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课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 教学理念
根据 2017 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指导说明,在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涉及社会治理。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侧重于政府的主导地位,民间起辅助作用。与西方基层自治为主的治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国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和基层组织是本课的重难点。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主要服务于赋役征收。于夏商时期产生,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编制, 至汉形成编户齐民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户籍散乱,隋唐时期大索貌阅,搜刮隐漏人口, 户籍制度更加细密完备;宋元以后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职业定籍大规模实行并世代相袭。唐朝中期以前,赋役摊派主要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后,赋役主要按资产征收,雍正摊丁入亩后,人头税彻底废除,传统户籍制度不再具有延续的必要,乾隆时期下令永停编审,人口调查转由保甲组织负责。
中国古代的户籍编制和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从秦汉时期的乡里制发展到明清里甲制,主要功能在于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与赋役征调;而在更底层民众结成了基层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从什伍制到保甲制,主要以维护社会治安为主,二者功能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补充,共同组成有机整体。
历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一般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但宋代以后宗族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无论是户籍制度、基层组织与治理、社会救济和优抚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基础上。户籍制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占有、并尽可能适当地组织生产、合理管理和使用土地和人民;基层组织和自我管理监督机制服务于户籍管理、催征赋役和社会治安;社会救济和优抚是为了维护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的稳定,以国家为依托和支撑。正是这一经济政治基础,使得中国古代建立起独特的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体制。
三、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必修课程, 学生对历朝的时代特点以及基本制度已有基本了解,特别是《第 16 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课学完后,也将使知识连成体系,利于知识的关联和深化。
学科素养: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了基本的学科素养,能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认识历史;能够从各种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用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解释,正确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社会治理方式的多元特点。
学习兴趣:户籍管理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本课内容之前没有太多接触,既生疏也有一定新鲜感;本课学习有助于打通之前较难理解的土地、赋役制度,能够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师要尽量用文物资料、具体案例等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热情。
四、 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历代户籍制度的一些显著变化,介绍其演变趋势;能够列举有代表性的基层组织,介绍其基本功能;能概括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分析其特点。
能多角度分析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能从赋役制度与户籍制度之间的密切关系解释传统户籍制度发展与消亡的原因。能结合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等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征。
在世界背景下,基于不同的历史、政治、经济等基础认识不同文明下的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正确评价相应治理体制对所处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组织等关系。六、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根据课本结构分三个子目介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救济和优抚。主要重心放在第一子目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上,介绍各个时代户籍制度的显著变化,总结其特点和影响;以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的关系为主线索,分析传统户籍制度不断完备和走向消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学习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梳理其演变过程。最后简要介绍社会救济与优抚,选取有代表性的措施,勾勒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轮廓。
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后湖黄册库示意图及《乐府诗集》纸背发现的后湖黄册图片。
在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 5 个小岛,这里防卫森严,禁绝灯火,基本与世隔绝,却有
中央官员专门值守。这里是什么机要重地呢?黄册库,曾经藏有黄册正本 200 万本以上。黄册就是明朝的户籍,以户为单位登记人口的簿册,一式四份,其中一份黄色封面的上交户部运到后湖保管。登记户籍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黄册关系国计至重,天下钱粮徭役根本于此。 ——明赵官等《后湖志》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国家的命脉,政事的根本。征兵、征税、劳役、社会治理、封建教化、官吏考核都离不开它。特别是赋役征发,如何合理地调配和利用资源,维系国家的运行和发展,其主要依据就是户籍制度。可以说它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出户籍制度对于国家掌控人口情况,充分而又合理征发赋役,强化基层管理等方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学习
主题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环节一:夏商西周,户籍制度的萌芽与雏形
一般认为,户籍制度是伴随国家而产生的。国家产生征兵征税的需求,就会开始户籍统计。如夏禹的“会稽”、殷商的“登人”、西周末期的宣王“料民”等可能都与户口统计有关。其中要重点看一下周宣王“料民”事件,周宣王兵败后调查户口,想要补充兵员和税赋,却遭到了反对,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哪些信息呢?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少多、死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
——《国语· 周语》上
参考回答:有统计人口的旧制;分封制下周王不可越过宗族管理人口;旧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设计意图:为战国大规模编制户口以及汉代“编户齐民”制度确立作铺垫。环节二:战国至秦汉,“编户齐民”制度的确立
1.战国时期,情况发生变化,各国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如何知道的呢?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问题引领:试说明以上信息与编制户口的关系。
引导了解:五家为伍、什伍之制可以是户口编制单位。立户原则:一个男丁一户,用法律、经济手段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建立起以小家庭为单位的户籍制度。户口登记范围:四境之内,所有男女,生著死削,及时更改。
设计意图:通过文献了解战国时期已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为什么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呢?
举民众口数……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 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 , 国 愈 弱 至 削 。 —— 《 商 君 书 · 去 强 》
参考回答: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各国富国强兵的需求:发展农业;征兵、征税等。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及回顾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大规模编制户口的原因。2.秦朝:分类登记户口
秦朝户口是分类登记的。民户户籍分:“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 特殊户籍有:宗室籍(宗亲贵族)、爵籍(有爵者)、宦籍(官吏)、弟子籍(官吏子弟)、市籍(商贾)等。为什么要分类登记户口呢?反映古代户籍制度什么特点?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当食。 ——《商君书·徕民》
自今以来,假门逆吕(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予)田宇。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引《魏户律》
参考回答:不同身份的人,地位和待遇各不相同。“故秦民”可以当兵,“新民”只能从事耕种;开旅店的、商人、入赘的女婿等不具备立户资格,不能授田。反映户籍制度的等级性和不平等性。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说明,学生了解秦朝户口分类登记的原因及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3.汉朝:“编户齐民”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提出问题:从以上材料中能得出哪些信息?
参考回答: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
设计意图:了解秦汉户籍制度承继关系,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 谓 九 章 之 律 。 —— 《 唐 律 疏 议 》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 ——《续汉书· 礼仪志》
提出问题:汉代户籍制度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回答:制定户籍专门法律,规范化;专门机构管理:县、道等;户口调查频率:每年;案比核验:案户比民,检查核对。
汉代户籍举例 1:永光四年正月己酉 橐佗吞胡隧长张彭祖符 妻大女昭武万岁里□
□年卅二 子大男辅年十九岁 子小男广宗年十二岁 子小女女足年九岁 辅妻南来年十五 皆黑色 ——《居延汉简甲编》218 简文
汉代户籍举例 2:侯长觻得广昌里公乘礼忠年卅 小奴二人值三万 用马五匹值二万 宅一区万 大婢一人二万 牛车二两值四千 田五顷五万 轺车一乘直万 服牛二六千 凡赀直十五万 ——《居延汉简甲乙编》三七·三五
提出问题:汉朝户籍登记哪些内容?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要登记这些内容?
讲解引导回答:基本信息:填符日期、地址、身份、姓名;家庭成员姓名、年龄、籍贯等。身份、年龄为是否适合赋役情况,为人头税(算赋、口赋)的征收提供依据。籍贯说明对人地域的查明和控制。皆黑色,是指肤色,明显经过了“貌阅”,明确体貌特征,便于核对,遇有案件也便于缉拿抓捕,利于管理控制。 另一个吏家属名籍没录家属情况,有人认为是因为此人有爵位,免了口算赋。但详细登录资产,可以为资产税征收提供依据。
从这些符和名籍中,可以窥见汉代的户籍制度比较详细周密。从战国到秦汉,逐渐建立起了以户为单位辑录家庭成员信息的户籍管理制度,编户齐名制度确立。
编户齐民是在先秦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针对性的人群。所谓特定历史条件, 是指春秋晚期以后,特别是战国以及秦朝这几百年间的社会变革,古代中国实现了由贵族分 权的分封制向君主集权的郡县制的转变,正是在这一重大转变中,产生了国家以户为单位统 一籍录居民的制度。所谓特殊针对性人群,是指消除了原分封采邑制下国人与野人之异、公 民(臣属于国君)与私人(臣属于卿大夫)之别,使民统一成为接受国家授田、授爵,为国家提 供赋税、徭役和兵役的“编户齐民”。
——刘敏《论“编户齐民”的形成及其内涵演化——兼论秦汉时期“编户齐民”与“吏民”关系》
设计意图:明确“编户齐民”含义,知道汉代编户齐民制度正式确立。对战国至汉代户籍制度作一小结。
环节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整顿与发展1.东晋“土断”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战争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人口大幅度下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户逃亡、户籍制度混乱、户口脱漏最严重的时期。为了扭转这个局面,统治者都很重视整顿户籍。
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
——《晋书·范汪传》
提出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实行“土断”的原因。
参考回答:保证国家赋役征发;便于社会治理;抑制流亡士族势力发展。
设计意图:了解东晋“土断”含义及原因。认识户籍制度变化与赋役制度的关系。2.隋朝:“大索貌阅” “大索”,大搜查;“貌阅”,核查体貌特征。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提出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参考回答: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措施: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
影响:搜刮出大量隐漏户口;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三年一造户籍
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过杖一百,五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知情者,各同里正法。
——《唐律疏议·户婚律》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新唐书·食货志》提出问题:隋唐时期,户籍制度更加细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回答:隋唐户籍制度的完善体现在对隐漏人口的搜查检括;唐朝专门法律《户婚律》的制定;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唐朝户籍举例:户主董思勖年贰拾贰岁。白丁残疾转前籍年廿,开元二年帐后□加就实下上户 课户见输
父迥通年柒拾伍岁 老男 开元二年帐后死 母张 年伍拾陆岁 寡
计租二石 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贰拾捌亩已受 廿亩永业 八亩口分一顷三亩未受 下为田亩四至,略 ——《敦煌资料》第 1 辑
提出问题:从董思勖户籍中能看出哪些信息?
参考回答:貌阅(貌加就实)、户籍与均田制、赋役制密切相关、开元时期授田不足,均田制破坏。
设计意图:以户籍举例直观展示唐朝户籍所含内容,加深对貌阅制度及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理解。
环节四:宋元明清时期,户籍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消亡1.宋朝:主户、客户
提出问题:(1)依据材料,宋代户籍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参考回答:分为主户、客户两大类,且客户占比很大;北宋中期客户比例下降,主户比例上升。
由于土地流转加速,宋代采取了不抑制兼并、不立田制的做法,赋税制度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并且鼓励一些功臣购买土地纵情享乐,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客户……
——李远龙《宋代乡村客户权益保护研究》
主户是税户。因此,稳定和扩大主户,是宋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衣食有余, 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农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用各种办法招诱客户复 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北宋时还曾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加其俸缗,于是有的官吏竟把无田客户升为主户。这些,都使客户转为主户。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P213
提出问题:(2)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参考回答:随着两税法的实施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私有化加速;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加速自耕农破产,加上奴婢地位的上升等因素,宋初客户数量大大增加。因主户是赋役主要承担者,因此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和扩大主户,如降低主户标准、帮助客户置业、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等方法,使部分客户转化为主户,保证国家的赋役征发,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了解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认识到其背后的原因仍是为了保证赋税和徭役执行。
2.元朝:“诸色户计”
凡遇差发、丝银、税粮、夫役、车牛、造作、起发、当军,检点簿籍,照各家即目增损气力分数科摊,据即目实在丁口、事产、物力符同,给户贴、造籍册……
——吴伟,姜茂发《我国元代户籍分类制度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提出问题:依据材料,元朝户籍除按民族、宗教外,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基于什么考虑?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引导回答:主要依据职业划分各种人户。为了便于承担国家赋税徭役,调配资源。 这种把人口按不同职业强行划分而又不许相互流动的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但这一制度能最大程度的维护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对后世影响深远。户籍举例: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
一户吴万三,元系湖州路安吉县凤亭乡五管箭东村人氏,亡宋是父吴万一作民户,至元十二年十一月 即目是万三于本管住坐应当民役 计家:壹口……驱口无 典雇身人无事产: 田土贰拾贰亩 水田伍亩肆分 陆地壹拾陆亩陆分 草屋壹间 孽畜:无
营生:养种
——郑旭东《元代户籍文书系统再检讨—以新发现元湖州路户籍文书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8 年第 3 期
提出问题:吴万三的户口类别和差役是什么?户口登录哪些方面的信息?
引导回答:这位“吴万三”归附时父亲就属民户,担负的差役类型是民役。其后登录人口、事产、孽畜、营生等内容。营生就是收入来源,大致是职业,是这个户籍册的一大特色。
设计意图:直接感受元代户籍特色。 3.明朝:户帖、黄册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薄、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府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牲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知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提出问题:阅读汪寄佛户帖,说说明朝编订户帖的过程。
参考回答:中书省拟出文簿,百姓手实,自行填报后,官方造册,军队到基层逐户审核,若有隐瞒,将遭到严厉惩处。
设计意图:通过活泼的圣旨了解古代户籍编制的过程。出示图片:嘉靖严州府遂安县黄册原本
第陆甲 一户汪银原以故叔汪价为户系浙江严州府遂安县拾捌都下壹图民籍轮充嘉靖拾柒年分甲首 旧管 人口…… 事产…… 开除 人口…… 事产……新收 人口…… 事产……实在 人口男妇柒口 男子肆口 成丁三口 本身年伍拾伍岁弟汪铜年肆拾伍岁 男汪得年叁拾伍岁 不成丁壹口 侄娜儿年贰岁 妇女叁口
大口壹口侄妇詹氏年贰拾岁 小口贰口 侄女金凤年壹拾贰岁 侄女毛小年肆岁事产 官民田地山肆拾柒亩柒厘柒毫 夏税 丝壹拾叁两壹钱壹分贰厘壹毫伍丝四忽绵贰钱贰分贰厘玖毫贰丝 秋粮米正耗陆勺捌抄 民瓦房屋贰拾壹间 民头匹牛壹头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51-55 提出问题:该黄册中反映了哪些信息?此时人丁登记尚完备,明中后期后,则详于事
产略人丁,是什么原因?
里甲编制、户籍信息变动情况、户籍类别、赋税等。反映明朝户籍制度详细严密。 张居正推“一条鞭法”后,部分徭役摊入田亩,主要以田亩收税,故详事产略人丁。设计意图:通过文物资料黄册直观感受明朝户籍编写之严密,了解其与赋役、基层组
织等关系。
清朝:“永停编审”
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三十七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 ——《清史稿·食货志》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回答:初期沿袭明制,后改行编审之法,主要编审人丁的增加减少变化。康熙五十年后,下令以当时的丁册定为常额,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乾隆时期,下令永停编审。人口调查统计由保甲来完成。
设计意图:展示户籍制度在清朝的变化。引出问题,探讨户籍制度发展消亡的原因。提出问题: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消亡的?请结合史实说明。
引导回答: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如汉朝主要收人头税并且征发徭役,所以对户籍制度十分重 视,确立“编户齐民”制度;唐朝前半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均主要以人丁为依据实现,故唐朝户籍制度更加周密,三年一造户籍。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资产
(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传统户籍制度失去原来财政功能,仅保留人口管理功能,因其编制管理成本过高,停止编审,人口管理由保甲制完成。户籍对于人们的束缚控制手段随着赋役功能减弱而放松,人的流动性增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设计意图:阐述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关系。理解历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发展趋势及背后的推动因素。对主题一内容进行总结,形成结构化认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若干特点:
一、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社会制度二、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三、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四、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五、充分反映出专制统治的静态性 地域性、世袭性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第九章
从根本上,户籍制度这些特点是由中国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以及维护中央集权统治需要决定的。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仅是保证了赋役征发,在一定程度下还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减少了封建割据战争的发生,为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政治环境,在客观方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对户籍制度内容作一小结,明确其特点与影响。
主题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编制和管理离不开基层组织以及基层管理监督机制的建立。1.阅读教材内容,对历朝典型的基层组织和治理机制作一整理。
设计意图:从纵向上对古代基层组织及基层民众治理机制作一梳理,把握其演变趋势。
从乡里制到里甲制
秦:乡里制
唐:乡里制:乡、里;坊、村 里正、坊正、村正明 里甲制:甲首、里长
举例:《明初迁民碑》
卫辉府汲县 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 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居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
甲首朱五、□大、陈秀、郭大、王九、赵一、侯张□、吕九、吕八、吕十一、□祥。甲首李□、陈俊、陈麟、赵诚、牛海、陈五、陈清、朱亨、赵一、黄二、李一。
甲首□□、……甲首裴小二、……甲首李八、……甲首赵□□、……甲首何大、…… 甲首都忠、……甲首□□、……甲首李□、……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仲秋月日碑记
——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1958.4.1
提出问题:《明初迁民碑》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了解里甲制,思考如此编排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回答:实物史料;户口管理,行政区划,均平、催征赋役等。
设计意图:通过文物举例,容易理解明代基层编制;强化史料实证意识。3.从什伍制到保甲制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可(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也。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提出问题:通过材料,什伍之制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回答:相互监督,互帮互助。
设计意图:了解什伍制度主要功能。
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有贼盗,画时声鼓告报,大保长以下同保人户,即时救应追捕。……同保内有犯强盗、杀人、谋杀、放火……知而不告,并依从保伍法科罪。……若本保内有外来行止不明之人,并须觉察,收捕送官……
——《宋会要辑稿·兵》
提出问题:读材料,选取大保长等为何依据这样的标准?反映了什么?
参考回答:物产高是为了应对支出和催征赋税徭役;有心力是为了有能力维护社会治安。乡官变为职役。
设计意图:了解宋代保甲制特点;了解保长等基层职务由官降为役,沦为苦差。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 19《户口一》
提出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代保甲制的功能有哪些?
参考回答:维护治安、户籍管理、催征赋税等。设计意图:了解清代保甲制在功能上的兼容。
主题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隋唐在 318 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 515 次。其中旱灾 134 次,水灾 120 次,风灾 65
次,地震 55 次,雹灾 37 次,蝗灾 35 次,霜雪灾 27 次,疫灾 17 次。平均每年受灾 1.6 次。
——《清朝文献通考》卷 19《户口一》
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一、大同思想
二、传统儒家的正义人道思想三、储量备荒与救济优抚
四、患难相恤和邻里互助五、“以民为本”思想
——叶玲《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提出问题: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荒政,把灾害救助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为什么? 参考回答:这是我国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气候决定灾害频发;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 一家一户的小农根本无法抵御这些自然灾害。如果国家如不采取必要的社会性保障措施, 就可能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惨剧,甚至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使整个王朝倾覆。
设计意图:思考古代社会救济制度开展的背景。
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为辅助。最核心的是保证人的生存,也就是粮食供应。因此,各朝重视备荒备粮,建立仓储制度。比如汉代的常平仓、隋唐的官仓等。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通典·食货七》
提出问题:这样的赈济措施能否得到长期稳定的实行?结合隋朝历史说一说。
参考回答:不能。如隋朝末年百姓饥馁,并未得到赈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古代赈济措施并无强制稳定推行机制,受当时发展水平、统治者觉悟、统治者阶级属性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作为恩赐的“仁政”推行。
孤独盲珠儒,不属律人,吏毋得擅征召,狱讼毋得殴。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汝南太守谳廷尉,吏有殴辱受王杖主者,罪名明白。制曰:谳何,应论弃市。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殴詈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比山东复。
——甘肃武威出土汉代“王杖诏书令”册
提出问题:“王杖诏书令”册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其诏令能否实施? 参考回答:儒家,“仁”,尊老。案例表明有实施。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与教材中王杖互读。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饍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宋史·苏轼传》
提出问题: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灾疫?
参考回答:蠲免赋税、易米救饥、开仓粜米、遣医赐药、办福利机构。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人物的案例全面了解宋代政府角色的社会救济。
范文正公……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
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钱公辅《义田记》
提出问题:范义田的主要救济对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参考回答:宗族内部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科学管理,政府支持。
设计意图:了解宗族救济及其影响。宗族救济的成功是在政府支持鼓励基础上。
填写表格,概括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特点。
我国古代对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是由国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以国家的财力为依托的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救助制度,即使是民间的慈善活动也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也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具有“国家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以国家法律为保障的。
——叶玲《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小结: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以国家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为辅助。八、 教学评价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精神,参照学业质量标准相关要求,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及掌握情况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够通过阅读材料说出历代户籍制度的显著变化及演变趋势;列举代表性的基层组织、基层管理和自我监督机制及其功能;概括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的代表性措施。 第二层次:能结合材料及时代背景分析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将基层组织与户籍
制度等联系起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归纳和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的特点。第三层次:能结合赋役制度、土地制度等其他相关资料综合分析解释不同朝代户籍制
度的演变原因及影响;纵向分析古代基层组织和治理体制的演变趋势,横向联系户籍制度等理解时代特征。对古今中外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解释其各自的特点与影响。
第四层次:能够利用不同类型资料论证自己对于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等政策的理解。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用本课所学的内容解释新的问题。
九、 板书设计
十、 教学反思
特色与创新
本案例紧扣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关系这一主线索,揭示他们从紧密联系走向逐渐分离,从而理解传统户籍制度从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到停止编审这一发展过程。打通之前所学知识的关联,使学习内容结构化,认识更加深入。
本课例大量使用各代户籍举例、王杖诏令册等一手资料,带领学生深入历史情境,通过鲜活典型的个案直观感受古代户籍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和赋役制度关系等,深入学习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史料实证意识,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历史认识方面关注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理解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辨证看待其影响,形成多元意识和全面观点,形成正确价值观。
2.不足
本课涉及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均涉及各个朝代,内容全面且散碎,在教学中已在分析教材基础上进行主线索梳理并尽量结构化、有侧重地学习,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在时间分配上也比较紧张,作为 1 课时还需进一步精简,或作为 2 课时则学得更加充分。(共41张PPT)
后湖黄册库示意图
黄册关系国计至重,天下钱粮徭役根本于此。 ——明赵官等《后湖志》
——孙继民等《后湖黄册悄然现身》
《光明日报》史学版(2017年08月21日 14版)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1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周宣王“料民”事件可以反映出哪些信息?
(一)夏商西周:户籍制度的萌芽与雏形
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少多、死生、出入、往来皆可知也。
——《国语· 周语》上
有统计人口的旧制;分封制下周王不可越过宗族管理人口;旧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战国:大规模编制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试说明以上信息与编制户口的关系。
(二)战国至秦汉:“编户齐民”制度的确立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编制方法:什伍之制
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
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府)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欲强国,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商君书·去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大规模编制户口?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
宗法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逐渐确立;富国强兵需求:发展农业;掌握人口、资产可征兵、征税,调配资源等。
民户户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来人)
特殊户籍:宗室籍(宗亲贵族)、爵籍(有爵者)、宦籍(官吏)、弟子籍(官吏子弟)、市籍(商贾)等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当食。——《商君书·徕民》
自今以来,假门逆吕(旅)、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予)田宇。
——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引《魏户律》
为什么要分类登记户籍?反映古代户籍制度什么特点?
秦朝: 分类登记
分类管理: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地位和待遇。
等级性、不平等性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朝: 编户齐民
以上材料能得出哪些信息?
秦有系统的户籍资料;由丞相或御史保管;汉承秦制。
周衰刑重,战国异制,魏文侯师于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九章之律。
——《唐律疏议》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
——《续汉书· 礼仪志》
汉代户籍制度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立法、户口调查频率、案比核验、管理机构等
永光四年正月己酉
橐佗吞胡隧长张彭祖符
妻大女昭武万岁里□□年卅二
子大男辅年十九岁
子小男广宗年十二岁
子小女女足年九岁
辅妻南来年十五
——《居延汉简甲编》218简文
符
皆黑色
侯长觻得广
昌里公乘礼忠年卅
小奴二人值三万 用马五匹值二万
宅一区万
大婢一人二万 牛车二两值四千
田五顷五万 轺车一乘直万
服牛二六千 凡赀直十五万
——《居延汉简甲乙编》三七·三五
吏家属名籍
住址
身份
姓名
家庭成员关系
适役情况
姓名
年龄
肤色
爵位
资产
汉朝户籍登记哪些内容?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要登记这些内容?
编户齐民是在先秦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针对性的人群。所谓特定历史条件,是指春秋晚期以后,特别是战国以及秦朝这几百年间的社会变革,古代中国实现了由贵族分权的分封制向君主集权的郡县制的转变,正是在这一重大转变中,产生了国家以户为单位统一籍录居民的制度。所谓特殊针对性人群,是指消除了原分封采邑制下国人与野人之异、公民(臣属于国君)与私人(臣属于卿大夫)之别,使民统一成为接受国家授田、授爵,为国家提供赋税、徭役和兵役的“编户齐民”。
——刘敏《论“编户齐民”的形成及其内涵演化——兼论秦汉时期“编户齐民”与“吏民”关系》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地方豪族的崛起,户籍成为人们身份等级的凭证。依附于贵族下的部曲、奴婢没有自己独立的户籍……因此,户籍的整顿成为当时政府的重大问题,如这一时期的土断、括户、检籍的实行便是反映。
——金裕凤《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及其特点》《文教资料》2019年第9期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两汉人口变动曲线
——杨子慧等《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
结合材料及所学,东汉末年以后人口大量锐减的原因有哪些?
战争频繁、自然灾害、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等。
(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户籍制度的整顿与发展
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今宜正其封疆,以土断人户,明考课之科,修闾伍之法。
——《晋书·范汪传》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实行“土断”的原因。
保证国家赋役征发;便于社会治理。
东晋:“土断”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隋朝:“大索貌阅”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的原因、措施及影响。
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隐瞒、脱漏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役及社会治理。
影响:搜刮出大量隐漏户口;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核定户籍,惩处不实者。
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新唐书·食货志》
诸脱户者,家长徙三年……诸里正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诸州县不觉脱漏增减者,县内十口笞三十,三十口加一等……各罪止徒三年。知情者,各同里正法。
——《唐律疏议·户婚律》
隋唐户籍制度更加周密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三年一造户籍
立法更加详备;户口核验更周密;户籍登记编造频率高。
开元九年(721)董思勖户籍:
户主董思勖年贰拾贰岁
白丁残疾转前籍年廿,开元二年帐后□加就实 下上户 课户见输
父迥通年柒拾伍岁
老男 开元二年帐后死
母张 年伍拾陆岁
寡
计租二石
合应受田壹顷叁拾壹亩
贰拾捌亩已受 廿亩永业
八亩口分
一顷三亩未受
下为田亩四至,略 ——《敦煌资料》第1辑
v
(貌)加就实:貌阅属实
租庸调制
均田制
主户数 客户数 主户与客户之比
北宋初年 3560797 2547838 1:0.72
宋神宗元丰初年 10859981 5673362 1:0.52
——数据转引自杨果《北宋时期主户与客户的地理分布——以今湖北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哲科版) 1998年第6期
依据材料,宋代户籍制度出现了哪些变化?
(四)宋元明清时期:户籍制度进一步发展与消亡
1.分为主户、客户两大类,且客户占比很大
2.北宋中期客户比例下降,主户比例上升
宋朝:主户、客户
由于土地流转加速,宋代采取了不抑制兼并、不立田制的做法,赋税制度继承了唐代的“两税法”,并且鼓励一些功臣购买土地纵情享乐,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客户……
——李远龙《宋代乡村客户权益保护研究》
主户是税户。因此,稳定和扩大主户,是宋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五亩”的农户,政府都允许进入主户行列。同时,用各种办法招诱客户复业,或使置田,以为主户。北宋时还曾规定,县吏能招增户口者,加其俸缗,于是有的官吏竟把无田客户升为主户。这些,都使客户转为主户。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三秦出版社 P213
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黄清连:《元代户计制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1978年版,第15页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等等
元朝:“诸色户计”
依据材料,元朝户籍除按民族、宗教外,主要依据什么标准划分?基于什么考虑?
主要依据职业划分各种人户。为了便于承担国家赋税徭役,调配资源。
凡遇差发、丝银、税粮、夫役、车牛、造作、起发、当军,检点簿籍,照各家即目增损气力分数科摊,据即目实在丁口、事产、物力符同,给户贴、造籍册……
——吴伟,姜茂发《我国元代户籍分类制度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
1.一户吴万三,元系湖州路安吉县凤亭乡五管箭东村人氏,亡宋是父吴万一作民户,至元十二年十一月
2. 即目是万三于本管住坐应当民役
3. 计家 壹口
4. 亲属壹口
5. 男子壹口
6. 成丁壹口
7. 本身年贰拾玖岁
8. 驱口无
9. 典雇身人无
10.事产
11. 田土贰拾贰亩
12. 水田伍亩肆分 陆地壹拾陆亩陆分
13. 草屋壹间
14. 孽畜:无
15. 营生:养种
——郑旭东《元代户籍文书系统再检讨—以新发现元湖州路户籍文书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户籍类别
承担赋役类型
职业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薄、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府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牲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知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
除钦遵外,今给丰印勘合户枯,付本户收执者。
阅读汪寄佛户帖,说说明朝编订户帖的过程。
明朝:户帖、黄册
中书省拟文簿——百姓手实——官方造册——军队审核——惩处隐瞒者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
计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叁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年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四岁
妇女贰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岁
嫂阿王年叁拾叁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叁间孽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 准此
洪武四年 月 日
部
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
承担赋役类型
嘉靖四十一年严州府遂安县十八都下一图六甲黄册原本首页(上海图书馆藏)
第陆甲
一户汪银原以故叔汪价为户系浙江严州府遂安县拾捌都下壹图民籍轮充嘉靖拾柒年分甲首
旧管
人口……
事产……
开除
人口……
事产……
新收
人口……
事产……
实在
人口男妇柒口
男子肆口
成丁三口
本身年伍拾伍岁
弟汪铜年肆拾伍岁
男汪得年叁拾伍岁
不成丁壹口
侄娜儿年贰岁
妇女叁口
大口壹口侄妇詹氏年贰拾岁
小口贰口
侄女金凤年壹拾贰岁
侄女毛小年肆岁
事产
官民田地山肆拾柒亩柒厘柒毫
夏税
丝壹拾叁两壹钱壹分贰厘壹毫伍丝四忽
绵贰钱贰分贰厘玖毫贰丝
秋粮米正耗陆勺捌抄
民瓦房屋贰拾壹间
民头匹牛壹头
里甲编制
户籍类别
变动情况
赋税
此时人丁登记尚完备,明中后期后,详事产略人丁,原因何在?
张居正“一条鞭法”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51-55
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
三十七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
——《清史稿·食货志》
清朝户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清朝:永停编审
人丁编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停止编审
人头税、田赋、徭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丁税为主
地税为主
赋役制度
户籍制度
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
东晋
秦
汉
战国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开始大规模编排户口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土断”
“大索貌阅”
三年一造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黄册
永停编审
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资产(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
编制
分类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若干特点:
一、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综合性社会制度
二、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三、具有一定的平等性
四、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
五、充分反映出专制统治的静态性
——宋昌斌《中国户籍制度史》第九章
地域性、世袭性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 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秦汉 乡里(亭)制 什伍制
唐 乡里制 邻保制
宋 (乡里制) 保甲制
明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里甲制(清初) 保甲制(代替里甲)
区别与联系 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 维护社会治安为主
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
乡里制:乡、里;坊、村 里正、坊正、村正
里甲制:甲首、里长
秦汉
唐
(一)基层组织
乡里(亭)制
明清(清初)
——高心华《明初迁民碑》《文物参考资料》1958.4.1
《明初迁民碑》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结合所学了解里甲制,思考如此编排的目的是什么?
卫辉府汲县?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为迁民事系汲县西城南社双兰屯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
甲首朱五、□大、陈秀、郭大、王九、赵一、侯张□、吕九、吕八、吕十一、□祥。
甲首李□、陈俊、陈麟、赵诚、牛海、陈五、陈清、朱亨、赵一、黄二、李一。
甲首□□、□□、□□、裴十、张祥、裴小十、刘三、侯□、刘四、郭□成、赵七。
甲首裴小二、刘五、□文、裴十八、□□、赵二、李保、李二、李三、李一六、李六。
甲首李八……
甲首赵□□……
甲首何大……
甲首都忠……
甲首□□……
甲首李□……
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仲秋月日碑记
石匠王恭
实物史料;户口管理,行政区划,均平、催征赋役等。
贼入甲室,贼伤甲,甲号寇,其四邻、典、老皆出不存,不闻号寇,问当论不当?审不存,不当论;典、老虽不存,当论。
可(何)谓“四邻”?四邻,即伍人谓也。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二)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材料中反映的什伍之制编制的目的是什么?
监督、互助。加强社会控制,维护治安
什伍组织
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主户最有行止心力,材勇为众所服,及物力最高者二人为都、副保正。……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有贼盗,画时声鼓告报,大保长以下同保人户,即时救应追捕。如贼入别保,即递相击鼓,应接袭逐。每捕捉到盗贼,除编敕已有赏格外,如告捉到窃盗,徒以上,每名支赏钱三千;杖以上,支一千……同保内有犯强盗、杀人、谋杀、放火……知而不告,并依从保伍法科罪。……若本保内有外来行止不明之人,并须觉察,收捕送官……
——《宋会要辑稿·兵》
王安石保甲法
读材料,选取大保长等为何依据这样的标准?反映了什么?
物产高是为了应对支出和催征赋税徭役;有心力是为了有能力维护社会治安。
乡官变为职役。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清保甲制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代保甲制的功能有哪些?
维护治安、户籍管理、催征赋税等。
流民图(局部) 周臣(明)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隋唐在318年中,较大的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地震55次,雹灾37次,蝗灾35次,霜雪灾27次,疫灾17次。平均每年受灾1.6次。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基础:
一、大同思想
二、传统儒家的正义人道思想
三、储量备荒与救济优抚
四、患难相恤和邻里互助
五、“以民为本”思想 ——叶玲《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为什么历代统治者大都十分重视荒政?
自然灾害频发;小农经济脆弱;社会保障思想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通典·食货七》
含嘉仓粮窖示意图
社会救济
这样的赈济措施能否得到长期稳定的实行?结合隋朝历史说一说。
隋大运河沿线粮仓分布
(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饍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宋史·苏轼传》
蠲免赋税、易米救饥、开仓粜米、遣医赐药、办福利机构
苏轼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灾疫?
范文正公……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钱公辅《义田记》
范义田的主要救济哪些人?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宗族内部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科学管理,政府支持。
孤独盲珠儒,不属律人,吏毋得擅征召,狱讼毋得殴。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汝南太守谳廷尉,吏有殴辱受王杖主者,罪名明白。制曰:谳何,应论弃市。
朕甚哀怜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殴詈辱者,逆不道;得出入官府节第,行驰道中;列肆贾市,毋租,比山东复。
——甘肃武威出土汉代“王杖诏书令”册
社会优抚
“王杖诏书令”册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
儒家思想。“仁”,尊老。
社会救济 政府(主) 民间(辅)
汉 平仓制度
隋唐 置仓积谷(官仓) 义仓
宋 宗族内部救助兴起
明清 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区别 重点:救灾 核心:粮食供应 日常生活
社会优抚 汉 明 唐——明清
鸠杖 优抚高年平民 专门收容机构
我国古代对社会成员的生存保障是由国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以国家的财力为依托的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救助制度,即使是民间的慈善活动也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也正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具有“国家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政权为依托,以国家法律为保障的。
——叶玲《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以农立国
政府主导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