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5:55:07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延时符
选择性必修一
教学过程
导入
唐 乾陵章怀太子墓《礼宾图》
日本或新罗使臣
东罗马使者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唐代鸿胪寺官员
提问:鸿胪寺在唐代是什么机构?负责哪些事务?
“理藩及外交”机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感悟与升华
元明清
隋唐至宋朝
秦汉
延时符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学习聚焦:秦汉时期,中央政府怎样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
2、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是什么?
阅读书P60页,完成下表: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和特点
秦 汉
表现 政治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在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
军事 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窦宪打败匈奴
经济 文化 屯戍政策,开放边疆
其他 和亲政策(汉初)
特点 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 表现概括:军事征服,行政管理,政治联姻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1:标出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的位置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2:根据这首唐诗中出现的地名,结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汉代河西四郡的设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唐代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导入
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人像》
敦煌地处内地与边疆的交界地带,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相当于开窟者的全家福,图中四位女性分别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夫人和女儿。从中,我们能看出隋唐至两宋民族关系的趋势?
曹议金夫人,回鹘公主
曹议金女儿,回鹘王后
曹议金女儿,于阗王后
曹议金夫人,汉人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
(1)表现
隋朝 唐朝
中央机构 礼部、鸿胪寺 礼部、鸿胪寺、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地方管理 东北 安东都护府
北方 突厥、吐谷浑、党项归附 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西北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南方 岭南册封冼夫人, 三次抵达流求 安南都护府,
南诏王子弟多次入唐学习
西藏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数次会盟
回鹘
吐 蕃

南诏
渤海国
突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安北、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请将这些文本框拖至地图相应位置。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不少蔬菜种子在西藏得到了种植,在汉族工匠的帮助下,吐蕃还建立了纺织、酿酒、造纸、造墨等手工业,中原的建筑技术也在这时期传入了西藏,据传说,拉萨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汉式建筑所设计修造的。此外,吐蕃人还常常从汉人手中购买绫锦等纺织品,还从汉人那里学会了饮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学习聚焦: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唐蕃和亲向青藏高原传播了中原汉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
唐·彩绘胡人牵驼俑
唐·女子胡服骑马佣
2、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
唐朝人的服装、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材料二
材料三
3、三段材料共同说明隋唐民族关系特点是什么?
(2)特点: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2、两宋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1、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图一:西夏文碑石
图二:木活字印刷佛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以上两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说明两宋民族关系的什么特点?
2、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据战争而中断。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之一
元朝疆域图
元朝与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上的区别?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之二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机构 中书省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理藩院
地方管理 (注:元朝一面“行汉法”;一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 东北 辽阳行省 在东北:设都司、卫、所, 开放马市; 在北方:修长城,设“九边” 重镇; 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 哈密等卫。 满蒙联姻,
平定准噶尔,
土尔扈特部回归
西北 岭北行省 西南 云南行省 设土司制度(土司及卫、所由各族酋长担任世袭头领) 改土归流
西藏 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 敕封藏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机构,开贡赐、茶马贸易 册封达赖、班禅,
设西宁、驻藏办事大臣。
1、表现
材料一: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特殊情况,采取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设在大都,历任帝师也在大都供职,所以,关于西藏的僧俗上层人物经常往返于大都。
——《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达赖、班禅“灵童转世”按照“金瓶掣签”制,当众抽签听选,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
——《中国古代史》下册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答案: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越来越制度化。
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之三
材料三:
材料一:“回纥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将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资治通鉴》
材料二:明末,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沙俄压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岁的土尔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国,经过长途跋涉,战胜沙俄军队的尾追拦截,历时半年,终于到达中国境内。
——《中国古代史》下册
马本斋抗日回民支队
材料四:近日,为了冲淡患者们生病的烦恼,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巴哈尔古丽·托勒恒,领着大家跳了几段民族舞。医疗队队长陈晖告诉记者,这支队伍,一共由五个民族组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
——2020年2月16日 央视总台记者
家国情怀:阅读从古至今四段材料材料,你有何感悟?
1000年前,我们拔刀相助
200年前,我们跋涉回归
80年前,我们共赴国难
今天,我们风雨同舟
二、朝贡体制下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一)、内容:
(二)、发展历程:
(三)、评价:
朝贡体制
1、形成:秦汉
2、完善:隋唐宋元
3、顶峰—衰落:明清
(一)、内容:
朝贡体制
在公元前3 世纪到公元19 世纪末,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一带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核心的独立却闭塞的等级体系和政治秩序网。
朝贡贸易体系
朝贡贸易体系是一种调整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亚等国家间的以“朝觐、纳贡”和“册封、赏赐”为内容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体系。
罗马帝国:大秦
97年,甘英抵达波斯湾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来朝,获赠“汉倭奴国王金印”
(二)发展过程:1、形成——秦汉
(二)发展过程:1、形成——秦汉
材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福冈博物馆
材料一二表明:我国古代朝贡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各国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
(二)、发展过程:2、完善——隋唐宋元
核心素养提升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根据后面幻灯片出现的资料,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探究一:隋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表现?
探究二:隋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二)、发展过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现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唐·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时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实际未死),后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做官,最后卒于长安。
(1)政治方面: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和做官。
(二)、发展过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现
波斯银币
东罗马帝国金币
(2)经济上:经济交流频繁广泛,经中亚,远达欧洲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
(3)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频繁
文字:吉备真备;
宗教:玄奘、鉴真。
吉备真备按照汉字的楷书字体创建日文的片假名
玄奘《大唐西域记》
(二)、发展过程:
2、完善——隋唐宋元:表现
(二)、发展过程:2、完善——隋唐宋元:表现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
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争能尔不如。
……
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
(4)艺术方面:西域舞蹈风靡中原
《宝座上的圣母子》
约1335年 保罗·委内齐亚洛
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观察左图,你能找到其中的中国元素吗?
2、依据这幅画作的地点和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幅画出现中国元素的原因?
莲花纹
1、莲花纹
2、元朝对外交往广泛,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政治制度、文字、建筑
道德经、瓷器、铜钱、造纸术
丝绸、瓷器、纸张
丝绸
造纸术、火药
典章制度
犀牛、驯象、琥珀、珍珠
佛教、音乐、舞蹈、绘画
宝石、玛瑙、香料
香料、药材
引进来
走出去
探究二:唐代中外交流在内容上呈现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1、输出的多为制度和技术,输入的多为异域奇珍异宝。
2、唐朝的制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二)、发展过程:2、隋唐宋元:
学习聚焦
自汉至元,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呈现什么趋势?这一趋势从何时起发生了变化?
1、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从中亚、西亚到欧洲)
交往规模不断扩大。(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2、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从对外开放为主,转变为以闭关锁国为主)
探究1:由材料可知,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泉州、宁波、广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货出卖地点,并收税,如同今之海关,又有“牙行”及“铺商”,为政府特准的商业机构,先予收买,然后转卖给民间。
明初对朝贡夷人采取怀柔政策,不抽税,对中国财政是无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国来贡时间:琉球两年一贡,安南、占城、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
——全汉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二)、发展过程:3、顶峰—衰落:明清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探究2:这种朝贡体系在什么时期发生了变化?
两国既永远和好,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
自会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纳,拿获送还。
两国大臣相会,议定永息兵戈、永远和好之处,奉行不得违误。
照此各将缮定文本盖印互换,又以满文、俄罗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两国交界之处,永为标记。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两国是平等的关系,而非朝贡关系。
探究3:这个变化是否撼动了清政府的朝贡观念?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
没有。
探究4: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明清统治者固守朝贡体制的根源何在?
朝贡贸易体系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产物,以强大的封建经济为后盾,只能短期内靠专制力量勉强维持。当封建经济走向衰落,专制力量减弱时,它必然要走向解体。与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相适应的朝贡贸易体系,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和世界市场面前,自然无力阻挡打着‘自由贸易’旗号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徐娟《朝贡贸易体制兴衰原因论》
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三、怎样评价朝贡体制?
一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 ,对于维护中华文化圈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朝贡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朝贡体制也必然随之走向衰落。
专业技能
延时符
我国是个有悠久对外友好交往历史的国家,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在今天,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体现了我国以积极开放友好的姿态融入世界的精神。
家国情怀:学完这节课,你有何感悟?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朝贡体制下的对外交往
表现
特点
秦汉
发展历程
评价
内容
隋唐宋元
明清
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答:1、不是完全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明代“海禁”有开放的时候,清代仍留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2、由政府严格管理。(征税、设专门机构)
谢谢观看
延时符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共分为四个子目: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从逻辑层面,又分为两条线索:一是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隋唐至两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通史学习,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史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已初步具备部分核心素养和一定的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尽量简化知识上的简单重复,主要进行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概括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这些民族在地图上的地理位置,古代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方式及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流融合所起到的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带给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进而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新高度。(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民族融合以及对外交往的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朝贡贸易体系的特点和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两大块内容,以出土文物、博物馆馆藏藏品和文字史料为切入口和载体,创设历史情境,设置问题,融入五大核心素养,最后升华。
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部分,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朝贡体制”为线索进行串联。分为:朝贡贸易的内容、朝贡贸易的发展历程及表现(秦汉确立,隋唐宋元完善,明清从顶峰至衰落)、朝贡贸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以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礼宾图》作为切入口,右一为东北少数民族使臣,右二为日本或新罗使臣,右三为东罗马帝国使臣,左边三人皆为唐代鸿胪寺官员,设问:鸿胪寺在唐代是什么机构?负责哪些事务?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
通过对唐代文物的展示,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外交机构、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新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图:
设问: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对秦汉疆域的对比,了解汉朝在秦朝疆域基础上扩大,从而得出结论: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
自主学习1:阅读书P60页,完成下表: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
秦 汉
政治
军事
经济文化
其他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于教材的阅读、归纳、整理,理清知识脉络,对于秦汉时期,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军事政府、行政管理,政治联姻。完成教材上“学习聚焦”的任务。
素养升华1:时空观念:展示图片与文字材料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设问:
1、在左图中标出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的位置
2、根据《送元二使安西》中出现的地名,结合敦煌郡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汉代河西四郡的设置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1、学生通过在地图上标注地名位置,对于汉代边疆管理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2、在标注敦煌郡的基础上,很清楚能看到阳关的位置,再结合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可见,无论从位置上还是名称上,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都是对汉代的“西域都护府”的继承和发展,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这一观点。并引出下一目“隋唐至两宋”。
隋唐至两宋
材料一:五代·莫高窟第61窟《回鹘公主陇西李氏等供养人像》。
(图片简介: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相当于开窟者的全家福,图中四位女性分别为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夫人和女儿。左一为曹议金夫人,回鹘公主。左二为曹议金女儿,回鹘王后,左三为曹议金女儿,于阗王后,右一为曹议金夫人,汉人。)
设问:观察图中人物的服装、发型、身份,回答隋唐至两宋民族关系的趋势是什么?
【设计意图】:五代介于隋唐与两宋之间,最能体现这段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趋势,结合图中四人的身份和服装可以看出,敦煌地区盛行各民族之间的通婚,文化交流融合加强,让学生通过对于敦煌壁画第一手史料的观察,创设历史情境,得出结论:隋唐至两宋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从而导入本目的学习。
隋唐
自主学习2:阅读书P61页,完成下表:
隋朝 唐朝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东北
北方
西北
南方
西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于教材的阅读、归纳、整理,理清知识脉络。
素养提升2:时空观念。请将以下文本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突厥、回鹘、吐蕃、南诏、渤海国)拖至地图相应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拖动民族政权与地方机构在唐代疆域图上的位置,对于唐代民族交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有助于提升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学习聚焦2: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
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不少蔬菜种子在西藏得到了种植,在汉族工匠的帮助下,吐蕃还建立了纺织、酿酒、造纸、造墨等手工业,中原的建筑技术也在这时期传入了西藏,据传说,拉萨的大、小昭寺都是文成公主按照汉式建筑所设计修造的。此外,吐蕃人还常常从汉人手中购买绫锦等纺织品,还从汉人那里学会了饮茶。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
材料二:
唐·彩绘胡人牵驼俑 唐·女子胡服骑马佣
设问: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两段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一,可以看到唐蕃和亲向青藏高原传播了中原汉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汉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属于少数民族对唐朝的学习。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到唐朝人的服装、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这是唐朝对少数民族的学习。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2)两宋
材料一:展示两宋时期地图
设问: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形象地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是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材料二:
图一:宁夏博物馆藏西夏文石碑 图二:宁夏博物馆藏木活字印刷佛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设问:以上两件西夏王陵出土文物说明两宋民族关系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西夏文是西夏首领李元昊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外形跟汉字很相似,图二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学会了活字印刷,两幅图片都说明两宋的文化、先进的科技都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据此可得出结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并未因割据战争而中断。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趋势
材料一:元代疆域图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设问:元朝与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上的区别?
【设计意图】
由材料一可知,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西藏设宣政院。由材料二可知,唐代设置“羁縻府州”的地区,在元代的管理跟内地一样,通过阅读这两段材料,学生科得出结论:唐朝对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元朝边疆民族地区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倾向。
表现
自主学习3:阅读书P62页,完成下列表格
元 明 清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东北
西北
西南
西藏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教材,对元明清三朝的机构设置和地理方位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掌握细碎的知识点。
特点
材料一:忽必烈根据西藏地区特殊情况,采取扶植宗教势力帮助自己进行统治的政策,亦即“因其俗而柔其人”。由于宣政院设在大都,历任帝师也在大都供职,所以,关于西藏的僧俗上层人物经常往返于大都。
——《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
材料三: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其地位“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达赖、班禅“灵童转世”按照“金瓶掣签”制,当众抽签听选,由驻藏大臣亲临监视,再呈请中央政府批准,方为有效。
——《中国古代史》下册
设问: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设计意图】
材料以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为线索,分别展示了元明清三朝的措施,学生通过阅读三段材料,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越来越制度化,进一步得出结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巩固和发展。(完成教材“学习聚焦”任务)
本目小结:
素养升华3:家国情怀
材料一:“回纥遣使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将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资治通鉴》
材料二:明末,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受沙俄压迫控制。乾隆三十六年,26岁的土尔扈特部汗渥巴钖毅然率全族返回祖国,经过长途跋涉,战胜沙俄军队的尾追拦截,历时半年,终于到达中国境内。
——《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三:马本斋回民抗日支队
材料四:近日,为了冲淡患者们生病的烦恼,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巴哈尔古丽·托勒恒,领着大家跳了几段民族舞。医疗队队长陈晖告诉记者,这支队伍,一共由五个民族组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
——2020年2月16日 央视总台记者
设问:阅读从古至今四段材料,你有何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的团结友好的民族关系从未间断:1000年前,回鹘借师助剿安史之乱,对我们拔刀相助。200年前,土尔扈特部穿越重重险阻也心向中国,跋涉回归。80年前,全国各民族人民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今天,面对新冠疫情的打击,我们共同抗疫,风雨同舟。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几千年来的交流与融合,早已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心系国家命运,在2020年的共同抗疫斗争中共同谱写了新的华章。
朝贡体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朝贡体制的内容
朝贡体制的发展过程
形成——秦汉
材料一: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材料二: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福冈博物馆
设问:材料一二表明:我国古代朝贡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使得二者相互印证,形象地看出各国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政府的册封。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精神。
完善——隋唐宋元
探究一:隋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表现?(以唐代为例)
政治上:
材料一: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时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实际未死),后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做官,最后卒于长安。
经济上:材料二:
波斯银币 东罗马帝国金币 唐歌舞伎八棱金杯
文化上:材料三:
吉备真备按照汉字的楷书字体创建日文的片假名 玄奘《大唐西域记》
艺术上:材料四: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胡旋舞》 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亚), 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 斗妙争能尔不如。 …… 中有太真外禄山, 二人最道能胡旋。 ——唐·白居易《胡旋女》
【设计意图】:
通过对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艺术上的材料和图片,对于隋唐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有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政治上,接受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和做官。经济上,经济交流频繁广泛,经中亚,远达欧洲。文化上,文化方面的交流深入频繁。艺术上,西域舞蹈风靡中原。形象地看到对外交往的表现。
探究二:隋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唐朝引进来的和走出去的内容的区别,可以清晰地看出,唐朝输出的多为制度和技术,输入的多为异域奇珍异宝。由此可见,唐朝的制度和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从顶峰到衰落——明清
探究1: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材料一:
泉州、宁波、广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货出卖地点,并收税,如同今之海关,又有“牙行”及“铺商”,为政府特准的商业机构,先予收买,然后转卖给民间。
明初对朝贡夷人采取怀柔政策,不抽税,对中国财政是无利的,故明政府限定各国来贡时间:琉球两年一贡,安南、占城、高丽三年一贡,日本十年一贡……
——全汉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设计意图】
由材料可知,“先予收买,然后转卖给民间。”“明政府限定各国来贡时间”均能看出明朝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限制民间对外贸易。便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朝贡贸易。
探究2:这种朝贡体系在什么时期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两国既永远和好,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
自会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纳,拿获送还。
两国大臣相会,议定永息兵戈、永远和好之处,奉行不得违误。
照此各将缮定文本盖印互换,又以满文、俄罗斯文、拉丁文刊之于石,置于两国交界之处,永为标记。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
【设计意图】
从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可以得知,中俄两国是平等的关系,而非朝贡关系,由此可见清朝时,朝贡体系被打破。
探究3:这个变化是否撼动了清政府的朝贡观念?
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得知乾隆皇帝对于中英通商的态度,仍然是固守朝贡贸易体系,因此没有撼动清政府的朝贡观念。
探究4: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明清统治者固守朝贡体制的根源何在?
材料四:
朝贡贸易体系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产物,以强大的封建经济为后盾,只能短期内靠专制力量勉强维持。当封建经济走向衰落,专制力量减弱时,它必然要走向解体。与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相适应的朝贡贸易体系,在生产力突飞猛进和世界市场面前,自然无力阻挡打着‘自由贸易’旗号的坚船利炮的冲击。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徐娟《朝贡贸易体制兴衰原因论》
【设计意图】: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可知固守朝贡体制的根源在于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怎样评价朝贡体制?
一方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中心国家 ,对于维护中华文化圈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增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
另一方面,朝贡体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朝贡体制也必然随之走向衰落。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为前几部分的小结,经过前几个大标题的学习,可以得知,朝贡体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繁荣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也走向衰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小结:核心素养升华之家国情怀
今年的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在我国艰苦抗疫时,世界各国纷纷向我们伸出援手,当我们有效控制疫情之后,又向其他国家施以援手,正如图片上抗疫物资中的诗句那样“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国是个有悠久对外友好交往历史的国家,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友谊,在今天,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带一路”倡议,都体现了我国以积极开放友好的姿态融入世界的精神。
教学评价设计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问题解析】
这道探究题概括了本课民族关系的所有重点内容,因此以该道探究题作为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说服性,学生如果会答这道题,那么说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了一半。
这道题的关键词在于三个词:交往、交流、交融。要帮助学生厘清这三个词的区别。“交往”是从方式上而言的,比如表现出来的政治上的册封和朝贡,经济上的商业往来。“交流”是从内容上而言的,如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交融”则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通婚、生活习惯、价值观等等。在引导学生答题时,要注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不同,不能只停留在某单一层面。
【设计思路】
让学生将本课所讲民族关系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方式—举例—作用”的格式回答问题,教师可先给出一个范例:例如:“行政管理—秦朝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促进对南方地区的开发。”
学习拓展:唐朝国力强盛,首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查找资料,了解这个说法的依据。
【问题解析】
这道拓展题是针对“对外交往”知识点的,唐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繁荣期,以唐代为例非常具有代表性,而唐代交往的内容又非常广泛,非常形象生动,因此在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问题时,可采取创设历史情境、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帮助作答。
【设计思路】
体现“国际性”,在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中,按照东亚、西亚、阿拉伯、欧洲的地域划分,各找一个地区的代表人物,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查找资料并编写台词,讲述他们的“长安故事”,这样,学生在查阅和扮演的过程中,就对“唐代长安是国际大都市”有了更加形象的了解。
【效果呈现】
东亚——日本·阿倍仲麻吕:
“我是阿倍仲麻吕,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做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在长安,我起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并且结识了著名大诗人王维、李白。后来,我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时遭遇大风,所有人都以为我死了,李白还给我写了一首诗《哭晁卿衡》,死里逃生的我,后来辗转回到长安,继续做官,我预感我将会把我的生命留在长安城中。”
欧洲——东罗马帝国使臣:
“我是东罗马帝国使臣,我们皇帝先后7次派遣我来到长安,我们向唐朝皇帝进献了我们的赤玻璃、石绿、金精,太宗皇帝回赐了我们绫绮等丝织品,我国的皇帝、贵族、妇女都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织品。”
西亚——波斯王子卑路斯:
“我是波斯王子卑路斯,我的国家被大食国所侵扰,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向唐朝求援,高宗皇帝在我们的地区设置波斯都督府,任命我为都督,给了我们最强有力的保护,今天,我亲自来到长安谢恩,高宗皇帝封我为右武卫将军。我不仅个人在长安做官,我的同胞们也有很多在长安做生意的,长安城的西市聚集着我们波斯商人,经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和药品。在长安,我还可以看到专门为我们的伊斯兰教所建立的寺庙——祆寺。我爱这座城市,我将把我的生命奉献给这座城市。”
阿拉伯——大食·李彦升:
“我是大食商人的后裔,随经商船队来到长安,唐朝官员见我中国话流利,向中国皇帝申请,特批我参加科举考试,我考中了进士,我考中后,很多人说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要求取消我的进士成绩,但皇帝却认为,任何具备真才实学的人都应该为国家所用,他钦点我为翰林学士。我认为,正是大唐这气象万千的包容成就了长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在内容整合上,我以教材为依据,对于第一目“民族关系”,以朝代为线索,重点突出不同朝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和特点。第二目“对外交往”针对课标要求进行了大胆的整合,课标要求中说:“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朝贡体制显然是贯穿这一部分的核心线索,因此我将第二目的标题改为“朝贡体制下的对外交往”,下设“内容、发展历程、评价”,将教材上的各朝代对外交往的内容整合进“发展历程”之中。
在达成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上,我本着“材料-问题-升华”的原则,每个核心素养的提升探究题都用材料进行引领。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上,我贯穿古今,紧扣当今实时热点,将历代民族友好交往与今天新冠疫情各民族风雨同舟相联系,将历代对外交往与今天习总书记所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做到了对学生民族团结、家国情怀和国际意识的培养。在时空观念的提升上,大量运用各朝代地图,运用ppt的灵活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拖动位置,了解古今地名,通过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行政管理,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在史料实证的培养上,大量运用不同类型史料,有第一手文字史料、敦煌壁画、出土文物、个人生平等,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对比和思考,从小切口入手,由表及里,设问层层递进,最后达到启发式学习的效果。在历史解释上,通过讲述“朝贡体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究朝贡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引导学生对朝贡体制进行评价。在唯物史观上,对于朝贡体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和评价,本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用历史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历史现象”,对于朝贡体制的原因与评价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在课程资源的配置上,一方面增加了大量有出处、有说服力的资料,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充分运用教材中四个“学习聚焦”,贯穿整节课的学习,所找的资料、设置的问题,也是为这四个“学习聚焦”服务,在教学评价设计中,利用书后题目“问题探究”和“学习拓展”,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第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参与程度,但是仍以教师引领为主,在某些教学环节里,教师可适当放手,如“对外交往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可以放手让学生找材料,进行展示讲解,避免满堂灌。第二,课件容量篇幅过大,展示史料过多,时长应已超出一节课的范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敢于割爱。如“元代莲花图画作”那张幻灯片所体现的内容与前面幻灯片重合,可以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