玄奘”的历史功绩有
A.出使西域 B.西行取经
C.七下西洋 D.抗击沙俄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关键词“三藏法师玄奘”可知:该材料反映的是有关玄奘的历史事件。玄奘主要的历史功绩是西游天竺,回国后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故答案选B。
33 .下图是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体现了
A.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B.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C.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D.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信息“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并主持译经工作,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导致中断,A项错误;张骞通西域,凿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项错误;材料中内容涉及隋唐等朝代,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C项错误。
34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用“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某座国际性大都市(见下图)。这座城市是( )
A.洛阳 B.成都 C.扬州 D.长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及图片信息“西市、东市、玄武门、大明宫”可知,这座城市是长安。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35 .阅读下列材料:某班拟举办一场主题为“寻梦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分为三个展区,现邀请你一起参与,完成展区的布置。
展区一:地理篇
(1)请你将图1中的A补充完整。图1路线的开拓,得益于汉朝哪位皇帝的大力支持?
展区二:人物篇
(2)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展区三:交流篇
(3)图2是他们搜集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图片,它们反映了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意义?
(4)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唐代哪位高僧又通过这条丝路到达天竺求取真经?以其见闻写成的哪一部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展区四:时代篇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他说,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5)根据展区四的材料,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价值或作用。(答案根据材料归纳)
【答案】(1)长安;汉武帝。
(2)张骞;
(3)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佛教;玄奘;《大唐西域记》
(5)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河西走廊、玉门关等”可知此路线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故A是起点长安;根据所学知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得益于汉武帝的大力支持。
(2)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这是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故张骞最有资格获得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
(3)根据文物图片中的文字提示,可知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过古罗马、波斯和汉朝的物品,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4)根据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根据所学知识,贞观初年,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 根据材料四“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台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