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图册
1 .下图所示人物为近代著名化学家诺贝尔,是在当今世界仍有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的发明是( )
A.现代炸药 B.合成塑料 C.人造纤维 D.白炽灯泡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发明了炸药,气体计量仪、液体计量仪和改良型的液体压力计,合成橡胶、人造丝,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故A正确;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合成了塑料,故B错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发明了人造纤维,故C错误;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故D错误。综上故选A。
2 .两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观察下列四幅图片(表),它们所呈现的共同主题是
A.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 B.工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C.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D.工业发展促进人口集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
图一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图二反映的是人口增长,图三反映的是环境污染,图四反映的是城市卫生问题,都反映了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变化,A符合题意;BCD项表述片面,排除。故选择A。
3 .读下图,可知这时期
A.德国工业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英国
B.德国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过英国
C.英国工业产量始终占世界第一
D.德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示意图信息“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31.8%,德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3.2%”到“1914年,英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14%,德国工业产量世界占比是14.3%”可知,德国工业发展后来居上,超过英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在电力和汽车方面贡献显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德国工业发展水平始终落后于英国与示意图信息不符,排除;CD项在示意图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4 .观察下图,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B.火车机车的出现
C.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 D.化学工业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使用,石油开采量大幅提高。故C符合题意;蒸汽机使用的燃料是煤而非石油,故A不符合题意;火车机车的动力是蒸汽机,蒸汽机使用的燃料是煤而非石油,故B不符合题意;石油属于化学工业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 .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在19世纪末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英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乙线是英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C.甲线是美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D.乙线是美国在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到1900年世界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实力超过了英国,所以甲为英国,乙为美国,其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表述错误。故选D。
6 .下图是王刚同学整理的一份“发明记录”。他想以此了解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第四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1885年,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 本茨试制汽车成功,卡尔 本茨也被人们称为“汽车之父”。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电影等。综上所述,图片中的发明记录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7 .如图所示列强实力变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大西洋两岸部分国家工业产量比例示意图
A.美国、德国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国内局势动荡
C.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D.美国、德国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较早地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列强实力变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美国、德国实力变化,这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分别成为世界上头号和二号工业强国,后来居上。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而把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海外的殖民地上,导致了英国经济发展缓慢,被美国、德国超越,逐渐丧失霸主地位。选项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
8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依据下图提示,指出与形成这种状况有关的发明是
A.瓦特改进蒸汽机
B.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
C.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D.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内燃机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图片汽车。因为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为汽车,促使石油的产量迅速增长。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9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下图中的现象与下列哪些因素无关的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工业化
C.城市化出现 D.蒸汽机的发明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大机器生产成为工厂生产的主要方式,推动了工业和和城市化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内燃机和汽车,造成了环境污染。蒸汽机的发明属于科技发明成果,解决了机器动力问题,不属于科技发明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0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图表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60﹣1910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
国别
项目 英 法 德 美
187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干图表“1860﹣1910年英、法、德、美实力变化表”可知,这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870年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故选C。
11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复习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归纳的三次科技革命知识一览表,有一处空白,请你帮助填上。应该填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时代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电力发明和广泛使用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主要发明 珍妮机、蒸汽机 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 电子计算机、原子弹
新的能源 煤炭 核能、太阳能、生物能
A.煤炭、电力 B.电力、核能 C.电力、石油 D.石油、核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发明了内燃机,同时诞生了新的能源,电力和石油成为第二次科技革命新的能源,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空白处填电力、石油,本题选C。
考点:三次科技革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美国和德国起了很大作用,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影响,也促使了很多新兴工业的诞生,像石油化工以及与石油有关的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创造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学生具备了识记能力,还要有对这些发明创造具有一定的深入分析能力才能解答该题。
12 .法拉第的照片于1991年至2001年被印在20元英镑纸币上(见下图),其主要原因是他
A.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发明了电灯 C.制造出汽车 D.在化学领域的贡献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选项A符合题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B排除;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C排除;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与法拉第不符,D排除。故选A。
13 .下图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的科技成果是
A.蒸汽机 B.内燃机 C.发电机 D.计算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伴随着内燃机的研制成功,内燃机在工业生产中也被广泛应用,再加上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使得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直接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B符合题意;蒸汽机使用煤炭,A排除;发电机使用的是电力,C排除;计算机使用的是电力,D排除。故选择B。
14 .下面是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于1870年发表的小说《神秘岛》连环画中的插图。其中的场景解说辞是:船长将我带到机器间,告诉我,它是靠海水来发电的。海水里含有氯化钠,钠和汞混合成为一种合金,可以代替电池中的锌。汞不会损失,只消耗钠,海水给它提供了用之不尽的钠的源泉。凡尔纳的合理幻想是基于当时
A.西方殖民者开始开辟新航路 B.汽船刚刚实现跨洋航行
C.发电机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 D.深海潜航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C
【解析】
【详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和动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材料中时间是1870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期。“靠海水来发电”体现出幻想通过海水进行发电,说明当时发电机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故C符合题意;开始开辟新航路是15世纪,排除A;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排除B;深海潜航不符合材料中发电的信息,排除D。故选C。
15 .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车
C.飞行者1号(模型) D.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内燃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汽车和飞机,所以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飞行者一号,故选C;珍妮机和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B;电子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
16 .如下图是一幅名为《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的漫画。推动此情景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A.独立战争 B.南北战争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
由图片《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垄断组织,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它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D,排除ABC三项。
17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在每次变化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B.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内燃机推动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D.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租地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出现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业革命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因此,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排除A项;进人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因此,推动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的是工业革命,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蒸汽革命”是指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
18 .观察下面关于美孚石油公司发展历程的图示,它反映出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垄断组织的产生 B.石油行业竞争激烈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美国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过程,A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竞争激烈,B排除;材料不是强调企业规模的稳定,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D排除。故选择A。
19 .历史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图片,下面图片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25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这是工业革命的成就,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成就都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 .下图为1870年、1913年英美两国各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导致图中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世界性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走到了英国的前面,引起了英美两国各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故B符合题意。英国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1765年到184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到1918年,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 .下图为1937年世界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图,对其中的数据解释正确的是
①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
②苏联工业化成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领先欧洲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的技术革新为其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奠定基础
④亚洲国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高与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据图可知,美国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正确;苏联工业化成绩突出,工业总产值领先欧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所以②正确;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的技术革新为其工业产值超过英国奠定基础,所以③正确;图片中的各国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中并未给出亚洲国家所占比重,所以④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 .下图所示杂志名称的由来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次“革命”密切相关,这次“革命”是指(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技术革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和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故选B。
23 .下图中的材料说明了()
A.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B.电力已经进入生产领域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D.英国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其他国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图2中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成就和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成就都说明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选项B.电力已经进入生产领域C.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D.英国在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其他国家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24 .科技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展示的交通工具, 它使用的发动机是
A.蒸汽机 B.电动机 C.发动机 D.内燃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这种内燃机使用液体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故D项正确;瓦特蒸汽机的出现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英国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机车,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其种类包括如内燃机、外燃机、燃气轮机、电动机等,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25 .下列图片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A.图一 B.图二 C.图三 D.图四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蒸汽轮船是第一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正确;早期的留声机是由美国人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的,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错误;早期汽车是1866年卡尔本茨发明的,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错误;飞机是莱特兄弟在第二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故D错误;故选B。
26 .某校老师正在给同学们梳理中考知识,下图是老师的上课内容。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A.战争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因素 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科技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D.杰出科学家推动历史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瓦特是技术工人,他改良的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作用巨大,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是著名科学家,他的电磁感应学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用巨大,人类进入 电气时代;爱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学家,他的学说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作用巨大,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题干是说科学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 .如图图片是某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这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铁路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的发明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初,发电机、电动机被发明出来,电力成了带动机器生产的新能源。电力得到广泛应用,电动机逐渐取代了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8 .看右图他是《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许多人称他为“天才”,他本人却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里的他指的是()
A.西门子 B.卡尔·本茨
C.莱特兄弟 D.爱迪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者。四个选项中A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因为教材中没有提到西门子这位科学家,从图片可以看出说这一句言的人是灯泡的发明者,卡尔·本茨主要是发明了内燃机和汽车,莱特兄弟发明的是飞机,而爱迪生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比灯泡。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29 .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茨设计生产了一种新交通工具(见下图)。这一交通工具的核心技术是
A.使用蒸汽机
B.使用电动机
C.使用发电机
D.使用内燃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被誉为“汽车之父”。因此1885年德国工程师本茨设计生产的交通工具,核心技术是使用内燃机。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 .下图是1870-1913年美、德、英、法四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④应是( )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1870-1913年美、德、英、法四国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后来居上,尤其是美国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由此可知,④是美国。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也在增加,但发展速度相对慢,它们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产量中所占比重也明显下降,尤其是英国工业产量从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由此可知,①是英国,②是法国,③是德国。故选D;ABC不符题意,排除。
31 .某班举办“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图片展”,下面是小明同学搜集到的几张历史图片。其中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①项,图为火车机车。1814年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出了第一辆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故①项错误。②项,图为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于1879年成功研制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故②项正确。③项,图为卫星技术的应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卫星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航天技术的成就。故③项错误。④项,图为飞机。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了飞机,并试飞成功,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交通工具的深刻变革。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C。
32 .下图是一款世界著名的汽车商标图案,你知道它与下列哪一个人物有关吗?( )
A.爱迪生 B.史蒂芬孙 C.莱特兄弟 D.卡尔·本茨
【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是奔驰车的车标,这源于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汽车,被称为“汽车之父”,D符合题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电气产品,A与题干无关,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B与题干无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C与题干无关。故选D。
33 .下图纪念币中,人物右手持有的发明是
A.留声机
B.电灯
C.电话
D.煤油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图中内容,爱迪生手持的发明物是点灯,B选项符合题意。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但不在图中显示,A选项不符合题意。电话是贝尔发明,C选项不符合题意。新煤油灯再点灯发明之前已经普及,迪格多.郎塔尼发明了煤油灯,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34 .下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当时它们的出现促使哪一新能源广泛使用
A.煤炭 B.电能 C.石油 D.原子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汽车和飞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新式交通工具都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而内燃机的应用促使石油这一新能源广泛使用,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5 .下图是3D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航行的画面。100年前的这场灾难中能够有600多人获得救助,是因为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 )
A.手机通讯技术 B.蒸汽轮船 C.无线电报 D.计算机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关键词“100年前”,可以推出时间段是19世纪初期,当时世界正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而无线电报就属于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故选D。
(
1
)