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4 23: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胡惟庸之事,对沿袭近两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架构的核心部位作出重大修改。这里的“修改”是指
A.恢复三省制 B.废行省设三司 C.废除宰相制 D.确立内阁制
2.明初,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政治地位上升,说明了(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C.文臣地位得以大幅提高 D.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3.钱穆先生指出明代是中国政治之再建(之前蒙古人的少数民族政治),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是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废除行省,设三司 D.设立内阁分割相权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下列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千(当作三十)余国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明史》
A.郑和航海活动遍布欧亚沿海 B.明太祖遣郑和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D.郑和下西洋为追求经济效益
5.严嵩、张居正两人,一个谋私,一个为国,都是名为内阁首辅而实为宰相。这两人一个为了迎合皇帝,一个为了国家利益,都以不惜得罪整个文官阶层为代价,最后的下场都极惨,都落得一个声败名裂、家产被抄、子孙受罪的结局。这说明明朝的文人阶层
A.刚烈正直不畏权贵 B.形成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
C.以制衡内阁为己任 D.有效地制约了朝臣的专权
6.有史料记载:“(皇帝)特赐一金瓶……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上,放入瓶中,……在释迦牟尼像前掣签认定。”这段记载反映的是清朝
A.拓展西北部的疆域 B.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C.与俄罗斯划定边界 D.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7.《尼布楚条约》签订,是在以下哪一皇帝执政时期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道光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9.在清代从知县到中高级官吏的任命,都由皇帝亲自考察,吏部只负责官吏的考核。官员上任、到任升迁或者转任换地也要皇帝亲自接见。这表明清朝
A.官吏的任命具有随机性质 B.吏部职权下降官员无所事事
C.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D.官吏的考核由皇帝直接负责
10.清初,大臣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奏本章须先送内阁阅览票拟后再进呈皇帝裁夺。乾隆年间,具奏人可派遣专人或通过驿站直接送人内宫,由皇帝亲自拆阅并用朱笔批示,再交来人或通过驿站发回原奏人遵行。这说明奏折制度的形成
A.使内阁权力名存实亡 B.体现了中枢决策机制的变化
C.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助推清朝中央官制走向成熟
11.明清之际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大力抨击君主专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满汉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B.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C.商品经济日益活跃的社会现实 D.资产阶级发展民主的要求
12.“明苏民无积蓄,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依。”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工匠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B.苏州是当时的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
C.表明这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表明这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丝织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13.18世纪下半叶,钟表、眼镜、鼻烟壶、玻璃窗和西洋缎子在中国城市普遍可见。在广州可以买到很多西式物品,扬州格外追捧来自俄国和北美洲的毛皮制品。这种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受形成中的世界市场影响 B.朝贡贸易重新焕发生机
C.政府不限制民间外贸往来 D.手工业水平被西方超越
14.下表是李贽与黄宗羲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认识
言论 出处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明末)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黄宗获《原君》(明末清初)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承认了私欲膨胀的合理性
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人伦与政治的分离
1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斥责不知礼义的老百姓为禽兽,痛恨李贽提出的个性解放。但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存在不以人的伦理是非、认识对错、善恶动机为转移和标准的某种客观规律。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诉求 B.与李贽相比有退步性
C.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D.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
16.“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 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7.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A.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 B.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
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18.下面是某学者就2008年涉及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史的论文统计表(单位:篇)。由此可得出的推论是
类型 市镇 商人商帮 消费 会馆 牙行
专论明代的论文 1 2 1 0 1
兼论明清的论文 5 14 3 5 2
A.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变异性明显
B.明清经济史研究常常明清史兼治
C.明代是传统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D.清代的商品经济相比明代较活跃
19.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20.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制,在地方设立布政使,负责行政;提刑按察使,负责监察;都指挥使,负责军政。明初这一措施
A.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大变革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C.仿照了宋代地方管理制度 D.易于造成地方官吏不作为
二、材料分析题
21.三省六部制
问题:
(1)根据材料《朱子语类》,分别指出“三省”的具体职责。
(2)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概括明太祖所述现象的“观点、依据”及之后的具体举措。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度的认识。
2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图二 图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指出图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
(2)材料一的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各自职能。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演变的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載:“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証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建》
材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己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同去处,通晓不绝。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掲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24.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朝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
——摘自吴均《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燕赵秦晋齐梁江准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南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熟《李长卿集》
材料三(清代)…商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形成为投资城市工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力量,反而购地收租,跻身于官僚与地主相结合的乡绅阶层。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横线上的时间,并概括当时发生“城市革命”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3)材料三所述现象是由哪一经济政策造成的 与其有内在关联的清朝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是什么 并指出二者共同的根本目的。
参考答案
1.C2.B3.B4.C5.B6.B7.A8.D9.C10.B11.C12.D13.A14.A15.C16.D
17.D18.B19.B20.B
21.(1)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2)观点: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利于政权稳固;依据:秦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举措:废中书省和丞相。
(3)观、史实、论证组织参考: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该制度创设早期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和六部按责分权,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还避免了决策失误,同时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帝专制独裁之权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三省六部制经唐宋发展后,官员众多,一方面容易加大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也造成人浮于事,官员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更违背了该制度创始的初衷。明初,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这一举措虽能为稳固政治起到短时效果,但却也致皇权强化失去了制度约束,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
22.(1)名称:图一为三公九卿制;图二为三省六部制。朝代:秦朝。
(2)特点: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六部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职能: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3)变化: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影响: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3.(1)由政府设置于城中;与居民区分开;经营位置、交易时间有限制;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4.(1)宋市坊不分;打破时间限制(出现夜市)
(2)区域性长途贩运易发展快。晋商和徽商。
(3)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维护封建统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