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25 16:02:22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理念】
本课以教育部颁布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为指导,着力发展核心素养,适当补充课外史料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带领学生分析史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在设计时注意贴近身边事,拉近学生与陌生概念的距离。同时注意多学科联合,参考思想政治课堂的相关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材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主要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规律。本单元《政治体制》主要介绍了古今中外的政治体制,本课是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在学习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后,本课学习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因而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至十单元的相关内容。
本课共包含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叙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二子目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讲述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与制度探索。第三子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三个子目采取“大时序、小专题”的形式,前两个子目为近代部分,第三子目为现代部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重新整合,将1927—1949年这段时间的史实整合在一起。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因而本课以共和制为线索,着眼于我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以及《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学生已对共和制探索的背景有所了解,为进一步了解共和制在中国的曲折建立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打下基础。通过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政治制度史的基本学习方法,而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民主共和制的基本内涵。通过高一思想政治课堂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熟悉。此外,高二学生虽然思维更加活跃,但表现自己的欲望降低,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纲要》所学内容,梳理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的过程,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概述民国时期的政治特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1927—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和独特性,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教学设计思路】
以身边事——共和国勋章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另一方面导入本课关键点——共和。回顾第二课关于共和制的含义,加深理解。
接下来以共和之梦(1912—1928)、共和之路(1928—1949)、共和之果(1949至今)为框架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最后以共和之辉(1912至今)总结本课内容,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材料论述进行分析理解,以此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课程升华播放共和国勋章授勋视频,再次感受疫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认识到共和国的建设需要英雄,需要向英雄学习的我们。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颁授勋章奖章。那么,这枚勋章为什么叫做“共和国勋章”?近代以来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共和制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概念解析】
第2课我们已经讲过“共和”的基本含义,请同学们回顾民共和制的特征。学生回答:共和制的特征:第一,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第二,国家领导人是由选举产生的,不是世袭的。
共和之梦(1912-1927)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在很多人心中,中国已然走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之路。2月清帝退位。之后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虽有因人设法之嫌——防止袁世凯独裁——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请大家阅读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学生回答:体现了主权在民、分权制衡、自由平等的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竞争激烈,政党政治开始尝试,共和之梦初显。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宋教仁等人企图以议会斗争的形式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材料一: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则接近同盟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个。众多政党合法并存,和平竞争。临时参议院的存在,第一届国会的选举和成立,表明议会民主制仍然是革命派以及改良派努力争取的目标。议员中的大多数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也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基本上保持着。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学生回答:党派林立;各党派分化重组;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
请问大家,宋教仁等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14页至15页第三自然段,完成时间坐标轴。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有识之士的共和美梦就此破碎。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民主政治的变形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从议员选举到总统选举,选票受制于金钱,民权受制于金权……对大多数……普遍民众而言,作为行使民主权利最直接手段之一的选举,不得不受制于行政官员或无良政客,许多地方的选举均为行政官员包办。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材料二:民国成立初期的各政党多有阴谋诡计,并使用恶言谩骂、挑拨离间、造谣构陷、人身攻击、暗杀、冤杀等卑劣手段。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材料三:宋教仁等幼稚天真,忽视了北洋军阀手中的武力。袁世凯决心用铁血手段扑灭民主势力。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经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当时的民众民主意识不强,再加上政党黑暗混乱,袁世凯的武力镇压,以及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最终导致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失败。)
共和搞成这个样子,也难怪当时很多人断言,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那么就真如他们所言,“共和”在中国实行不了吗?
共和之路(1928—1949)
1924年,随着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轰轰烈烈的“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开始。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根据“国父”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程序”论,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启。自1928年起,整整20年的训政时期远超孙中山预设的6年训政期。1948年,在各方压力之下,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以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打出“行宪”的幌子,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新衣”。国民党“训政”和“宪政”背后,都是虚假的共和,那么中国真的没有真实的“共和”吗?
学生回答:有,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实践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6页至第17页,将坐标轴右侧内容补充完整,请一位组长上台展示。
刚刚我们说国民党走了一条虚假共和之路,中国共产党走了一条真实的共和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大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国民党“训政”与“三三制”原则的实质。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的 “训政”,实际上就是教人民懂得民主共和的真义,学会练习行使民主权利……“训政”实际上就是培训民众的政治热情、政治权利意识与政治行为能力。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材料二: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材料三: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学生回答:国民党“训政”的实质是一党专政;“三三制”原则的实质是人民民主。
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被推翻。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
共和之果(1949年至今)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第18页至第20页“历史纵横”栏目,完成学案相关内容,请一位组长上台展示。
1957年以后,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和挫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渐恢复。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出重要讲话:“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那么我们的最大优势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共和之辉(1912年至今)
回望历史,自1912年起,中国的共和之路已经走过108个年头。回看南京临时政府的共和初试,北洋政府的共和梦碎,南京国民政府的假“共和”真专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与完善,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到中国走了一条艰难的共和之路。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下论述的理解。
材料一: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西方的政党制度就像拳击赛,一定要把对方打倒;而我们的政党制度则好比“大合唱”,大家齐心协力干成一项事业。大合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大合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
材料二:关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习近平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
学生回答:
回首漫漫共和之路,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共和之路决不是效法西方,中国的共和制度决不是效法西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了一条独特的共和之路,探索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共和制度。我们的“共和”,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间正道是沧桑。回望历史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它能持续推进我国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播放视频]1分半回顾表彰仪式精彩瞬间(视频截取自人民网)
共和国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是礼遇,是昭示,更是激励。共和国的今天来之不易,共和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我们要向英雄学习,弘扬英雄身上所展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激扬奋斗风帆,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的共和国印记。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巩固提升:设计课堂练习,主要为简单的选择题,当堂练习,落实课堂内容,附加选做高考题,带领学生紧跟高考新形势。
课后概念深化:
课后学案练习:设计课后学案,主要为基础选择题、基础材料题、难度选择题和一道高考材料题。一方面符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贴近高考,把握考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相较于本单元其他三课,时间跨度较小,仅近现代中国108年的历史,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学难度相对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存在认识不清、线索混乱的情况,在教授本课的同时也在帮助学生梳理民国时期的线索。
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部分了解颇多,得益于政治课堂的学习,不选政治学科的学生在这一部分表现稍弱。
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出现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情况,教师应多加引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四个框体,更加注重时序性,意在加强学生对历史时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本课选取史料时有意选择时人之说,通过阅读史料,学生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结合身边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一方面拉近学生与课堂距离,另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疫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认识到共和国的建设需要英雄,需要向英雄学习的我们。(共34张PPT)
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颁授勋章奖章。
——图文摘自新华网
何为“共和”
①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
②国家领导人是由选举产生的,不是世袭的
重要概念回顾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回顾民主共和制度的特征
第一章 共和之梦
1912—1927
一、共和之梦(1912—192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自由权;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2.1 中华民国成立
1912.2 清帝退位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阅读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主权在民 分权制衡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制
一、共和之梦(1912—192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1 中华民国成立
1912.2 清帝退位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8 国民党成立 议会斗争 政党政治
共和之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一、共和之梦(1912—192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则接近同盟会。
——人民教育出版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
材料二: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个。众多政党合法并存,和平竞争。临时参议院的存在,第一届国会的选举和成立,表明议会民主制仍然是革命派以及改良派努力争取的目标。议员中的大多数为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也进行了一定的斗争。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基本上保持着。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党派林立;各党派分化重组;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
一、共和之梦(1912—192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1 中华民国成立
1912.2 清帝退位
1912.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8 国民党成立 议会斗争 政党政治
1913年春 宋教仁案
1913.7—9 二次革命
1915 袁世凯称帝
1916 改元洪宪
1916.6 袁世凯去世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913.10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
共和之梦
请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共和梦碎
一、共和之梦(1912—1927)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民主政治的变形也就成为必然,结果从议员选举到总统选举,选票受制于金钱,民权受制于金权……对大多数……普遍民众而言,作为行使民主权利最直接手段之一的选举,不得不受制于行政官员或无良政客,许多地方的选举均为行政官员包办。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请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材料二:民国成立初期的各政党多有阴谋诡计,并使用恶言谩骂、挑拨离间、造谣构陷、人身攻击、暗杀、冤杀等卑劣手段。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材料三:宋教仁等幼稚天真,忽视了北洋军阀手中的武力。袁世凯决心用铁血手段扑灭民主势力。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1840—1919)》
袁世凯的镇压
政党黑暗混乱
民众民主意识不强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软弱性……
第二章 共和之路
1928—1949
二、共和之路(1928—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24—1927 国民革命
1928.12 改旗易帜 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8—1948 国民党“训政”
1948 国民党实行“宪政”
1927.10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0年夏 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1.1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成立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全面抗战爆发后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二、共和之路(1928—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放战争期间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
1928—1948 国民党“训政”
1948 国民党实行“宪政”
二、共和之路(1928—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国民党的 “训政”,实际上就是教人民懂得民主共和的真义,学会练习行使民主权利……“训政”实际上就是培训民众的政治热情、政治权利意识与政治行为能力。
——李玉《从北洋到国民党“易代”的政治因果略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国民党“训政”与“三三制”原则的实质
材料二: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材料三: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主权在民
一党专政
人民主权
二、共和之路(1928—1949)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49.4 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被推翻
1949.10 新中国成立
解放战争期间 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
1928—1948 国民党“训政”
1948 国民党实行“宪政”
第三章 共和之果
1949年至今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49.9 新政协召开
1949.10 新中国成立
1954.9 第一届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初步确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建立起来。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格局
发展完善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这一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居委会
杭州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49.9 新政协召开
1949.10 新中国成立
1954.9 第一届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949.9 新政协召开
1949.10 新中国成立
1954.9 第一届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9.10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2013.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
——习近平2019年10月31日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三、共和之果(1949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第四章 共和之辉
1912年至今
四、共和之辉(1912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共和初试
北洋政府时期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训政”“宪政”
一党专政
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
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新时代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材料一: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西方的政党制度就像拳击赛,一定要把对方打倒;而我们的政党制度则好比“大合唱”,大家齐心协力干成一项事业。大合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大合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以下论述的理解
材料二:关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习近平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
四、共和之辉(1912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作探究
四、共和之辉(1912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发言
一个国家的制度必须符合国情,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能照抄其他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才能发挥政治制度的优势。
国情包括国家性质,也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因而即使都是共和制度,中国的共和之路也是独特的。
四、共和之辉(1912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人间正道是沧桑。回望历史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它能持续推进我国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
四、共和之辉(1912至今)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分半回顾表彰仪式精彩瞬间
课堂巩固提升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解析:材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初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AB两项错误;成戊变法开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项错误。
答案:C
课堂巩固提升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土的真诚合作,抗日民主政权下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由此可以看出( )
A.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多党派的联合政权
B.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缺少监督机制
C.参议会是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D.边区参议会的存在削弱了抗日民主力量
解析: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下的各级领导均由参议会选举、罢免,并对参议会负责,说明参议会是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与各党派的合作,不是多党派的联合,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缺少监督”的信息,B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错误。
答案:C
课堂巩固提升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3.(2020.1·浙江高考·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微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新政协是1949年9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D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A项;B项是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B项;C项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
答案:D
主干知识概念
南京临时政府;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三三制);人民民主政府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后概念深化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疑难知识辨析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中国民国约法》;《训政纲领》
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谢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