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标: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素养解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的史实、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秦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时空坐标
备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BC2070-BC476(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时期:BC476-1840年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禹死后,约公元前2070年,其子启与其支持者杀死益,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社会形态:
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
公天下 → 家天下
传贤 → 传子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政权性质:
权力传承:
1、夏朝的政治制度:禅让制到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体制
(1)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2)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思考:分封有哪几种类型(对象)
同姓:亲族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大宗
(宗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政治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政治权力分配基于血缘关系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三)西周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2)宗法制
目的: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
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③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民”的意见。
(3)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
(4)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4、先秦政治制度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角度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地方单位 邦国 郡县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在职时间 终身 任期
经济来源 采邑 俸禄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概念
二、秦至清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枢行政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
(一)秦至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1)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皇位世袭
特 点: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2)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2、两汉中枢机构:
(1)中朝、外朝
(一)秦至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东汉尚书台
(2)尚书台: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3、隋唐行政中枢的演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来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减少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宋代二府三司制示意图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思考宋代二府三司制有哪些特点?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4、宋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1)原因:
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5、元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1)原因:
(1)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6、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2)内阁制: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学士……大学士皆正五品官,使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预机务。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则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
——《明清简史》
明朝内阁形成示意图
6、明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清代行政中枢的演变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朝和外朝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
一省制:中书省
重点知识梳理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三公九卿
合作探究2 秦汉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重点知识升华
(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①原因
(二)地方行政制度
②内容
在总结西周以来因分封导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实现了大一统。
1、秦朝:郡县制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全国逐渐变为郡县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2、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2、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南北朝时期地方制度示意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设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
3、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实行节度使制度,地方节度使掌握政权、兵权、财权大权,割据一方,在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来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延续。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的本质上问题是什么?
4、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5、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内容:
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2)特点:
①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百官志七》
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
6、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清代督抚制度示意图
7、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体制的演变
重点知识梳理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重点知识升华
秦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5)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
改革的基本方法
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主变革为辅。
④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2000多年自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巩固练习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
B、忠孝一体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
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C
巩固练习
2、有学者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秦晋边地。秦晋两国与戎狄相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理突发事件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本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秦晋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表明其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
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B
巩固练习
3、汉朝中央政府官员可分为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朝官、省内官开始较多参与机要。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揭示出君相矛盾发展必然走向
C、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
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巩固练习
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D
巩固练习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囯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
巩固练习
6、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